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你是孩子的心理咨询师(一)

 苗芯地妈妈 2016-08-17

妈妈,你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一)

谈谈关于尊重,信任,纯粹。

谈谈关于接纳那点事。



今天的主题是,

妈妈你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这个题目,可能有的妈妈会觉得自己没学过心理,

对这块不是很了解,我先把心理咨询师所要做的事,简单地说一下,

并不是说孩子有了问题帮助孩子去解决,

而是在孩子在成长这程中,

父母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根据我所擅长的方式,做了一个研究,我编制了一个这样的课题,如何去心灵陪伴孩子。

课程我会聚焦于3-6岁的这个阶段。

很多父母会问我很多的问题,

等等等等,

今天我用这个机会,把整个人本主义育儿的观念,平实地跟大家做个分享。



今天我用这个机会,把整个人本主义育儿的观念,平实地跟大家做个分享。

问个问题:提到人本主义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以人为本


1第一个关键词“尊重”

我看到有人说,以人为本,很好,我给以人为本加一个注解

以人为本的人,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成长的潜能,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我们应该尊重这一个独立的孩子。

尊重,是我今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把这个词记下来。



2第二个关键词“信任”



谈到了为本,怎么样为本,这就是第二个关键词,信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成长潜能,

我们就要充分去信任这个孩子。

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关键词,信任。



3第三个关键词“纯粹”


下面我讲一个关于我自己的小故事,

上个月我去了一趟西安。在一个博物馆里,有一个展区,是仰韶文化的东西。

大家看看我画的这个图,

这个图上有一条河流,

仰韶文化是原始社会,非常原始。

河流的后面是房屋,我用了XX来表示,你可以看在房子周围有很多的小洞,你猜这些小洞是用来干吗的?

讲解员说,这些小洞是原古居民用来安葬孩子的,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房子都不足以遮风避雨的时候,在没有设备的年代,我们的先民就知道了,我们的孩子死了,我们舍不得离开他。

孩子夭折了,先民不忍心把孩子葬在别的地方,并不是说没有地方可以葬,成人的遗体会葬在河流的另一边。

他们希望日夜陪伴着孩子,不让孩子离开自己。

当时我非常感动,而且当时,还有一个展出一个文物,墓穴上有一个小盖子,上面还有一个小洞,他们觉得这个小洞,可以让孩子的灵魂从那里回家。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就是,我们对孩子的纯粹的爱,在原古时代就留在我们心中了,这是多么纯粹的爱。

请大家写下第三个关键词:纯粹。

我强调纯粹,呼唤大家对孩子有纯粹的爱。

这份延续了一万年的爱,还能保持纯粹吗?我想问问大家,包括我也问问我自己。

纯粹的爱,是整个人本主义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纯粹的爱,是非常重要的基石,当然这个关键词告诉大家,也有利于大家的自我觉察,你对孩子的爱是不是纯粹的。

我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儿子,曾经非常喜欢吃蛋挞,他要吃那个大面包坊里的那个蛋挞,我会带他去吃蛋挞,我带他去吃,仅仅是因为我爱他,我看他吃蛋挞的模样,他开心,我也开心。

有次,我们在吃蛋挞的时候,旁边一个妈妈跟她的女儿说,我带你来吃蛋挞了,你是不是该好好跳舞,好好听话了啊。

那么,这份爱,还能纯粹吗?

我觉得这不是那么纯粹了,因为有个交换在里面了,我给你买这个,你就要听话,听我说的,还包括小学期间,上补习班,我是为了你好,

青春期,你跟谁交友,我是为了你好,

加了条件,就不是纯粹的爱了。

我们不可能完全纯粹,我只能说尽量纯粹,这也是爱孩子的基础。



孩子情绪波动

我以幼儿园为例说孩子情绪波动的情况。

关于孩子上幼儿园。

幼儿园的孩子在3星期左右,就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有个体差异,有的孩子需要几个月,当然这也是有一些问题的,

所以说,基本上,幼儿园的孩子,会在3周左右,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个别的要需要更多的时候,

