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太宗”为何不能挽大唐败局?

 邓超越梦想 2016-08-18




“痴呆儿”成了“小太宗”



  宣宗李忱,是大唐王朝倒数第五位皇帝。宣宗辞世后48年,唐即灭亡。可史家对宣宗的评价却很高。《旧唐书》载:“……由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余年间,颂声载路。”难怪《资治通鉴》说,晚唐的人都称他为“小太宗”。


  但是这位“小太宗”,原本不可能当皇帝。


  宣宗原名李怡,是宪宗皇帝李纯的第13个儿子,被封为光王。不过这位光王,却是庶出。依照“嫡长子继承制”,接班人根本轮不到他。何况宪宗之后,已经有了四位皇帝。穆宗李恒,是宪宗的嫡子;敬宗李湛,是穆宗的长子,这叫“父死子继”。文宗李昂,是敬宗的弟弟;武宗李炎,是文宗的弟弟,这叫“兄终弟及”。可宣宗却是后面三任皇帝的叔叔,而且还被公认为智力有问题。然而正是这种印象,帮了宣宗的大忙。因为唐朝自宪宗皇帝被谋杀后,谁当天子实际上是由宦官说了算。于是“弱智”的光王,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一代英主“小太宗”,就这样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霹雳手段,菩萨心肠



  事实证明,宣宗不但不痴呆,反而聪明过人。他也很像一个皇帝,甚至很会当皇帝。他对帝国的政事,有一种近乎虔诚的认真态度——接到大臣的奏章,一定要焚香洗手,然后才阅读,每次临朝,无论事务何等繁杂,脸上永无倦容。结果,尽管在御前会议上,皇帝陛下总是客客气气,彬彬有礼,也虚怀纳谏,从善如流,群臣仍然觉得他“威严不可仰视”。宰相令狐綯甚至说,我在政府十年,最受恩宠,但每次在延英殿奏事,没有一回不是汗流浃背。


  其实,这恐怕也是所有臣僚的共同感受。《资治通鉴》中记载,有一次朝会,讲完正事,宣宗便家长里短地聊了起来。群臣紧张的心情刚刚放松,准备“君臣同乐”时,宣宗忽然正色道:众卿好自为之!朕最担心的,就是诸位辜负了朕,那可就再也没有这么好玩的事了,只怕是面都见不着了!说完便起身退朝回宫,任殿中猝不及防的大小臣工自己去细细玩味。


  大中四年(850)四月,宦官马元贽将宣宗御赐的玉带赠送给宰相马植。马植佩带上朝,结果被宣宗认出。皇上所赐,岂能随便送人?朝臣与宦官勾结,更是犯了大忌。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第二天,马植就被取消宰相资格,其亲信董侔也被御史台“双规”,又道尽“植与元贽交通之状”,于是皇帝昭告天下,再贬马植为常州刺史。


  宣宗自己,是被马元贽等人拥戴上台的。因此只能拿马植开刀,但效果并不差。宦官和朝臣,从此都各自收敛谨慎,不敢怠慢。


  不过,这位可以翻脸不认人的“铁腕皇帝”,也有内心柔软的一面。前朝皇帝武宗病重的时候,曾经问宠姬王才人:朕死之后,你打算怎么样?王才人说:愿从陛下于九泉。武宗就递给她一条丝巾,王才人在武宗驾崩后也只好自缢。宣宗听说此事,十分同情,便赠王才人贵妃称号,将其葬在了端陵的柏城之内。



“讲政治”与讲人情



  同情弱者,可能与宣宗的身世有关。我们现在无法确切地知道,宣宗在宪宗去世之后,自己登基之前,是怎样度过四朝27年的岁月的,但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至少在文、武两朝,这位王爷和皇叔,很可能备受欺辱,甚至被人谋害。《资治通鉴》就说,拿“弱智”的他寻开心,是文宗与诸王聚会时的“保留节目”。好在,十年的媳妇熬成婆,光王李怡终于贵为天子,这是他的幸运。不过,这位熬出头的“媳妇”,并没有像某些“新婆婆”那样,用对“媳妇”的加倍虐待来找回心理上的平衡,反倒对弱者表示出了同情,这是大唐臣民的幸运。第二,他一定去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人,听了很多故事,因此深知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民间的疾苦。所以,宣宗在处理事务时,就比他的父兄和侄子高明,既讲政治,又讲人情。


  大中二年十一月,驸马郑颢的弟弟郑顗病重。宣宗派人前去探视,得知公主居然在慈恩寺观戏。宣宗大怒,立即把公主召回宫中痛斥一番,公主流泪谢罪,然后乖乖地回到郑府。宣宗训斥万寿公主,并非同情弱者,而是出于政治的考量。但宣宗的做法却很高明:既然是“家务事”,那就按照“家规”来处理。这当然是一种姿态,然效果很好。从此,其他皇亲国戚、凤子龙孙,也都谨守礼法,夹起尾巴做人,谁都不敢端架子摆谱。


