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lccdclzw 2016-08-18

小编在前两篇文章《红河那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排名不分先后)》、《红河州13个县市截止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概况》说过我们红河州的历史确实是很久远的,这一次小编带着大家领略一下红河州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小编会配上相关简介和图片,当然文章可能会有出入,同样欢迎大家一起纠正。(ps:红河微站不属于任何单位,属于自媒体范畴)

【概述】

截止到现在红河州有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分别是:纳楼长官司署、建水文庙、指林寺大殿、朝阳楼、双龙桥、五家寨铁路桥、蒙自海关旧址、鸡街火车站、企鹤楼、陈氏宗祠、来鹤亭、郑氏宗祠、建水朱家花园、团山民居建筑群、石屏文庙建筑群、红河县东门楼及迤萨民居、熊庆来故居、碧色寨车站、宝丰隆商号、周家宅院、红河哈尼梯田。

一、纳楼长官司署

位于建水县临安镇南40公里坡头乡,明清时有彝族纳楼茶甸长官司。光绪九年(1883年)因内部争议分为四土舍,民国初改为土知州,为纳楼茶甸长官司副长官普氏衙门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于村制高点,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51平方米,有照壁、操场、大门、大堂、前院、后院,依山而升。厢房、耳房、书斋左右对称。三进四合院有房七十余间。大堂高大,雕刻精细。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二、建水文庙

位于建水县城内,是一座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文庙,始建于公元二十二年(1285年),是云南省继中庆(昆明)、大理之后,最早创建的第三座庙宇。后经明、清两代扩建,占地达114亩,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宫殿式,仿照曲阜孔庙的格局建造,有1殿、2庑、2堂、2阁、5祠、8坊,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步入大门为肃穆的'太和元气'坊,迎面为20余亩的'学海'(泮池),塘内碧波荡漾,四周柳丝轻拂,池中建有思乐亭,左、右有'礼门'和'义路'。步人棂星门.有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祟圣词、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三、指林寺大殿

指林寺位于建水县城建中路(现临安路)西段,文庙以西,被誉为“临安首寺”。民间素有“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建水古称临安)的说法。此禅院尤以建于元贞年间、现在保存完好的正殿闻名于世。经北京古建筑专家考察,证实确属距今700余年的元代古老木构架建筑,省内少有,全国亦属罕见。现仅存指林寺正殿和指林寺牌坊。正殿内保存有两幅佛教工笔白描壁画,为明朝永乐年间成画。一幅为释迦牟尼讲经图,一幅为孔雀明王法会图。正殿丹墀前有指林寺牌坊“第一山”,相传为流之来滇的建文帝光顾指林寺所题。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四、朝阳楼

朝阳楼即建水东门城楼,雄踞县城中心,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六百余年,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祖国边陲老重镇的象征。唐元和年间南诏政权在此筑惠历城,城系土城。明洪武二十年,明军平定云南后设临安卫,筑临安卫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拓地改建为砖城。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 朝阳楼由四十八根巨大木柱和无数粗大的楹榫接成坚固的木构架,覆以三重檐歇山屋顶。《建水州志》证有“东楼凌汉”一景,谓:“东城楼,高百尺,干霄插大,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东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南中大观。”春夏之间上千雨燕巢居檐下,呢喃之声不绝于耳,蔚为壮观。 朝阳楼正面悬挂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涂晫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雄镇东南”为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也是唯一幸存下来者,每字大近两米,结构笔力冠绝于世。 城楼上木雕屏门,雕镂精巧,生动细腻,琦丽华贵城楼东侧为明饼临安卫声闻数里的大铜钟,唐三四千斤高二米余。 朝阳楼风吹雨打六百余年,经历了多次战乱的劫难大地震的考验,至今完好如初。有对联赞“栋字薄云霄雄踞南疆八百里,气势壮河岳,堪称滇府第一楼。”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五、双龙桥

