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文质:如何阅读一本书

 杨家铺小学 2016-08-18
图 / Fumikoike



你每一年总要读一本书吧

我们“1+1读书俱乐部”六年一共读了30多本书,其中有几本是我推荐的。我推荐的书,有两点比较自信:一个是,这个书可能比较好读,也比较有意义;另一个是,可能比较难读,但你读下来一定有收益。对于有点难的书,我有个建议:读不懂的地方,就跳过去;读不下去的时候,就放下来;实在读不了,就找一本替代性的来读。我们倡导“一本书主义”——一年我们至少要读一本书吧!
 
我有次从香港机场坐高铁到市区,在高铁上有则广告,是去巴黎旅游的广告,它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一个个非常美丽的画面,配着优美的音乐,但一句话都没有,最后结束的时候,画面消失了,闪出一行字:“你这一辈子,总要去一次巴黎吧?”
 
而我的广告语就是:你每一年总要读一本书吧?当然,最后我还要说一句,我们“1+1读书俱乐部”成立之初,我就建议,你最好忘记写论文,最好忘记读书的任务,最好忘记读一本书一定要有什么意义,用这个心态来读书,这是“为己之学”。
 
我们回到《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上来,当你读到难的地方,不妨化解一下,因为这样的书,跟我们的阅读经验有距离,很枯燥、没有什么事例、反复地阐述要这样或那样读。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阅读,比如对我们特别有帮助的,我建议大家做笔记,我觉得最重要的,也就是你读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把它抄下来,然后自己去引申。
  
“当一个人变得年纪很大了,但并没有变丑,为什么?是因为他一直在读书。读书比任何的化妆品都更有效。所以,有没有读书的人,你看他的样子就知道了。”你读到这句话,觉得很有意思,就抄下来,然后回去问学生:是不是老师越来越好看了?你们猜猜为什么?这就是“格言式的写作”,我建议你们用这种方式来读这本书吧。



给教师的三个阅读建议

一般方式的阅读是,你写什么就阅读什么。比如你如果需要写论文了,你就阅读跟它有关的东西,这叫“功利性阅读”。功利性阅读,并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做很多事情都是有功利性的,我说的功利是什么呢?就是有时候你要写文章,你一定不能什么都不读就开始写,而一定要读了再写,写的时候在读。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朱光潜先生说的。
 
我希望我们老师今后在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引经据典。引经据典有几种,一种是饱读诗书型的,学富五车了,写到哪里就用出来。当然我们老师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但我希望我们以后写文章时,不要老引用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这几个人,而且一引用都是那几个句子,陶行知也写了几本书啊,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就更多了,不要老引用那几个句子。我说的意思是,无论你引用什么句子或举什么例子,都要想一想,别人用过没有。
 
所以,哪怕是一种功利性的阅读需求,也是非常必要的。你写文章不能完全带着经验主义的东西去写作,什么叫有“学问”啊?“学问”就是掉书袋啊,“学问”就是追求某种博学,追求某种独特,当然,“学问”更重要的就是有深刻的见解。我觉得功利性的阅读也还是重要的。


建议一:读和我们的专业成长有关的书

我说的“专业成长”,是指我们作为教师的专业,而不是仅仅指学科专业,因为我们要分清楚,我们首先是教师,然后是语文教师,是数学教师,是英语教师——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告诫教师们的观点,所以,我们需要有几本书打底,需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若干本书打底。
 
比如,我建议大家首先要读蒙台梭利的一本书——《童年的秘密》。我说得夸张一点,你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没有那么遗憾;但是你不读蒙台梭利,你真的有问题——因为她对孩童的发现,对我们小学教师来说太重要了。儿童是怎么回事?蒙台梭利有个观点说,一个人不论是心理方面还是生理方面的疾病,如果是童年时代就得的,这是很难治的。实际上,这种点点滴滴的知识,对我们当一个老师,去体察一个生命的独特性,都是有帮助的。
 
比如说,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看他的表情,你就可以看出他的童年。他的样子就是童年的样子。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我对童年中父母的作用有三点总结:一是不可或缺,二是不可替代,三是不可补偿。刚才我讲的蒙台梭利,实际上是帮助我们去理解一个儿童。只有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个儿童,我们的教学就变得容易了。

建议二:读专业打底的书

20到30岁的老师,十年里面如果能读五本到十本专业的书,你在30岁的时候,至少有专业的自信;30到40岁的老师,再读十本,你到40岁的时候,就会有种专业的高度;40到50岁的老师,阅读就是一种“为己”的阅读——我们的教育不仅仅需要情感的慰藉,也需要专业的慰藉——再读十本,你就有种体会:我这辈子虽然没有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我没有做太多的违背教育规律、违反人性的事情;50岁以后就可以很自豪地退休了。

建议三:读自娱自乐或见解深刻的书

有位老师,在电视剧《甄嬛传》拍摄之前借给我一本《甄嬛传》,我一行都看不下去,最后原书还给他了。他告诉我,很好看啊,我就告诉他,我和他有区别,不是我深刻,而是我们的阅读经验不同。我从来不反对教师这种自娱自乐的阅读,实际上这也很重要,它会使你保持一种阅读的热情。
 
我的弟媳妇在我们老家当中学老师,上次我到她学校去讲课,那所学校也是我的中学母校,我就跟老师们提出,至少一年读一本书嘛。我的弟媳妇呢,过年的时候,我弟弟说她“一直在读书”,有时候还读得很晚,大概她怕我突然问她“你最近读什么书了?”她为了回答这句话,就一直在读书。有一天她和我说:哥哥,你那天讲的“一年只读一本书”,我们很多老师听完之后,还是很惭愧,实际上,有些老师十几年都没有翻开书了,连《知音》杂志也不读了,什么都不读!
 
