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尔逊治疗唾血医案

 陈鑫医生图书馆 2016-08-17
明医公开课第176期
中医打造个人品牌的助推器

作者:江尔逊
编辑/李邦源 校对/江小媛

导读:唾血一证,有因脾不统血,肝不藏血,或肾水不足,阴虚火旺所致。唐容川谓:“脾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如是。血即随之,运行不息,所谓脾统血者,亦即如是。世医不识統血之义,及指脾為贮血之器,岂不愚哉!脾能统血,则血自循经而不妄动,今其血走泄胃中,为唾而出,是脾之阴分受病,而失其统血之常也。”

李某,女,61岁,教师,门诊号:102419

        1988年2月22日诊,,唾血2年余,他医曾投玉女煎、清胃煎、归脾汤等,了无寸功。症见:每晨初醒,唾液中夹血3~5口,呈鲜红色,唾出即净,明晨又唾。伴口苦,口咸,咽干,渴而不欲饮,溲黄便结,食少肌瘦,舌红少津,脉细数。江老辨证为脾肾阴亏,肝郁化火,冲气上逆,脾失摄血之能。治宜滋肾泻火,涵养肝木,平降冲逆,引血归经。

疏方:知柏地黄汤合麦门冬汤加味

知母10g    黄柏6g    生地10g
丹皮10g    茯苓6g    藕节15g
麦冬20g    泽泻6g    沙参20g
炒蒲黄10g    怀山药12g    山茱萸10g
法半夏6g

        1年后患者因他症就诊,述服上药6帖,唾血止,诸样皆除,纳增体健,至今未复发。

按:
        唾血一证,与吐血、咳血、咯血不同。唐容川曰:“唾者,脾不摄津之故也。知脾不摄津而唾津,则知脾不摄血而唾血矣。”然脾不摄血,其原因颇多,固非仅脾气虚耳。有因脾经火重者;有因脾经阳虚者;有思虑伤脾,而致肝郁化火者;有脾阳不旺者;有肝经实火而不藏血者;亦有谓唾血属肾者(朱丹溪)。本例患者年高体弱,长期从事脑力劳动,故江老重点根据其年龄、性别、职业及临床见证,从肝、肾、脾胃及冲脉病变论治收到满意效果。由此可见,多思善辩的临床思维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

(摘自《伤寒临床家江尔逊'杏林六十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