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他是“新锐”,因为他很年轻,是标准的80后,是最年轻的中华玉雕大师;说他是“新锐”,还因为他的作品总是突破传统,与众不同。并通过自己独到的创意引领玉雕创作的潮流。 王国清,1982年生于福建莆田。莆田是个有着古老雕刻工艺传统的文化之乡,那里的木雕和石雕名扬四海。雕刻文化浸染着每一个莆田人。即使像王国清这样在走出莆田以前从未专门学过雕刻,但莆田的雕刻艺术基因似乎早已深植于他的细胞之中,使他在玉雕的艺术世界里,一迈步就登堂入室,一入门就脱颖而出。 1998年,16岁的王国清从福建来到广州芳村,师从方明亮先生学习玉雕技术,钻研传统人物尤其是观音题材,一学就是四年多。 凭着悟性和刻苦,2003年他出师自立门户,在广州创办了自己的第一个玉雕工作室。但只做了半年,他就感到力不从心,感到自己积累不够。他果断关张歇业,二入师门,这次他来到平洲,拜的老师是台湾著名翡翠艺术家黄国安先生。王国清卧薪尝胆,再下苦功。 2006年,王国清在平洲创办了“清心阁”玉雕工作室。再次出山的他已经羽翼渐丰,玉雕艺术风格也逐渐形成。一批作品如《踏雪寻梅》、《骑龙观音》、《林冲雪夜上梁山》等面世后广获赞誉,不仅在市场上抢手,而且其创意和构思在玉雕圈内也受人追捧,备受好评。 在王国清“清心阁”的工作台上,摆着几件新创作的玉雕作品,有墨翠、有黄翡、也有三彩,件件都是小巧玲珑,长不过指,大不盈掌。上边的人物、动物却个个栩栩如生,灵动鲜活。题为《自在观音》的黄翡作品,观音的面部只有几平方毫米大小,却依然眉清目秀,五官生动,这已接近于微雕,难度极大。他又通过精细的缕空技术,让观音背面横向通透,使得观音人像在黄翡的背景上,显出了透明的白色水种,材质的神韵得到了充分表达,构思之精巧,手法之独到,令人叹为观止。 王国清说,他做玉雕,以小尺寸的挂件为主,强调造型。与挂件一般都浅雕的流行做法不同,他的挂件主要做高浮雕,做法跟尺寸较大的摆件一样,作品的精致程度成倍提高,雕刻难度成倍提高,而工艺含量也成倍提高。 他认为,玉雕与画画不同,玉雕除了表现艺术构思和雕刻工艺外,表现材质也同样重要。 他对作品的材质要求很高,一般都选种、水俱佳的中上等好料,再根据料的特色来构思作品的题材和表达方式。他强调,作品的题材和表达方式必须突显原石的神韵,才是成功的玉雕艺术;如果破坏了玉石的原有神韵,则工艺再好,雕出来的东西再好看,也是失败。所以,王国清在用石方面一直坚持“神合则工,神离则弃”的原则,他的创作理念就是让表达主题与玉石神韵相得益彰,在表达自己对题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的同时,能够展现玉石最深层、最原始的美。 王国清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简约”和“写意”来突出主题。《悟》(见右图)是这一创作特点的代表作:画面上只有寥寥数笔,勾勒出“悟者”在香炉前打坐的景象,玉石右上与左下自然的分色构成了近与远、实与虚、人物真身与浩缈天空的对比和衔接,构图自然,意境深远,如神工鬼斧,浑然天成,令人拍案叫绝! 王国清的作品大都以传统人物为题材,但对人物的设计又往往大胆突破了传统规范。玉雕传统中的观音以头像为主,而王国清的观音则不仅经常有全身,而且常常站着。曾于2011年获中国玉雕百花奖金奖的《清香万里飘》中的观音一改板直端正的形象,身姿婀娜,轻舒玉臂,把清香洒向人间。王国清说,一开始也担心市场上不接受这种观音形象,但作品出来后反响意外地好,更使他觉得改变的必要。他说他做学徒时做了好几年的观音,几乎都是一种模式,自己都做得有点腻了,观众看得不腻吗?玉器爱好者不喜欢改变吗?这种经历正是他改变的动力。他依然做传统题材,但并不死守传统,而是尽可能加入人们能够接受的现代元素,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80后呀,不知道我像他那么大的时候,在做什么!) 王国清获奖作品一览: 2010年,墨翠《林冲雪夜上梁山》获上海神工奖“银奖” 2010年,黄翡《骑龙观音》获上海神工奖“最佳工艺奖” 2011年,玻璃种《苏武牧羊》获得中国玉器“百花奖”优秀奖 2011年,三彩《清香万里飘》获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 2011年9月,作品《连中三元》获上海神工奖“创新金奖”。 2011年 10月,《踏雪寻梅》在芒市首届金象奖玉雕作品大赛中获金奖。 2011年10月,《西方三圣》在芒市首届金象奖玉雕作品大赛中获金奖。 2011年10月,作品《西施》在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的评比中荣获金奖 2011年《三顾茅庐》获天工奖银奖。 2012年墨翠《骑龙观音》获广东文博会金奖。 下面是王国清的部分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