坐落于建水古城城西5里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只是在沪江上建石桥三孔,后因沪江、塌冲河水泛滥,河床逐渐加宽,三孔小桥独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当地官民又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十四孔,与原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雁齿蝉联、合为一体,故又称“十七孔桥”。桥高9米,初建三孔宽5米,后建十四孔宽3米,全桥长148米、桥身用打凿得很平整的约500块石块镶砌而成,两侧垒条石为栏。并在桥上建盖了三座飞檐式阁楼。两端阁楼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壮观。后于咸丰年间全部毁于战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重建三座飞檐式阁楼,比原建的更为气势恢宏。桥上建有亭阁三座,层檐重叠,檐角交错。正如碑记中所称的“桥上建有飞阁三座,中间一阁层累为二,高接云霄。更加左右两阁,互相辉映,巍巍乎西望大观也!”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六、五家寨铁路桥(人字桥)

位于屏边县和平乡五家寨,始建于1907年3月10日,於波度箐与倮姑车站之间,是滇越铁路上(昆明至越南河内)的巨型钢架桥,全用钢板、槽、角钢、铆钉联接而成。桥在两山峭壁之间的跨度为67米,距谷底102米。桥长67.15米,高102米,自昆明一侧的一孔跨长21.9米,二、三孔跨长14.75米, 四孔跨长15.75米;桥梁重179.5吨(包括配件)。因该铁路桥建设难度巨大,其法国铁路公司向外征集方案,最终由法国巴底纽勒工程建筑公司的工程师保罗·波登根据应用力学原理来设计,并由其公司承建,该因建设工程艰巨,期间牺牲近800名中国劳工。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七、蒙自海关旧址

位于蒙自市城南湖东南隅。为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设置的蒙自海关及税务司署旧址。原有房屋五十余间,今仅存一幢建筑,坐南朝北,通面阔23米,通进深14米,抬梁式木结构,单檐歇山顶。1938年夏至1939年春,曾辟为西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教室。蒙自海关旧址包括海关税务司署、法国领事府、法国监狱、法国花园和哥胪士洋行,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特色。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八、鸡街火车站

位于云南省个旧市鸡街红旗路南端。建于1918年,1921年建成投入使用,主要建筑为中西合璧的仿法式建筑,有站房、候车室、储运室、行车道等,为个碧石铁路的中心枢纽站,东达蒙自,南抵个旧,西至建水、石屏,北至开远、昆明。鸡街火车站是我国近代民族实业家对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实物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车站及29号寸轨机车,是研究中国铁路交通史的重要实物资料,站内至今仍保存一条寸轨铁路,也是我国同时保存寸轨和米轨铁路的火车站,重要建筑包括站房、修理车间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九、企鹤楼

位于云南省石屏县驻地异龙镇珠泉街66号。为感戴和纪念陈鹤亭先生对当地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而兴建了企鹤楼。1923年开始建校,1929年竣工,校址以县城西北郊的西准提阁为基础,在准提阁、三佛殿前建盖企鹤楼,大门、二门。从准提阁左右伸展,东连天尊阁,西连财神殿,四周建盖砖瓦结构楼房,形成东西两大院子,为师生宿舍及教室,名为石屏县立中学。1933年改为云南省石屏中学校,1939年改为云南省立师范学校,1952年改为石屏县第一中学至今,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十、陈氏宗祠

位于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建于1925年,它是中国古典式回廊四合院建筑与民间吊脚楼建筑的完美结合;它的布局结构中透着智慧的灵气与精湛的技艺;它的雕饰与结构的简约、精当、色彩之协调,与整幢建筑作为一个宗祠的身份十分贴切,体现了宗祠建造者的十分优秀的内在品质;它的建筑主题是儒家思想观念与滇南侨民、本土民族建筑文化的紧密结合、体现与发扬;宗祠的礼仪与教化功能在新形势下得到了扩展与升华,保护传统的宗祠建筑,是时代的需要. 陈氏宗祠沿中轴线依次为祠门、莲池、阁楼、中殿和大殿。祠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其前石狮一对,雕琢精湛;莲池上有三孔石桥,雕十二生肖图,其内建筑雕琢亦精。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十一、来鹤亭

