分享

蛇口南水村建了一所洋溢着客家风情的村史博物馆

 369蓝田书院 2016-08-16

他们曾是靠种田捕鱼养蚝为生的农民,如今洗脚上田成为城市居民;他们的祖辈是从广东紫金、五华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如今已融入现代生活。如何让记忆里的历史留存下来,如何让客家人勤劳质朴的精神传承下去,蛇口南水人有了自己的答案——建一个村史博物馆。




村史博物馆洋溢客家风


近日,记者来到蛇口街道公园南路,南水村史博物馆就在南水大厦的4楼。推开木栅门,青瓦、窗花、砖墙,一个有着浓郁客家风情的场馆展现眼前,与窗外高楼大厦的都市景象迥然不同。


这个上世纪50年代还叫田寮仔的村庄,村民多是客家人的后代。有着367平方米的村史博物馆,分别以“淳朴南水”、“改天换地”、“沐浴春风”、“与时俱进”和“继往开来”5个主题进行展示,馆中陈列的石磨、锄头、犁,再现了上一辈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场景;推开一扇木门,墙上挂的草鞋、客家凉帽,角落里的笸箩、竹篦子,述说着南水人的根在哪里;缝纫机、老式自行车、算盘,这些距今不算遥远的物件,因无用武之地而成为“古董”……慢慢参观,人们仿佛进入时光隧道,南水的往昔岁月静静呈现。


此外,为了弥补实物的不足,博物馆还采用了影音、数字等技术手段,拿起墙上的听筒,委婉动听的客家山歌悠扬响起;客家有哪些小吃,南水人怎样过自己的节日,墙上播放的电视短片会告诉你。




留存历史传承客家文化


1949年嫁到南水村的何运好说,当时全村只有26户人家,住的全是茅草屋,一下雨就漏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南水人或许还在锄头和渔网中延续着祖辈的生活。对于这段记忆,如果不加以保护,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赖幸浓是博物馆讲解员,她告诉记者,馆中陈列的这些农具在她小时候还是常见的,但到她儿子这一代,农耕渔牧的生活早已久远,有些孩子甚至不会说客家话,客家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正是有着这样的忧虑,南水人想到建一座村史馆,为过往的岁月留真,让客家文化传承。但是要想辟一块地方建村史馆着实不易,整个南水社区已经密密麻麻盖满了楼,后来股份公司就把办公大楼4楼整层腾出来,请来专业文化公司对村史馆进行规划设计。


最初,村里只是想建造一座村史馆,南山区政府获知这项计划后,在资金扶持和专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村史馆跃升为博物馆,并于今年1月挂牌成立,免费对外开放。


学者:鼓励建馆保留城市记忆


对于南水村史博物馆的建立,有人以一个村庄的“文化自觉”来形容它的意义。对此,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认为,一座城市的记忆不仅仅关乎重大的历史事件,还包括那些饱经沧桑的人和建筑。南水人在发展的同时,没有忘记过去,有意识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去年深圳出台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扶持措施包括经费支持、场馆建设等,希望深圳出现更多这样的博物馆,为我们这座城市留下宝贵的记忆。


记者手记


村史馆应该 “高调”些


发现南水村史博物馆,源自8月8日一条微博对它的简单介绍。或许是藏在深巷人未识,挂牌成立已有半年的博物馆,在民众中的知晓率并不高,许多网友特别是客家人在看到这条微博后,都极感兴趣,却不知它身在何处。记者在寻馆过程中,也是误打误撞,因为整个南水社区都没有博物馆的指引牌,就连周边做生意的商家,也对博物馆闻所未闻。


这样一个免费参观的场馆,应该“高调”一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样才能吸引大家前来参观,发挥博物馆了解历史、增长知识的功能。


(来源: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莉英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