孩子的哭,和说,别理我,是暂时性的冷漠和退缩。

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会有一个心理适应期,每个孩子的适应期都会有自己的表现,比如哭泣,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哭,都六神无主,等下我会来孩子哭,如何去回应。

我们父母要用最大的耐心去陪伴孩子渡过这个情绪的波动期,注意到了没,我刚才说的是陪伴,很多家长说的是如何管教,这个在人本主义里面,是不适用的,一旦你用了管教,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不尊重的,不平等的,我是习惯用陪伴这个词的,

孩子适合幼儿园后,他的依恋关系,由妈妈那里,拓展到老师与同伴。

孩子的适合是需要时间的。

我跟很多幼儿园的妈妈聊天时候,发现,她们有一个认知,经常会指责幼儿园的老师怎么样怎么样,当然,幼儿园老师也很重要,但是呢,老师固然重要,妈妈不要忘记了自己的角色,我有一个感觉,很多妈妈,觉得孩子上了幼儿园,什么事都跟老师有关了,把自己的职能给弱化了,因为不管如何,老师总是老师,跟你妈妈的职能还是不一样的,你作为妈妈,就应该去陪伴孩子。

孩子情绪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我现在开始讲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




三大法宝应对孩子的情绪波动


这里有三大法定:接纳,共情,命名


关于共情,情就是感情,情绪,共就是共同的共,就是与你同频,与孩子在同一个频道

共情,是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上的,我们暂时不讲。

重点讲接纳。


关于接纳,我们讲太多了,如何听,孩子才会说,如果说,孩子才肯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好好分享一下,什么才是接纳,接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很多妈妈都爱美,你会去买衣服,看到好看的,你会想试穿。当你把衣服穿上去的时候,你会去照镜子,衣服好看的时候,你会怎么想,你会想这衣服真好看,你就买下来,一般人都会这么想吧?你不会想,这衣服好看,只是我人不好看而已。

镜子,穿衣服的镜子对你来说,是完全接纳你的,接纳你这个照镜子的人的。


妈妈对孩子的反馈,就体会一个接纳的程度。



例子:孩子不会跳操,妈妈的接纳回应应该是怎样的?

一个妈妈说,孩子学跳操,总学不会,很焦虑。因为人有从众心理,别人都会了,她不会。

妈妈怎么回应?


(1)有的妈妈会说:你看谁谁,跳得多好,你怎么就跳不好。


这显然就是不接纳,这个时候会发现的事是:孩子从妈妈的这个镜子上,照出我就是跳不好的状态,妈妈的回应就有责备的意思在里面,孩子就会本能地接受妈妈的回应,他就是会跳不好的了。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惠姗老师跟你们说的,妈妈就是孩子的催眠师,孩子是忠诚于妈妈的。人本主义认为,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他会去听从妈妈的。


(2)还有一种回应:没关系,你跟着学,你就会跳好。


这是不是一种接纳呢?这种回应比第一种要好,但也不是一种完全的接纳。为什么?0-6,脑神经是逐渐发育的,有可能他比别人慢一点,妈妈这样回应,孩子的想法就是。我必须跳好,我应该跳好,不然就不是一个好孩子。等等。


这种不完全接纳,就会让孩子焦虑。当一个人在焦虑的时候,他自我发展的潜能是没法发挥的。


接纳性的回应你跳不好,你焦急了是不是,你难过了是不是,这就是把孩子经历的事情,把孩子背后的情绪说给孩子听,想想那个镜子,妈妈这个时候就是这个镜子

妈妈就是完成了一个接纳性的回应,孩子在心中就会有一个心理活动,就是原来我的心情是这样,妈妈理解我了。





例子:幼儿园的孩子与老师的接纳


幼儿园,中午睡觉,一孩子做了一个很糟糕的事,孩子把大便弄到睡房。

那个老师的做法,第一步,拿来抹布,和孩子一起把脏的都擦掉,这是告诉孩子,你做的事,你要承担。情绪是可以接纳的,但是某些行为不能接纳。


老师没有责骂孩子。老师把孩子弄到一边,抱着,就这么抱着,老师知道他心里一定是有情绪的。这里面有尊重,有信任和纯粹


过一小时,孩子说,爸爸不会回来了。老师说,什么意思,原来是这样,孩子的爸爸经常出差,孩子很想见爸爸,又见不到爸爸,孩子难过,有情绪,孩子是这样的,一有情绪的波动,他就会在行为上体现出来

