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461期·史学研究▎项羽之西楚九郡释疑与西楚国疆域变迁考实

 木头1018 2016-08-17

项羽之西楚九郡释疑与西楚国疆域变迁考实

颜岸青


关于项羽所建西楚国的疆域范围,历代史家均以“西楚九郡”当之,并对九郡名称多有讨论。其中砀郡、东郡、薛郡、会稽、泗水、东海、鄣郡七郡已成定论,其他二郡则众说纷纭。其实西楚国与西楚九郡本是不同概念,西楚九郡乃西楚国初建时所辖之郡,而西楚国的疆域时有赢缩。就西楚九郡言,未定二郡应为陈郡、东阳郡。西楚国的疆域,则除了九郡外,还另有九江、琅邪二郡,即西楚国曾经实际领有十一郡。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汉书·高帝纪》则云:“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按长期以来,史家的研究集中于西楚九郡,而对“西楚国”的概念相对忽视。其实围绕西楚九郡的研究,只是西楚国疆域研究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能以项羽初建西楚国时的九郡,代替整个西楚国的疆域范围。缘此,本文将西楚九郡和西楚国加以区分,相关问题的讨论也严格限定在各自的概念范畴之内。以言西楚九郡,则致力考证史家争论颇多的未定二郡;以言西楚国,则跳出“西楚九郡”的约束,通过梳理楚汉战争期间西楚国疆域的变迁,以求复原西楚国疆域的面貌。

一、西楚九郡问题的研究回顾

学界对于西楚九郡的研究,有清一代成果倍出,主要代表学者有全祖望、钱大昕、姚鼐、梁玉绳、刘文淇。而在清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近代以来,谭其骧、周振鹤、岳庆平等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现就这些学者的代表观点稍作分析总结,以为学术回顾。

1
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


全祖望在《经史问答》卷八中,考证西楚九郡为东郡、砀郡、东海郡、泗水郡、薛郡、南阳郡、黔中郡、会稽郡、楚郡。全氏以秦郡之目考证西楚九郡,虽方法正确,但谬误颇多,谭其骧在《西汉地理杂考》一文中,即针对全祖望的观点提出质疑:“然其实南阳实为王陵所据,黔中僻在边隅,北有临江,东有长沙、义帝,长沙以东又有衡山、九江,项羽不得悬隔数国而有之。”指出了全氏之说中,黔中、南阳二郡考证不实。

作为乾嘉考据的大宗,钱大昕也对西楚九郡进行了考证。钱氏《廿二史考异》指出:“九郡者,泗水也,东阳也,东海也(即郯郡),砀也,薛也,鄣也,吴也,会稽也,东郡也。”梁玉绳《史记志疑》认同钱说:“据当时分置郡名数之,引高纪六年分荆、楚二王地作证,以泗水、东阳、东海、砀、薛、鄣、吴、会稽、东郡为九,甚确。”姚鼐则对钱说持不同观点,其所考证的九郡名称为:“盖为砀、陈、东郡、泗川、薛、东海、东阳、鄣、会稽,是云九郡。”而比照钱氏与姚氏之说,最大的分歧在于:钱氏认为吴郡、会稽郡并置,同属九郡之内,即所谓“是故会稽之外,更有吴郡矣”,姚氏则认为楚汉之际,江东地区只有会稽一郡;又钱说无陈郡,姚说以陈郡代吴郡,以充九郡之数。

清代对西楚九郡研究的集大成者,当推刘文淇的《楚汉诸侯疆域志》,其《项羽九郡》考证九郡名称为:会稽郡、故鄣郡、故东阳郡、泗水郡、郯郡(东海郡)、薛郡、砀郡、东郡、颍川郡。刘氏还进一步考证出这九郡包括二百四十八县,可谓详备甚矣。

2
近代以来学者的研究成果


谭其骧先生系统总结了清代学者对于西楚九郡的考证,在《西汉地理杂考》一文中,依次点评了程一枝、全祖望、刘文淇、钱大昕、梁玉绳、汪之昌、何焯等学者的考证结果,认为西楚九郡之名称,应以姚鼐之说为准。

周振鹤先生在《西汉政区地理》一书中,附有专篇“项羽西楚国封域”讨论西楚国疆域问题。周先生认为,讨论西楚九郡“需以秦郡数,而不能以汉郡计”,明确了讨论西楚九郡要以秦郡为标准的原则,并据此考证九郡为东郡、砀郡、薛郡、陈郡、南阳郡、鄣郡、会稽郡、泗水郡、东海郡。

