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画技法学习(三)——佛像的画法

 喜坔 2016-08-17



头部的画法

依照「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的要求,佛像顶骨坚实圆满,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少,如量端严。额广平正,面如满月,颜貌舒泰,面貌光泽无有颦蹙。颜容常少不老。



正面头像

常见的佛陀在禅定、说法时多为凝然不动的正面形象,目光下视,容貌和姿仪皆祥和、宁静、庄严。


四分三面

在许多经变图中,特别是《西方净土变》中,用恢宏的场景渲染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此中不免需要各种角度的佛像,四分三面在其中是最常见的角度之一。画侧面形象应注意透视关系,线条的转折及弧度,不能忘记要表现出佛陀庄严慈悲之容貌。



发髻的画法


螺发

佛发修长绀青,密而不白。发齐不交杂,光滑殊妙,尘垢不著。早期佛像头部多为束发式高肉髻,螺发有分绺式、水波式、螺纹式等几种类型。画螺发时应注意线条的疏密、穿插,因它直接关系到佛的头形,切忌平而呆板。


肉髻

肉髻,梵名为乌瑟腻沙,也称作肉髻相、髻、顶髻、佛顶,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一。宋代以后头顶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眉眼的画法


正面眉眼

佛陀眉眼,应注意双眉长而细软,呈绀琉璃色(墨中透红为之绀)。眉高显形如初月,眼相修广,眼净青白分明,眼睫齐整稠密。


侧面眉眼

画侧面眉眼时,除了要注意表现佛陀内观、慈悲的眼神外,在形体上要注意透视关系,眉眼的长短与转折。



鼻嘴的画法

正面鼻嘴

佛鼻高且直,其孔不见。唇色光润丹晖,齿方整鲜白,舌相软薄广长。


侧面鼻嘴

画侧面鼻嘴时,应注意表现出鼻唇饱满圆润的感觉。有的佛像留有小龇,在勾勒时应表现出不同的质感。(注:髭须是汉传佛造像的一个重要标志)



耳的画法


佛陀耳厚广大修长。两耳齐平,耳廓、耳轮、耳屏、耳垂了了分明。佛陀耳垂广大,是佛愿力广大的象征。


手的画法


手与足皆为肢节,形象相仿,可作一类归纳。佛陀手指狭长,薄润光洁,指圆柔软。手足各等无差,诸指尖皆充密,光泽红润。筋骨隐而不见。肢节均匀圆妙,手掌柔软,手纹深长明直。



手印的画法

佛像很重视手的刻画和塑造,佛像的手有各种不同的姿势,即各种不同的手印、印相或印契。


禅定印

禅定印是佛陀入于禅定时所结的手印。含义是心绪宁静专一,深入思虑义理。其姿态是两手相对平放于腿上,仰放于下腹前,右手置左手上,两拇指相接。



降魔印

降魔印含义是用法力来降服恶魔。佛陀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左手置膝上或手捧钵盂,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以示降伏魔众,表明释迦在成佛前经过无数磨难,降服了破环修法的恶魔,因此,此印相称为降魔印。又因以手指触地,所以又称触地印。



说法印

说法印以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无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的印相。这一手印象征佛说法之意,所以称为说法印。



与愿印

与愿印又作施愿印、满愿印。象征佛陀顺应众生的祈求所作的印相。此手印自然下伸,五指指端下垂于膝前,掌心向外。



施无畏印

施无畏印象征佛法的威力去除众生的恐惧,布施无怖给众生。右手屈臂上举于胸前,略成直角,手旋向外,开掌,手指向上伸直。



足的画法

佛立于地上时,脚底与地面贴合、没有空隙。脚后跟宽而丰满。足趺高满,两踝俱稳,骨节交结犹若龙盘,膝轮圆满。



结跏趺坐的画法


结跏趺坐又称全跏趺坐、大坐、莲花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而坐。即两足交迭、两足相交置于左右股上、脚心向上的坐姿。


善跏趺坐的画法


善跏趺坐就是在座上端坐,双足自然垂下的坐式。唐以后的佛像特别是大佛像多采用这种坐式,这种佛像又称为倚坐佛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

(本文转自《故宫画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