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的“邨”与“村”

 還舊樓主. 2016-08-18
 
 
    常常可以在上海的电视上看到一部公益宣传短片,一位面貌知性的中年妇女,在自家门口摆了一张小桌,桌上放了十来份当天的报纸,只当是做好事,让小区有一个报纸“自助餐”,没有指望把钱收回来;但是所有走捷径来取报纸的人,没有一个顺手牵羊吃白食的,都留下了硬币……
 
曹杨新村:1982年5月13日,两位外国友人在曹杨新村一工人家庭参访作客。

    宣传片取景的小区,自然是安闲干净,还看得出是有些年份的洋房风格。选择在此取景不仅是因为这个小区外观符合宣传片的定位,更在于宣传片中的“中年妇女”确有原型,就居住在这个小区内。

    这个小区就是远近闻名的陕南邨。也只有像陕南邨这样的小区,才符合取景的需要,也才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在上海,“邨”所代表的含义,既是住宅的格局,也是文化的境界。

二万户公房:1985年7月23日,上海杨浦区鞍山二村的二万户小区。

    上海的民宅,从经济文化的落差上,可以分为弄、里、坊、邨、楼五大类型,档次和身份尽在其中。住别墅的人过于少,可以不算作普通民宅。

    弄是最低档的穷人窟,像滚地弄、蕃瓜弄、杨家弄等等,房子结构就是矮平房,一块手帕可以当窗帘。里是最广泛最普通的房子了,几乎所有的石库门都被称作XX里,步高里,渔阳里……比石库门好一点差一点的房子,也常常归类其中;里和弄构成了上海最基本的民宅架构,叫做里弄。坊,上了层次,有卫生设备,所谓的新式里弄房子,可以算作坊,如花园坊、淮海坊、尚贤坊,巴金曾经住在淮海坊,就在淮海路和陕西南路的路口。    

    以邨冠名的房子,也可能是在弄堂里,最具有标志意义的是蜡地钢窗——长条柳桉打蜡地板和钢窗,有独用的卫生设备,弄堂口有铁栅栏门,或许在“大跃进”时拆去炼了钢铁,但是铁门痕迹还在。几十年后,虽然钢窗略微变形而开启困难,主人仍不愿意更换为铝合金窗。以邨为名的有长乐邨、四明邨、光明邨、愚谷邨……1930年代由比利时人列文设计的陕南邨更是邨中堪称完美的花园小区,原名为“亚尔培公寓”,据说当时是以比利时国王的名字命名的。2010年世博会的时候,比利时王储菲利普王子还专程造访陕南邨。当年这里属于上海的高级住宅之一,住户多为在上海经商的外国人、律师、教授、医生、艺术家、买办等。

石库门状的围墙

    楼的档次或许还更高一点,所有的公寓都是楼,有一些公寓就以楼相称。凡是住在邨和楼的人,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有经济能力的人。

    还应该有村,村是1950年代造起来的房子,相当于里。因为是成批成批造起来的工人新村,后来也叫做新公房,火柴盒结构,比如曹杨新村、邮电新村、上钢新村,任何一个新村地块可以延伸造下去,于是就有了一村、二村……十村。

    第一批“新村”,当年刚刚落成时,非常了得,只有劳动模范才能住进去,没想到一住就是四十年,到了1990年代转换成了另一个名称“二万户”——几代人混杂蜗居、只等着动迁的特困户。

    既有“邨”,也有“村”,是上海民宅的特色。

    “邨”是“村”的异体字,现在已经通用于“村”,从现代汉语的意义上两个字没有区别,但是在上海民宅的意义上,邨不愿混同于村,而村不敢高攀于邨。邨里的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村里的人都是普通工人阶级。凡是工人新村,没有一个称之为工人新邨的;凡是XX邨的,未必逢人就说自己住得怎么怎么好,但是对邨和村的区别,一点也不马虎。在“文革”的时候,住陕南邨的一位医生的儿子插队到了安徽农村,写信写到家里写成了“陕南村”,落款是某某公社某某村,信是请一个老乡代寄的,老乡也识几个字,一看信封就笑了:你住在上海的农村里?还要来插队干嘛?小知青自己读书不多也说不清楚。信寄回家里,父亲不高兴了,回信时候跟儿子说,以后要写“邨”,不要写成“村”;在信封上,父亲郑重地将“陕南邨”写在右下角。信寄到安徽,老乡更加看不懂了,他不认识这个“邨”,把它读成“屯”,他问小知青,你们上海人到底是住在村里还是屯里?跟安徽差不多啊。

常德公寓

    直至如今,所有的邨都有名有姓地标榜在弄堂口,没有一个写成村的。陕南邨的那位老医生还健在,他非常坚持“邨”的理念。早些年在拍社保卡照片时,电脑里还没有“邨”这个字,“陕南邨”又一次被写成“陕南村”,老先生不同意,坚持让制作者改回来。老先生理由有二:第一,我住在陕南邨,不住在陕南村,你们无权改变我的地址;第二,当然也是更重要的,如果将“陕南邨”写成“陕南村”,好像很不搭配。事实上,在“文革”的十年间,陕南邨,其实是上海所有的邨,都改为村,也算是不经意地表现出了邨和村的差别。

    上海人是苛刻的,也许可以说是刻板的,红绿灯文化一方面培养了人的纪律,一方面也造就了人的拘泥。对别人是不露声色的挑剔,对自己常常就是几近于自虐式的苛求。

    已故翻译片厂厂长陈叙一家住陕南邨。很多年之前,有一天刚刚到厂里上班,突然肚子痛,问旁人有没有手纸,当时单位厕所不提供手纸,男人一般也不带手纸。旁人随手从办公桌上撕了几张便笺条给他。陈叙一迟疑了一下。旁人就去向女演员索求,陈叙一接过手纸,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上厕所了。出生于买办家庭,投身于电影译制,陈叙一对便笺纸充当手纸,当然会迟疑,迫不及待之时仍旧不愿委曲求全。这个生活细节与陕南邨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陕南邨居住者本身就有符号意义,其中有文化、文明、体面、考究的内涵。所以几十年之后,陕南邨会有一个面貌知性的中年妇女,在自家门口摆一个报纸的“自助餐”,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