但是他的情绪你应该是要接纳的。


例子里的那个孩子了,一开始孩子的行为挺严重的,,但是经老师的这样的处理,孩子以后就会学会了如何处理情绪,我常有个观点就是,孩子有情绪,会打人,这就要教会孩子情绪要用嘴巴表达,不要把情绪表现在胳膊上。




孩子想吃冰淇淋,怎么接纳性地拒绝?


如果遇到孩子非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他的行为你是可以不接纳的。


某次我的孩子要吃冰淇淋,他喉咙不好我不让他吃,他在那里哭,我怎么做?

我说,“爸爸刚才没有给你买冰淇淋,对不对,你很失望对不对”?

他嗯嗯地回应了几声,然后就没有难过了。


当你用这种方式拒绝孩子的时候,孩子的想法是,爸爸拒绝我,我的确是难过的,我没有白哭,他理解我了。你跟孩子讲好多道理你不能吃,孩子是不懂的,但你这样说,他至少知道了你理解了他。


这个时候,孩子会感觉到理解万岁


他从这面镜子上看到了自己的情绪,哪怕你要去拒绝孩子的时候,不带歪曲地看到了自己的情绪就可以了,没有太大的顾虑就可以了。


一旦,你的接纳给了孩子一个自我概念,孩子的自我概念会伴随他的一生。





如何做到接纳

不知道你们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动画片,《头脑特击队》,可以去参照一下,那个电影里可以用自我概念去解释这个核心记忆


小女孩一开始就是有个自我概念,我必须是要乐观的,后来她知道了,可以有悲伤,后来敢于跟家长说了,搬家的难过,这其实就是获得了成长。当我看到一个来访者得到了成长和帮助,我会非常感动,因为我看到了作为一个人,他的自我成长潜能是那么地强大。

我刚才讲了那么多,妈妈的接纳孩子,但我最近有一个思考,就是说妈妈,可能会对孩子的不接纳的想法与表现,似乎对妈妈有不公平。因为单纯让妈妈去接纳孩子,对孩子有不公平。


人本主义与动力学框架的区别。我们陈然老师与文轩老师是动力学框架的,她们会觉得应该从妈妈身上找原因去帮助妈妈成长,人本主义认为,妈妈也是一个个体,也需要成长。也应该去尊重妈妈,那么应该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是,你不仅仅是一个女儿妻子,你还是一个妈妈,你有一个孩子,需要你去抚养和接纳,这是一个责任,也是一个动力,因为妈妈会爱孩子,也是希望孩子好的,妈妈要有责任去先尝试接纳孩子


反过来,当你,接纳了孩子,尊重孩子后,孩子也会去接纳你,其实孩子永远都会去接纳妈妈的,大家看过一个视频吧?一个让妈妈对孩子打分的视频,妈妈打5分,7分,8分,理由各种各样,但是孩子,都给妈妈打满分。

你在做到每一点,先去尝试接纳孩子的时候,孩子同时也在接纳你啊,也信任你啊,最后会达到什么状况?最后亲子关系,母女关系,父子关系,都会达到相互尊重的地步,妈妈的一些曾经的创伤都会得到疗愈





PS:昨晚的微课,谢谢读书会的全体成员,特别谢谢徐玲和阳艳的辛苦转播。


昨晚有关的提问有:

(1)孩子生气了,妈妈接纳他,那么相同的生气,他身边有那么多人不懂得接纳他,或者根本就不需要接纳他的情绪,比如老师、同伴、孩子会不会感觉世界上只有妈妈接纳他?

(2)可能由于阻止孩子做某件事情,孩子情绪来了哭闹,我接纳她的情绪,她也肯定是这个原因哭闹,但是她还是要做我们阻止的事情怎么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