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如浮云悲似山 ——浅谈《滕王阁序》中的“兴”与“悲” 滕王阁是幸运的,虽然下令修建它的滕王并未在百姓心中留下什么印象,但它遇上了王勃,一篇《滕王阁序》,足以使人们世世代代记住了那个气势宏伟的楼阁,滕王阁跻身“四大名楼”是不是与这篇文章有着密切的关联呢?从另一个角度看,王勃也是幸运的,那一次滕王阁的聚会给他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广阔舞台,本来就名声在外的他,因这篇《滕王阁序》而坐稳了“初唐四杰”之首的宝座。 我读《滕王阁序》,觉得全篇尽在“兴尽悲来”四字上面。 初读时眼光会停留在作者的“兴”(兴致)上,这种“兴”自然也是所有参加聚会者的“兴”了。彼时“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具,二难(贤主、嘉宾)并”,文人雅士,济济一堂,喝酒赏景,登高作赋,是何等风流韵事,即使这次聚会不能流传于世,也当成为一时美谈。那么在作者的笔下,描绘了哪些“兴”呢?第一段的核心也是四个字“人杰地灵”,这自然令人兴致盎然了。滕王阁所在的洪州,自汉代就开始设豫章郡,足见其历史之悠久;“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足见其地域之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足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这是谈的“地灵”,至于“人杰”,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先整体介绍“宾主尽东南之美”,再重点指出聚会中的重要人物,都督阎公、刺史宇文、词宗孟学士、宿将王将军。翻看资料,发现王勃列出的这些人物在历中上竟连名字都不详,而谦卑的自称“童子何知”王勃却名满天下,不知这是不是历史的幽默。第二段和第三段承接第一段的“兴”,写到了滕王阁周围的山川之美,这是《滕王阁序》中写景最美的文字,读来自然令人兴致盎然。作者以非凡的笔力,摹万千气象,描绘了一幅滕王阁的晚秋暮色图。图中动与静相得益彰,明与暗色彩互衬;远近视角变化,景物错落有致;描写虚实相衬,使人浮想联翩。写景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令人击节叹赏,回味无穷。 如此雅致,何以一下子由“兴”而到“悲”呢?这似乎也不难理解。不就是因为他仕途不顺,甚至还因为自己的原因而牵累到父亲吗?王勃少年成名,不满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后又受到沛王的喜爱,在沛王府上担任修撰,结果却一不小心闯下祸来。当时,皇子们之间经常玩斗鸡游戏,王勃一时动了童心,竟替沛王写了一篇声讨英王鸡的檄文,这篇文章导致英王和沛王的不和。高宗皇帝听说以后,非常生气,认为这么下去势必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就把王勃赶出了王府。这是王勃遇到的他人生的第一次挫折。后来好不容易求得一个“参军”的官职,结果又发生了一件事,彻底地改变了他的命运。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跑到王勃家里藏起来,王勃缺乏处世经验,就收留下来。过了些日子,又怕事情暴露受到牵连,情急之下,王勃就下手杀了这个官奴。王勃因此被判了死刑,行刑前,遇上朝廷大赦,死罪免去,废为庶民。他的父亲本来是雍州司功参军,因这件事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对于一个对自己的前途寄予厚望的人来说,遇到这样的事情真叫人心灰意冷的了,也许官场的大门从此不再为自己而开了。这能不让人悲吗? 这似乎是合理的解释,但我还有一些疑问,是不是遭遇坎坷的人只要一有机会就可以向别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展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为什么王勃在滕王阁聚会这样大喜的日子里可以“兴尽悲来”,委婉地陈述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的志向而又让人觉得是那样的自然,那样顺理成章,甚至还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同情? 秘密就在于“登高望远”。古代有大量作家留下了数不清的登高而悲的诗篇,可以说登高而悲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积下来的情感基因。沈约在《望高台》中说“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范仲淹《苏幕遮》中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陈子昂登上了幽州台便“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别说是心中本就愁苦的人登高之后容易的生悲情,就是本来没有愁情的人“为赋新词”而“爱上层楼”。你看那不知愁的闺中少妇,“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便生出无限的愁来。唐代文人李峤在《楚望赋》中解释了登高望远而生悲的原因,“惘兮若有求而不致也,怅乎若有待而不至也”,登高之所以伤感是因为人皆有待有望,登高可以望远,可是远望还是得不到所望,所以慷慨伤悲。登上高处远望,往往能看到宇宙的无穷,自然的生生不息,这也容易使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个人的渺小,进而联系到自己令人感伤的身世与经历,联系到自己人生的理想不得实现,于是悲痛之情不可遏抑。可以想见,远离家乡的游子,登上高楼必定产生漂泊无依之感;恋爱中的男女,一旦有了分别,登上高处,必定产生对爱人的无限关切;被贬谪的臣子,登上高处,眼光定是望向帝都的。 正因为如此,作者在书写了登楼之“兴”后能自然而然地书写自己之“悲”。在我看来,即使是作者浓墨重彩所描绘的景物,虽然反映出作者在滕王阁宴会上的兴致,但这种兴致却如浮云一般,一晃而过。作者在后文中所抒发的“悲”却如一座大山,不仅长时间地横亘在作者的心中(至死与没有改变),而且还会长时间地横亘在读者心中。难得的是,王勃心中虽有如山之悲,却也不失进取之心,对前途依然抱有希望。 |
|
来自: gaojianhui8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