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的亲戚,离你家孩子越远越好!

  平凡的人 2016-08-16



前几天,我的一个八竿子还算打得着的远房姑妈来我的城市给她老伴看病,同行的还有儿子儿媳和6岁的孙女。

然后,我度过了追悔莫及的一天。








逗弄孩子,似乎是成年人的常见行为。


有一年我们回老家过春节。一大堆亲戚聚在一起吃饭,大伯家有一个比优优还小的孙女,小圆脸像红苹果一样红扑扑的,可爱至极。我送给她一个棒棒糖,小姑娘可开心了。然后一大家子人就开始了:


先是二伯,过去一把抢过棒棒糖:“叫二爷爷”,小姑娘嘟了嘴:“二爷爷”,“哎!”然后把棒棒糖还给她,一家人哈哈大笑。


然后是姑姑,抢了棒棒糖:“叫姑奶奶”,小丫头扁了嘴“姑奶奶”,“哎!”还给她,一家人哈哈大笑……


第三个人过来了,小姑娘终于憋不住,哇哇大哭,第三个人有点尴尬,“怎么到我这就不好使了?”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


我不懂他们在笑什么,把一个笑眯眯的小姑娘弄哭,真有这么好笑?一个两个人就算了,这么多人一起笑?为什么?


更让我费解和难受的是,孩子的父母也在笑,他们只是敷衍地安慰一下小姑娘而已。


很多大人总是喜欢利用小孩的不懂事,把孩子搞得莫名其妙、手足无措了,逗得孩子出错了,甚至故意吓唬孩子,把孩子惹哭了,然后哄堂大笑。


大人们总是不以为然,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地捉弄孩子,更有甚者把孩子的惊慌、哭泣当做是一件很好玩很好笑的事情。这个过程中,大人们是得到了快乐,但这种快乐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


孩子被大人们欺骗、愚弄和吓唬,这会让她们感到被欺骗,被戏弄和不被尊重,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他们可能会变得不敢相信别人,对周围的人也充满提防,不利于今后的人际交往。


逗孩子的实质是成人居高临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来取乐,把孩子当成小动物一样捉弄,这是对孩子的极不尊重。


而且不同方式的“逗”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


挠痒痒逗孩子发笑,很容易出现瞬间窒息,甚至缺氧;


喜欢把孩子抛起来玩,巨大的冲击力容易使孩子颈椎脱位;


吓唬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


欺骗孩子,让孩子很难信任别人;


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会让孩子是非不分。


所以,无论是何种形式的“逗”,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长远甚至是终生的。







当孩子被“逗”的时候,家长的态度是最最重要最最关键的。


当孩子被愚弄的时候,家长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不要因为碍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配合做“帮凶”,要么及时制止亲友的行为,安抚孩子的情绪,要么迅速带孩子远离“事故现场”。


当孩子因为大人的愚弄和欺骗出现愤怒、悲伤、抗拒的情绪时,家长要先用平和的语气说出孩子的感受:“你不喜欢大家用这样的方式逗你,对吗?”


孩子听到这句话,便知道爸爸妈妈和他站在同一条阵线上,理解他的内心感受,他会感觉到温暖,愤怒、不安的情绪也就会被慢慢安抚下来。


接下来,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其实大家是喜欢你的,只是他们用错了方式。如果换一种方式,你就不会这样了对吗?”


这句话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会让孩子明白大家对他没有恶意,又能让亲友了解到家长和孩子都不喜欢这种逗人的方式,换一种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就不会如此抗拒了。一般开明的亲友听到家长的话都会识趣地转移话题。


如果亲友没有眼力见,继续逗孩子,那么家长就要果断地对亲友说“不”。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宁可得罪亲友,也不能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否则后悔终生。

 

对于大一点有自我表达能力的孩子,可以告诉他当别人不恰当的言行让自己感觉到不舒服时,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绝别人“逗”他。当孩子不配合时,大人就会觉得自讨没趣而不再继续。


记得有一集《爸爸去哪儿》,主持人逗黄磊女儿多多“更爱爸爸还是妈妈”,多多一秒变严肃脸:“不许问这样的问题。”


当时很多网友认为多多太过于敏感,但是我却觉得多多做得对,而且很佩服黄磊一家的教育。


因为如果家长能够理性而得体地处理“逗孩子”的问题,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如何应对让自己不舒服的场景,学习如何为人处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