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遗存(103)唐“三李碑”:《李良臣碑》《李光进碑》和《李光颜碑》

 紫嫣雅閣 2016-08-17

《金石萃编》考《李良臣碑》为长庆四年(824)所立,正书,二十五行,行六十六字。


在晋中市现存的石刻文物中,刻立于唐代的三通“李氏神道碑”最为著名,世人俗称“三李碑”。所谓“三李”指的是唐代中期的著名将领(父)李良臣、(子长)李光进、(子次)李光颜父子三人。此父子三人在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安史之乱”和平定藩镇割据中,为大唐王朝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而永载青史。



唐李良臣碑拓片


唐李良臣碑拓片


现存“三李碑”立于晋中市榆次区西北约4000m 的使赵乡,榆次变电站南墙外的田野中。此处为“三李墓”所在,现墓葬封土堆已平。原有三通碑碣,其中“李良臣碑”已佚(估计是被盗),现只存有《唐故朔方灵临等州节度副大使知节庭事左仆射(ye)李公碑铭》和《唐故河东节度使守司(隶?)兼侍中赠太尉谥曰忠李公墓之碑》两通,故实为“二李碑”。两碑现左右分立,均为青石质,相距约12m。右边是“(兄)李光进碑”,左边为“(弟)李光颜碑”。



“三李碑”现状


“三李碑”侧面


  “三李”原本不姓李,也非中原汉族,而是匈奴人,其祖上本属匈奴回纥部“阿跌氏”,贞观年间归附大唐。“安史之乱”时,阿跌(李)良臣率部追随唐肃宗李亨平叛,归郭子仪节制。平叛后,阿跌(李)良臣因军功被授御史中丞、爵开府仪同三司,驻节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而病逝任上。后被追赐工部尚书加太保衔,赠其妻燕国夫人。是时,其子阿跌(李)光进和阿跌(李)光颜尚年幼。



李光进碑


李光进碑反面


“李光进碑”刻立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20年),碑高约3.5m,宽约1.5m,厚约0.4m。通碑行楷文29行,行60余字。由时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令狐楚撰文。


阿跌(李)良臣逝世后,阿跌(李)光进兄弟俩,由其姐夫抚养长大,子承父业,投效从军。在跟随太原留守的征战中,阿跌(李)光进首次以军功得官“御史大夫兼代州刺史”。不久,割据燕地的王承宗暗通吴元济图谋叛乱,阿跌(李)光进在河东节度使范希朝的节制下参加平叛,因功被擢升银青光禄大夫、单于大都护、检校工部尚书兼振武节度使。



唐 李光进碑 碑额


唐 李光进碑 局部


阿跌(李)光进不仅很会打仗,从政也是一把好手。在节度使任上,吏治清明政绩卓著,以致朝野颂赞。唐宪宗李纯赐阿跌(李)光进以“国姓”上列宗谱,并徙晋灵武节度使。后李光进殒于任上,被赠尚书左仆射。



李光颜碑


唐 李光颜碑 碑额


“李光颜碑”刻立于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碑身较“李光进碑”稍窄,高厚相仿。通碑正楷文29行,行60余字。由上柱国李程撰文,监察御史郭虔书写。


阿跌(李)光颜成年后,承继父兄之志而更甚之。自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随兄平息王承宗叛乱,被首授洺州(今河北永年县)刺史后,在任五年颇有政绩,遂晋陈州刺史兼忠武军都知兵马使。同年十月即就职检校工部尚书兼忠武军节度使。两年后随兄阿跌(李)光进被赐“国姓”,更名李光颜。


此时,割据河南南部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正式举旗反叛。唐王朝遂调集重兵围剿,奈何各路人马畏缩不前,相互观望。只有李光颜率军奋勇争先,牵制了吴元济叛军的主力,最终给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突袭战经典---“李愬雪夜入蔡州”造成了完美前提。



唐 李光颜碑 局部


“大唐开成五年”落款


虽然我们的中学课文《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没有提及,但那只是一篇简短的课文而已。历史上是:在平定吴元济后,李光颜因功徙升忠武节度使兼义成节度使。之后不久,李光颜又因退吐蕃兵而建功,复加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敬宗李湛即位后,历数李光颜之功,晋其爵开府仪同三司、官大司徒、职北京(今太原)留守、太原府尹兼河东节度使!有唐一朝,除未被封王以外,能位列“三公”,也算是荣光盛极一时了。



二李碑背面


三李碑文物保护标志


因位于旷野,石碑附近杂草密集凌乱,只手实难清理。估计碑下堙没着巨大的青石赑屃。


“三李碑”是刻立于唐代的原碑,不仅记述了重大的历史事迹,而且文字具佳,书法优美,具有重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完全具备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可惜一千多年来,一直置身荒野,无任何防护设施,任凭风雨洗礼。如今,“三李碑”青石碑身已开裂;“三李碑”也变成了“二李碑”。如果继续下去,大概就要成为“无李碑”了。


书画纵横网编辑整理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