与周振鹤先生见解类似者是岳庆平先生,他在《西楚的历史沿革》一文中,考证九郡之名称为:东郡、砀郡、陈郡、泗水郡、薛郡、会稽郡、东海郡、南阳郡、鄣郡。

现将清代以来各家对西楚九郡名称考证的代表性观点总结如下表:

表一:清代以来各家对西楚九郡名称之主要观点一览表

     郡名

学者

梁地郡名

楚地郡名

东郡

砀郡

薛郡

会稽

泗水

东海

鄣郡

东阳

南阳

陈郡

吴郡

黔中

颍川

楚郡

全祖望






钱大昕






姚鼐

泗川






梁玉绳






刘文淇

郯郡

故鄣

故东阳






谭其骧






周振鹤






岳庆平






仅就表中所示,各家考证出能归入“九郡”范围者就达十四郡之多,而之所以西楚九郡的问题越研究越复杂,主要原因实在不少学者把“西楚九郡”与“西楚国”混为一谈。如在楚汉战争期间,有的郡被项羽集团占据,这些郡属于西楚国,但是不属于西楚九郡。以此,要想打开西楚九郡研究的纠结,当先明确有关概念,即把相关问题的讨论限定在一个统一的概念、时间断限和标准之下,如此才可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新的认识。现就各家之说,提出两点作为本文主要的关注方向:

第一,西楚九郡是一个固定的概念,是高帝元年(前206)秦朝刚灭之后,项羽所建西楚国的最初疆域范围。西楚国则是一个变动的概念,是楚汉战争期间,伴随着军事政治形势的变化,最初形态的九郡与新纳入或者新设置的郡共同构成的西楚国疆域。这是前辈学者百密一疏、没有重视的问题。

第二,既然西楚九郡是固定的概念,自然需要有时间断限和判定依据。按项羽分封诸侯事在高帝元年(前206),故以此年作为判定九郡的时间断限;又项羽分封诸侯之时,秦朝刚灭,正如周振鹤先生所言,在行政区划上应以秦朝郡置为考证依据。

以上述两点为前提,再来梳理各家考证的结果,梁地二郡之东郡、砀郡为秦置郡,而且各家均无异议,当属西楚九郡之内;楚地七郡中,泗水、薛郡、鄣郡、会稽、东海五郡均为秦置郡,各家也少有分歧。换言之,在高帝元年的时间断限和以秦郡为依据的双重标准下,西楚九郡可确定者七郡:东郡、砀郡、泗水郡、薛郡、东海郡、鄣郡、会稽郡。下文将重点就西楚九郡中未定之二郡,以及楚汉战争期间西楚国疆域的变迁这两个问题详为考论。

二、西楚九郡之未定二郡考 

西楚九郡中的未定二郡,学界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分歧:其一,吴郡是单独为一郡,还是会稽郡的别称;其二,东阳郡是否属于九郡之内;其三,陈郡、南阳郡是否属于九郡。综合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兹就西楚九郡未定之二郡考证如下。

1
会稽、吴郡不应并置,二郡实为一郡


虽然会稽郡属于九郡之一已成定论,但是楚汉之际,江东地区究竟有无独立的吴郡,各家说法不一。钱大昕、梁玉绳、汪之昌、谭其骧等均事实上认可吴郡的存在,这主要基于以下两条重要的史料:其一,《史记》卷九十五《灌婴传》:“(灌婴)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其二,《汉书》卷四十《刘濞传》:“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填之。”而笔者认为,楚汉之际并没有独立的吴郡,吴郡只是会稽郡的别称,这样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1)考证高帝六年荆王刘贾的封疆,吴郡即为会稽郡

《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战胜项羽之后,高帝六年(前201)“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又《汉书·地理志》记载:“会稽郡,秦置,高帝六年为荆国,十二年更名为吴。”以高帝六年为时间断限,《高帝纪》记载该年将吴郡、鄣郡、东阳郡立为荆国,《汉志》又记载会稽郡于该年为荆国三郡之一,那么会稽郡和吴郡应为一郡,否则若二郡并置,《汉志》的记载不会如此前后矛盾,且《汉志》的记载非常清楚,即会稽郡在高帝十二年(前195)更名为吴郡,是吴郡、会稽当为一郡的又一侧证。

