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学不会告别

 THY7655 2016-08-18
2016-08-14 美读时光




二三十岁,走出社会,就像把个人开放给整个世界。
 
你遇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其中隐藏着巨大的流动性。你和很多人交了朋友,同时也失去了更多的人。你对一部分人说着“你好”的同时,也不断对另一部分人说“再见”。
 
就像往盛满了水的容器里丢一块石头,石头进去了,有一部分的水却出来了。没办法,人心就这么大,装不下一整座城市的人,只得让他们进进出出。
 
小时候我会固守一种单纯的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友好的,一旦建立,绝对不会轻易断开,不管是亲人、朋友、爱人。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学习,才终于放弃旧有观念。个人的想法奔向了另一个极点:我开始相信,世间的人事,并非牢不可破,每时每刻都有人在用力告别。
 
当然了,还包括有一种不可逆转的告别,便是死亡。
 
告别这一件事潜伏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时跳出来让我们猝不及防。但是,学会告别这一件事实在太难了。
 

十二岁那年。
 
有个亲戚开车肇事逃逸,不去自首,跑来我们家避风头,全家人见到他就像见了鬼一样。我还记得前几天,他送了我一小盒铁罐的糖果,不明白现在他为何是这般狼狈模样。他眼睛发青发红,浑身冒着虚汗。最后家里人报了警,送他进了局子。他被带走的时候,我没敢看他,也没敢吃他送的糖果,后来便逐渐忘掉了这个男人。
 
十四岁那年。
 
我还在上初中。有一次课间休息,我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告诉我,他要转学了。我不相信,觉得他在骗我。他沉默了几秒钟,说他没有。我不知道如何应对,因为那会儿我还没学会跟人告别。我当时眼眶有点红,甚至有点恨他,干吗丢下我一个人。我极为自卑和内向,交朋友纯靠运气,还要看对方是否善意。老天既然这样安排了,好吧,我无话可说。一个礼拜之后,他的座位空了。
 
十九岁那年。
 
高中同学聚会,KTV里放着陈奕迅的《K歌之王》。那时候不流行桌游,也不流行玩手机,只流行聊天、嚼八卦。桌子上摆着酒,有啤的、红的、白的。在高考后,我知道我们这些人都自由了太多。一群年轻人在包厢里唱着歌、抢着麦、嚼着爆米花、跟着节奏摇摆。最后90%的人都红着脸走出包厢,带着醉意。我和高中同学们一一告别,微笑着说再见,彼此承诺着一定、一定还会再见面。转身离去,心里难过。这些人啊,以后怕是见不到了吧。此时的再见,和永别又有什么区别。
 
二十岁那年。
 
教我外国文学史的女老师说,她要辞职了,不在大学授课了,离开上海去深圳。我很喜欢这个老师,因为她内心一片赤诚。她教会了我很多,几乎是替我打开了新世界。加缪、卡夫卡、茨威格、卡尔维诺、伍尔夫、普鲁斯特、乔伊斯、叶芝、聂鲁达……没有她,这些人的作品,我不会选择去读,或者,很难读进去,因为我本身是个心浮气躁的人。她告诉我要离开,我真的很舍不得。她把办公室里的东西清空了,给我留下一箱书。我还在想她离开上海之前,和她吃个饭,可她早就离开了。她曾告诉我,相见不如怀念。
 
 
人无时无刻不在告别。
 
每一年,都在发生一样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尽管不一样,但内核都有惊人的相似。
 
本质都是从“你好”到“再见”的过程,主角都是我们,都需要我们全程参与。生活没有赐予我们更多,却无数次赐予我们和他人的聚合与分散。
 
人来人去,分分合合,就像琴谱上代表节奏的符号,每个符号意味着节点。
 
告别不是一件悲伤的事,这只是需要人们接受的一个现象,如此而已。
 
学会告别,是一种能力,人会因此活得轻快许多。
 
坦然地再见,坦然地告别一个人,告别一个地方,告别一段往事,这对世界上每一个不愿与悲伤为伍的人,都特别重要。

可惜的是,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学不会告别。

拜伦有一首诗写到: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如何和你招呼,以眼泪,以沉默。那就勇敢用力告别吧,期待下一次相遇。

相信那一天不会太遥远。



是时候穿过繁忙的街道回家了

勉强终归不能如意,强求势必不会甜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