很多人说我最近变“潮”了,到哪里都背着个包,其实不是的,因为我发现出门只带一本书是不够的,一定要放两三本才行,两三本其实不读也行,因为背着也能帮助减肥,而且背来背去的,心里很踏实。我上次来讲课的时候就说过,希望老师的背包里都带着书。其实有时候,我们坐下来,哪怕很烦躁,翻翻书,自然就会平静下来。阅读,也是自我平衡的艺术。
 
 当然,我还建议,我们这里的50位名师,还应该读两本比较深刻一点的书。也就是说,其实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我们喜欢读什么;你不读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者是哪一些书最能够打动你,你真的不知道,但读着读着就知道了。



给教师朋友推荐一些书

朝蔚校长问我:你今天有没有什么书可以推荐啊?要说推荐,我先推荐一下我自己的书,这也是为自己做广告啊,上两个礼拜刚刚向孙绍振老师学的。

一本是我主编的《活着就是幸福——生命读本》,我觉得这样的书特别适合大家共读。本来这本书就叫《生命读本》,因为是在汶川地震之后出的,就叫《活着就是幸福》。这样的书,你读了就能增长你的学识和理解,哪怕有时候就读一两句吧。
 
我们小学、中学老师都有个特点:有时候我们很难整段整段读,就是随机读、临时读,这个不要紧,随便读,随便翻开,很可能都是一句很深刻的句子。
 
有时候,我们随身要带着读的书,最好找这种随便翻开都奇妙无比的书,哪怕在等公交车的时候拿出来读一句都美妙无比的书。我不是说要推荐这本书,而是它里面有很多非常美妙的东西。我觉得它是一本开门指导的书,你从这本书开始知道下面该怎么读书。
 
那后面就因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要读有共识的书。比如说,我就会推荐三种类型:

一种是家庭教育型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第二种是生命化教育的书,《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这种书无论你是什么学科,都可以读;第三种,是我编的、能达到大家共识的书。
 
这三种书怎么读?特别是我们50位名师,该怎么读?因为时间关系,我就简单说一下吧。
 
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带着某种任务去读,因为50个人共同来读一本书,这就需要一个共同的任务。这个任务,首先意味着要分工,比如我们要分组,每一次来的时候,第一章是张瑜主持,那就由张瑜来朗读。也就是说,你要有一个“任务人”的角色才行。
 
我觉得,50个人一起来读太多了,最好分成三组,哪怕是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聚集一次,都是可以的。对我们教师而言,虽然读书是个人的事情,但是分享是非常重要的,分享能使一个人增进对一本书的理解力,扩大我们的认识。

还有一点很重要——有时候,我们真需要有人来推动一下。这种推动呢,其实是相互推动,比如这本书读一个学期,那就分成几个月,按月读下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说,一个组十几个人,大家分享一下。最后学期结束的时候,每一组都派两个老师来交流一下。
 
这就叫“读书共同体”。共同体定一个很严格的纪律很难做到,但是你可以定一些大家可以做到的东西,比如可以借鉴讲座的方式,除了刚才的导读之外,这一章节,你有特别的心得,你可以就这个章节谈一谈你的观点。

实际上,我们读书是需要一些基本的共识的,不是说书发下去,半年下来什么都没读。其实,不是说这本书你没读就浪费了,而是说一件事坚持做下去会比较困难,所以要有一些任务,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可以把要求放低一些,让每个人都能执行,每个人都有任务,那么再基于一种分享的立场,就能慢慢做下去。万事开头难,开了头,就不难了,但要持续下去。

我去年大概读了40本书,其中有一本我经常向人推荐的,就是写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的《乔布斯传》。这本书还是很有智慧的,里面有很多精彩的见解,但是这本书蛮厚的,从头到尾坚持读下来,还是蛮困难的。

有本《为什么孩子要上学》,是日本的大江健三郎的,可能就比较容易读。

要说对我的专业有帮助的,是去年读的美国的爱德华·O·威尔逊写的《人类的本性》,他写的对人的自我认识对我很有启迪,——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但我读了好几个月,还是读不完。在这个过程中,我是一边读一边记笔记。
 
我有个朋友36岁,那个时候我还很年轻,我问他多大年龄了,他说要是在古代,这个年龄就可以纳妾了。然后你就知道多大年龄了。一般纳妾都要到35岁以后。虽然是一句幽默话,但却是中国的文化之一。有时候你读了某些书,真的会帮助你去认识人的行为,认识社会的问题。
 
好,我要讲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张文质说1:教师的“微革命”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7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