  可惜,皇帝只管得了自家,却管不了士族。驸马郑颢对自己的婚姻一直不满意,而且迁怒于代皇上择婿的宰相白敏中。大中五年三月,白敏中以宰相身份出使前线,临行时对宣宗说:“郑颢对臣恨之入骨,臣在陛下眼前,他奈何不了臣;臣出使在外,他一定会告臣的刁状,臣恐怕死定了。”宣宗听了呵呵一笑:这事朕早就知道了,爱卿为什么现在才说?然后交给白敏中一个盒子,里面都是郑颢告状的文书。宣宗是个明白人。



谁主沉浮



  说宣宗是个好皇帝,还因为他一不乱法,二不枉法。


  其实,宣宗也曾有过“法外施恩”的想法。大中六年三月,宣宗下诏,赐给其母郑氏的兄弟郑光庄园,并免去其赋税,遭到宰相联席会议的抵制。大中十年五月,宣宗任命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韦澳为人正直,雷厉风行,刚一上任,权贵豪强都纷纷夹起尾巴。韦澳查得郑光的庄园多年欠缴税款,管家的态度更是极其蛮横无理,于是就将郑光管家捉拿归案。郑光闻讯,当然要走郑太后的“后门”。宣宗便在延英殿召见韦澳,询问他打算如何处置。


  韦澳的回答很干脆:法办!陛下将臣从朝廷调到长安,就是为了清理京畿的积弊,使之真正成为首善之区。郑光的管家已是国家的蠹虫,如果逍遥法外,那就是陛下之法只施行于“弱势群体”了。这样的圣旨,臣不敢听命!宣宗说:你说得很对,道理也是这样。可是郑光那里,朕也不好交代。要不,爱卿将那罪人痛打一顿,饶他不死,你看行吗?韦澳说:既然如此,臣不敢不奉诏,不过,也请陛下批准,什么时候郑光把欠税补足,臣什么时候放人。宣宗听了,高兴地说:当然可以!朕因为郑光,妨碍了你执法,非常惭愧!


  不过,皇帝太“好”也麻烦。大中九年,怀州刺史一职空缺。宣宗写了张条子,上面有个人名:李君奭。宰相们看了一头雾水,不知李君奭是何方神圣。李君奭本人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直到李君奭进宫面圣辞行,谜底才揭穿。原来,李君奭本是醴泉县令,宣宗打猎的时候,看见父老乡亲们在寺庙里烧香磕头,求佛祖保佑李君奭留任醴泉,因此知道他是个好官,这才有了钦点之事。


  大中十二年十一月,兵部侍郎蒋伸跟宣宗单独谈话时,不经意间冒出了一句:最近大家都觉得,官位好像很容易得到,因此上上下下都心存侥幸。宣宗吓了一跳:那可就乱了!蒋伸赶快打圆场:乱倒没乱,只是侥幸之人多了,就算乱,也不是“难”。宣宗大为赞赏,蒋伸起身告辞,宣宗又再三挽留:以后你我君臣,怕是不能再单独见面了。蒋伸听了,不得其解。其实宣宗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打算拜蒋伸为相。因为唐代的规矩,宰相只能在延英殿议事时,集体面见皇上。果然,没过多久,蒋伸“同平章事”。


  治国毕竟不是儿戏,何况由皇帝来过问人事安排,也未必就靠得住。



大权独揽 乾纲独断



  但宣宗就好这一口,他甚至想把帝国所有的官员都管起来。


  宣宗规定,所有的州刺史在赴任之前,都要跟他面谈,聆听圣训。大中十二年,有个刺史转任他州时,没有进京面圣,宣宗问令狐綯是怎么回事。这时令狐綯已是宰相,回答说,因为两州相邻,进京要绕路,就没让他来。宣宗说:朕要求新任刺史必须面君,是因为害怕用非其人,危害百姓,这才不厌其烦,一一见面,问清他们的施政纲领,考察他们的品质优劣,何况诏令既已颁布,就该令行禁止。讲完这些道理,宣宗又话里有话地说了一句:你们宰相,可真有权啊!据说,当时虽是数九寒天,令狐綯却大汗淋漓,重重裘衣都湿透了。


  由此可见,宣宗虽然赞成“法治”,却更喜欢“人治”,尤其喜欢大权独揽、乾纲独断的“一人政治”,这其实距离独裁只有一步之遥。当然,宣宗还算开明。但是再开明,其权威也不容挑战,权力更是不容分享。难怪大中二年五月周墀拜相,向韦澳征求意见,韦澳给出的建议竟是“愿相公无权”。


  把帝国的前途命运都维系在一个人身上,这无疑是脆弱的,弄不好就会出现两个严重后果:一是“人亡政息”,二是“后继无人”。


  历史证明,这两条在宣宗去世后都得到了应验。大中十三年八月七日,宣宗撒手人寰。继位的懿宗,除了吃喝玩乐,什么正经事都不会。咸通十四年七月十六日,懿宗驾崩,继位的僖宗只有12岁,干脆管宦官田令孜叫“阿父”。他的弟弟昭宗最后落入野心家朱全忠手中,被弑杀,这时离大唐帝国的正式灭亡只有三年。显然,宣宗这位“小太宗”,终究未能挽回大唐败局!


(摘自《百家讲坛》 文/易中天)



新刊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