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3岁。因“精神错乱1周”入院。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错乱,呈间歇性发作,发作时意识恍惚、胡言乱语、定向力障碍、大小便失禁,每天约发作4~5次,持续约1h自行缓解,缓解后意识清晰,对答切题,无头痛、头晕、四肢无力及抽搐,无发热、畏寒等不适。专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肿瘤标志物正常。 头颅CT:颅内多发占位性病变。 MRI检查:显示双侧额顶叶多发占位性病变,形态欠规则,较大者位于右侧顶叶,大小约4.3cm×4.2cm,T1WI呈稍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中心未见明显强化。考虑转移性病变?感染性病变?胸部CT平扫双肺未见异常。 手术及病理:患者在全麻下行开颅右侧顶叶占位病变切除术,术中所见:颅内压高,右侧顶叶脑皮质外观无明显变化,脑白质变硬,变黄,边界不清。从病变后方进入脑皮质,切除病变的脑组织。 请神经科的医生考虑一下,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交答案时不要加问号(?),个人可以提交3次,但以最后1次提交的答案为准!!! 第一个答对者,我会联系答对者并给予奖品鼓励。 神经知识:感觉神经元病 1948年,美国哈佛医学院的Denny-Brown首次报道了2例支气管肺癌相关的感觉性神经病,病变主要侵犯后根神经节(dorsal rootganglion,DRG),表现为四肢麻木、感觉减退,合并严重的共济失调。 2005年,Sghirlanzoni等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这一类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具有类似特征的神经病变,将其定义为感觉神经元病[(sensoryneuron diseases,SND)或(sensoryneuronopathy,SNN)],又称感觉神经节病(sensoryganglionopathies)。其病因较复杂,可由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药物、遗传性疾病等引起,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SND至今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SND病因与发病机制其中,约50%的病例无明显病因,称为特发性感觉神经元病,其次以副肿瘤性感觉神经元病(paraneoplasticsensory neuron diseases,PSND)最为常见。1. T细胞介导的对DRG的直接炎性损伤:对PSND患者的研究发现,CD4+辅助T细胞分布在血管周围及感觉神经元之间,CD8+杀伤T细胞集中在神经元附近,可能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卫星细胞间隙,紧贴感觉神经元细胞表面发挥细胞杀伤作用。另外,CD8+T淋巴细胞可表达细胞毒性相关的蛋白,如穿孔素和TIA-1,提示其可能作为CD8+T细胞损伤神经元的直接效应分子。在T细胞的杀伤作用下,大量神经元发生变性,引起脊髓后柱纤维化和脱髓鞘,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和神经电生理异常。2. 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虽然在许多PSND患者体内可检测到神经元核自身抗体Hu抗体如HuD,但目前大多数学者对抗体介导的后根神经节的免疫反应持不同看法。研究发现神经元内有Hu自身抗体IgG沉积,但没有补体沉积,同时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缺乏,提示补体激活通路和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很可能不参与其发病机理。表达Hu抗原的肿瘤也表达I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type I,MHC-I)分子,推测Hu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更可能是由MHC-I型及CD8+ T细胞共同介导的一类免疫反应,提示CD8+ T细胞可能在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3. 线粒体DNA复制异常:Lax等的研究指出线粒体DNA拷贝数减少、呼吸链缺陷可能是导致DRG损伤的生化机制。此外,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所致神经病变的研究中也报道了线粒体DNA的复制异常;抗肿瘤药物如铂类在体内蓄积也可能通过影响线粒体DNA复制诱发细胞凋亡,因此推测线粒体异常是介导神经元损伤的通路之一。但该异常是由药物、病毒等直接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阻止线粒体DNA的复制所导致,还是T细胞或抗体免疫介导的下游信号效应,目前尚无进一步研究证据。SND临床表现SND的临床特点主要为感觉减退或缺失。起初多为非对称性分布,伴有感觉性共济失调,腱反射减退,一般不伴有肌力障碍。通常上肢重于下肢,深浅感觉均可出现障碍,上肢先受累,之后向躯体、面部发展,进展后可表现步态异常、共济失调,有时还可有假性手足徐动症。其症状主要与受累的神经纤维有关。大的有髓鞘纤维(位置觉和振动觉)首先受累,可导致步态共济失调,本体感觉缺失,广泛的深腱反射消失;小纤维受损多表现为疼痛,烧灼感,触摸痛和感觉过敏。病变若累及自主神经系统(节后神经纤维损伤),表现为强直性瞳孔,体位性低血压,胃肠道症状和性功能障碍,这在免疫相关或副肿瘤性SND中更加常见。SND有时也可累及颅神经,肌力一般不受影响,但有些病例,特别是副肿瘤性SND,可能不局限于DRG,也可能涉及到周围运动神经,上运动神经元和中枢神经系统。非特发性SND临床表现还与原发疾病相关。PSND和免疫相关性SND(如干燥综合征)病程多表现为急性、亚急性,除SND的共同临床特征外,还表现原发肿瘤或基础疾病的症状体征。神经症状多发生在原发疾病出现临床特征之前,Francese等研究了200例副肿瘤性脑脊髓炎,发现从神经症状出现到明确肿瘤诊断的平均间隔期为6.5个月,有时SND还可作为肿瘤复发的首发症状。中毒性SND的主要特点是症状严重程度与药物蓄积剂量有关,深感觉障碍出现早,四肢腱反射消失,尤以跟腱反射消失最早。而特发性、遗传性SND多表现为慢性病程,长达数年或十余年。参考文献(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