(2)《史记》、《汉书》习惯将吴、会稽混用

《史记》、《汉书》中多次出现吴、会稽混用之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又有“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于是项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汉书》的记载与之略同。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吴中的概念与会稽的概念相同,都是代指会稽郡。这一点清人何焯、姚鼐也有相同论述,认为吴郡其实是会稽郡别称。

(3)考陈婴定江东之史事,不存在独立的吴郡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载堂邑侯陈婴:“以自定东阳为将,属项梁,为楚柱国。四岁,项羽死,属汉,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为王壮息。”陈婴长期担任西楚柱国,高帝五年(前202)项羽战死后,陈婴定豫章(这里当作鄣郡),浙江,并自立为王。

分析这条史料,其中浙江所处的地域,按《汉书·地理志》的记载:“黝,渐江(浙江)水出南蛮夷中,东入海”,又《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有:“山阴,会稽山在南,上有禹冢。有浙江。”据此分析,陈婴所定“浙江”当为秦鄣郡南部黟县至会稽郡南部山阴一带。

如果楚汉之际吴郡与会稽郡同时存在,那么二郡的大体范围应是以会稽山为界,北为吴郡,南为会稽,即与东汉分置二郡相同。既然陈婴所定“浙江”属于秦会稽郡会稽山以南地区,那么试问在会稽山以北区域内,吴郡、会稽郡范围如何界定?东汉曾以会稽郡太大,不便治理,将太湖流域划为吴郡,将会稽郡郡治迁至山阴,而山阴正属于陈婴所定之区域,如果当时已有会稽郡,为何不直接称陈婴所定区域为会稽?凡此种种,前后矛盾,盖当时吴郡即会稽郡之别称,并无二郡并置之可能。

2
东阳郡为项羽分秦东海郡新设之郡


东阳郡不属于秦郡,亦不见于《汉书·地理志》,有关东阳郡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书·高帝纪》:“(高帝六年)春正月丙午,韩王信等奏请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而对于东阳郡的具体位置、存废时间记载最详细者,则是《晋书·地理志》:“楚汉之际,分置东阳郡。汉又分置东海郡,改泗水为沛,改薛为鲁,分沛置楚国,以东阳属吴国。景帝改吴为江都,武帝分沛、东阳置临淮郡,改江都为广陵。”按谭其骧先生考证:“故楚汉之际东阳郡,盖分东海南境所置”,再结合《汉书·地理志》关于泗水等四郡地理界限的记载,可以推断,秦朝所置东海郡,到楚汉之际,以淮河为界分为两个郡,淮河以北为东海郡,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为东阳郡。

东阳郡的设立时间,《晋书·地理志》笼统记为“楚汉之际”,说明到晋代,东阳郡设立时间已不可考。按《汉书·高帝纪》所称为“故东阳郡”,而荆王刘贾受封在高帝六年(前201),距高帝五年(前202)项羽之败仅一年,所以东阳郡应为项羽所置新郡。盖当项羽初建西楚国之时,将秦东海郡一分为二,淮河以北区域为西楚东海郡,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区域为西楚东阳郡。

《史记·灌婴传》有灌婴“渡淮,尽降其城邑,至广陵”的记载,高帝四年(前203),韩信攻下齐地后,灌婴对项羽后方之薛郡、东阳、东海等郡发起强大攻势,按当时淮河以南已为东阳郡,所以灌婴攻至广陵,进一步证明东阳郡属于西楚国。

3
陈郡属于九郡之一


陈郡本为楚地,谭其骧先生《秦郡界址考》:“郡境于《汉志》为淮阳国、汝南郡。”据谭先生的分析,结合《汉书·地理志》关于淮阳国、汝南郡的记载,可以看出陈郡之北界、东界、西界均与淮阳国、汝南郡范围相同,略有不同的是南界,谭先生所谓“惟汉之汝南有期思、弋阳二县,在淮水以南”。关于楚汉之际陈郡的归属,谭先生《西汉地理杂考》指出:“然秦之陈郡于十八王无所属,则必属西楚。”

事实上,陈郡并非“无所属”,而且陈郡属于西楚九郡之一当是确凿无疑的,这主要有以下依据:

(1)陈郡下辖之项县是项羽家族封地

《史记·项羽本纪》:“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汉书·地理志》之“汝南郡”条记载有“项,故国”,项县为西汉汝南郡下辖之县,因为汝南郡在秦代属于陈郡的一部分,以此陈郡下辖项县。项羽有浓厚的故土观念,既已自立为西楚霸王,岂会将自家先祖之封地给予他人?

(2)项羽在陈郡设有陈令

考证陈郡为西楚九郡之一,最直接的证据莫过于项羽曾在陈郡设有官职。《汉书·高帝纪》记载有:“利幾反,上自击破之。利幾者,项羽将。羽败,利幾为陈令,降,上侯之颍川。上至洛阳,举通侯籍召之,而利幾恐,反。”陈令即陈县之令。陈县在楚汉之际有着突出的地位,陈胜反秦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即以陈县为都城。项羽能在陈县置陈令,说明西楚国在陈郡能维持较为稳定的统治,直至项羽战死后,利幾才投降。

4
项羽分封之时,南阳郡在王陵控制下,是一股独立的势力


周振鹤、岳庆平两位先生均认为南阳郡属于九郡之内,但是缺乏史料依据。周先生的观点为:“钱、姚、刘三家皆不数南阳,钱、刘二家不数陈郡,不知此二郡虚以待何人?”没说清楚南阳属于西楚九郡的史料依据。岳先生的观点则是:“南阳郡部分地区属楚地,占有南阳地区又能保持对关中的压力,因而,项羽极有可能将南阳郡纳入西楚的封域。”这仍属于推测的结论,也没有确凿的史料作为支撑。然则南阳郡究竟是否为九郡之一,还是要从史书中寻找答案。

项羽分封诸侯,初建西楚国之时,南阳郡已被刘邦部将王陵占据,主要依据有二:

《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安国侯”条:“(王陵)以客从起丰,以廏将别定东郡、南阳。”

《汉书》卷四十《王陵传》:“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

由此可见,王陵以刘邦部将的身份随军西进,配合刘邦攻下南阳郡后,并未与刘邦一起西入关中,而是脱离刘邦形成一股独立的势力。因此王陵既不属于刘邦,也未从属于项羽,而是两股势力争夺的对象。据《汉书·王陵传》的记载,项羽曾“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项王怒,烹陵母。”因项羽杀王陵母亲,王陵迅速倒向刘邦,南阳郡也为刘邦所控制。

对于南阳郡的归属,谭其骧先生《西汉地理杂考》指出:“然其实南阳实为王陵所据”,韦一在《西楚九郡考》一文中也认为:“项羽封王之时,王陵独据南阳郡,既不从汉,又不从楚,故项羽不得以南阳封人。”结合上述史料考证,既然项羽从未控制过南阳郡,南阳郡自然也不属于西楚九郡之内。

综上所考,西楚九郡之未定二郡应为陈郡、东阳郡,而史家广泛争论的吴郡、南阳郡,不属西楚九郡之内。

三、变动之中的西楚国疆域

上文主要讨论了西楚九郡中的未定二郡。又正如本文开篇所言,西楚国其实不仅九郡之数,楚汉战争期间,随着形势的变化,西楚国的疆域时有赢缩。如果跳出“九郡”的惯性思维,而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考察西楚国疆域的因时而变,无疑会对西楚国的研究有新的认识。

1
九江郡在高帝三年被西楚国纳入版图


九江郡原是英布的封疆,项羽分封十八诸侯时,以英布“常为军锋。项王封诸将,立布为九江王,都六”。高帝三年(前204),英布叛楚归汉,“于是杀楚使者,因起兵而攻楚”,项羽派遣项声、龙且进攻九江郡,最终控制了这一区域:“数月,龙且击淮南,破布军……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由此可见,英布受封九江王在高帝元年(前206),项羽击败英布、攻占九江郡在高帝三年(前204),此后九江郡一直归属西楚国,直至高帝五年(前202),垓下之战前夕,刘邦从兄刘贾渡淮,围寿春,“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英布才从项羽手中夺回九江郡。以此判断,九江郡属于西楚国下辖之郡应有三年时间。

2
琅邪郡亦长期为西楚国占领


琅邪郡之范围,据谭其骧先生考证:“西界辨见齐郡。西南当有《汉志》东海之费、南城、即丘、利成……其后析其东北境为胶东。”按谭先生的考证,秦置琅邪郡范围包括西汉之琅邪郡、城阳国。而欲考证琅邪郡是否为西楚国所辖,当先梳理琅邪郡与齐地三国的关系。

项羽所分封之齐地三王的疆域,《史记·项羽本纪》、《资治通鉴》都有记载,内容大体相同,而《通鉴》更为详细。《资治通鉴》卷九:“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故立都(田都)为齐王,都临淄……故立安(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又齐地在秦代的郡置,据谭其骧先生考证:“齐分济北,琅邪分胶东,齐七十余城,分隶四郡”,即济北郡、齐郡、胶东郡、琅邪郡。

齐地三国所占之地,当为济北郡(治博阳)、齐郡(治临淄)、胶东郡(治即墨),后田荣吞并三国,独占三齐之地,语在《资治通鉴》卷九。齐地局势虽有变化,但始终都在三郡范围之内。以《资治通鉴》卷十的记载为例,高帝四年(前203),韩信东攻齐地:“袭破齐历下军,遂至临淄……齐王引兵东走高密……田横走博阳,守相田光走城阳,将军田既军于胶东。”按高密为胶东郡辖县,博阳为济北郡郡治,韩信、灌婴击败齐楚联军,最终也是以定千乘(齐郡辖县)、胶东为最终战果。

由此可见,楚汉之际,三齐之地始终不包括琅邪郡。按项羽所封十八王都未领有琅邪郡,但琅邪郡西界为薛郡,南界为东海郡,此二郡都是西楚国下辖之郡,因此琅邪既不属于三齐王,则必然为项羽占据。考琅邪郡归属西楚国的时间,应是项羽于高帝二年(前205)率军北击自立的齐王田荣时所占,其情形略同九江郡。

3
西楚国疆域的变迁


综合上述考证,可以基本复原西楚国的疆域变迁过程,即西楚国从高帝元年起,至高帝五年项羽败死,立国凡五年,按其疆域赢缩,可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高帝元年(前206),项羽自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正式建立西楚国。

第二阶段:高帝元年至三年(前206—前204),这是项羽势力的扩充期,西楚国先后于高帝二年(前205)占有琅邪郡,高帝三年(前204)占有九江郡,至高帝三年,西楚国同时拥有十一郡,是为项羽势力的极盛时期,也是西楚国的最大疆域,如下图所示:

图一:西楚国疆域图(前204年)

第三阶段:高帝四年(前203),随着战争形势的逆转,西楚国丧失大片领土,彭越袭扰东郡、砀郡,灌婴又在淮北发动攻势,横扫西楚国东部之薛郡、东海、东阳、琅邪四郡,除薛郡外,其余三郡均被灌婴攻占。

第四阶段:高帝五年(前202),楚大司马周殷据九江郡叛楚,楚失九江郡,是年项羽战败身死,西楚国全境并入汉朝。

表二:西楚国疆域变迁表

历史阶段

辖郡名目

疆域范围/赢缩原因

高帝元年(前206)

1、梁地二郡:东郡、砀郡

2、楚地七郡:薛郡、泗水郡、东海郡、会稽郡、陈郡、鄣郡、东阳郡

共九郡,此年西楚国初建

高帝元年至三年

(前206—前204)

1、梁地二郡:东郡、砀郡

2、楚地八郡:薛郡、泗水郡、陈郡、东海郡、东阳郡、鄣郡、会稽郡、九江郡

3、齐地一郡:琅邪郡

共十一郡,为西楚国极盛疆域

1、高帝二年占有琅邪郡

2、高帝三年占有九江郡

高帝四年(前203)

楚地六郡:陈郡、九江郡、鄣郡、会稽郡、薛郡、泗水郡

共六郡

1、彭越袭扰梁地东郡、砀郡二郡

2、灌婴在淮北发动攻势,夺西楚之琅邪、东阳、东海三郡

高帝五年(前202)

楚地五郡:陈郡、鄣郡、会稽郡、薛郡、泗水郡

共五郡

九江郡守将周殷被刘贾、英布策反,楚失九江郡。项羽败,西楚亡于汉

本文结论:项羽之“西楚九郡”,应为梁地二郡,即东郡、砀郡,楚地七郡,即陈郡、薛郡、泗水郡、鄣郡、会稽郡、东海郡、东阳郡。而除此九郡外,西楚国还曾控制有琅邪郡、九江郡,合为十一郡,是为项羽西楚国之极盛疆域范围。

 (本文承蒙导师胡阿祥教授审阅修改,南京大学地海学院硕士生段淼然帮助绘图,谨致谢意)


[作者简介] 颜岸青(1990—),安徽合肥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历史地理学 。本文原刊于《历史地理》第33辑,因微信排版的限制,注释删除,如需查看,请阅原刊。感谢作者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