    位于石屏县城东向约2公里,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石屏人杨廷相捐资在大瑞城岛上建了海潮寺,据说徐霞客曾在寺内居住过。明崇祯六年(1633年),在小瑞城岛建起海山亭,在亭后建起文昌阁和魁星阁,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醉眠过海山亭,羽衣宝剑,伴鹤而眠,故后人把亭改名为来鹤亭。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十二、郑氏宗祠

    位于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占地1452平方米,由祠门、中殿、正殿、偏殿组成四合院。宗祠中殿及正殿面阔均13.1米, 进深9.3-10米。梁柱门窗雕镂精致,艺术价值很高。郑氏祖籍浙江,明初随沐英入滇,宗祠在清末经陈鹤亭先生倡议曾经办过学堂。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十三、建水朱家花园

    位于云南建水古城的建新街中段,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始建公元1905年前后,前后历经约30年,于宣统年间终于落成。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典型的“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传统民居的变通组合体建。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计有大小天井42个,房屋214间。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群。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十四、团山民居建筑群

    位于建水县西庄镇团山村。这里历史上是彝族人的居住地,意为“藏金埋银之地”。明代洪武年间,张氏族人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贸易入滇,定居团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清末光绪年间,村里一批人走出家门,到个旧开发矿业,获巨额财富后纷纷回乡建造了大量精美豪华的传统民居,以此辉耀门庭。现存民居建筑群主要包括上庙、下庙、大乘寺、张氏宗祠、东寨门、南寨门、北寨门、张家花园、皇恩府、秀才府、保统府、将军第等。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十五、石屏文庙建筑群

    位于石屏县异龙镇北正街,文庙创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至1368年)。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毁于兵燹。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又重建。明天顺二年(1458年)重修大成殿及东西两庑,并刻“石屏州庙学记”碑以记其事。明嘉靖二年(1523年)至天启五年(1625年),对文庙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清初顺治元年(1644年),知州刘维世和学正罗天柱又主持进行了全面修缮,使文庙面貌焕然一新。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地震而并未受损。文庙面阔33.75米, 总进深96.33米,占地面积4257平方米,坐北朝南,建筑布局严整,木雕石刻精巧。现存有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先师殿、尊经阁等建筑。泮池石雕凭栏雕刻细致。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十六、红河县东门楼及迤萨民居

    1928年至1947年,红河迤萨地区“下坝子”(外出东南亚经商)者甚多,出国经商者侨居18个国家和地区。艰辛的马帮商队换来了迤萨地区经济的繁荣,迎来了民房建筑的高潮,中西合璧的楼房拔地而起,青砖白瓦的房子鳞次栉比,山城的轮廓初现,形成了富甲一方的侨乡,在兵马乱的民国一度被誉为“江外小香港”。东门楼是红河县唯一现存的城门楼,与其相连的是姚初民居,有着“小布达拉宫”美誉,其房屋为中西式三层楼三进四合院,外观成方形碉堡状,坚固稳重;借鉴西欧建筑式样,在古朴中透出精致;建筑用料考究,建造精细,虽历经近百年仍风采依旧,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当时西南与内陆交往以及我国各民族与东南亚国家各民族交往的融合,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十七、熊庆来故居(弥勒)

    位于弥勒县城南50余公里的息宰村,始建于清代末期,占地1055平方米。坐西面东,有大小四院,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为当地民房样式。有正房、厢房、书房、客厅等。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十八、碧色寨车站

    位于蒙自县城北面10公里的草坝镇碧色寨村山梁上,居犁耙山东麓。宣统元年(1909年)4月13日滇越铁路铺轨至碧色寨,建碧色寨车站。宣统二年(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通车,逐渐繁荣起来,原为滇越铁路滇段一大站。民国10年(1921年)个碧铁路通车,碧色寨成为换装站,滇南进出口货物都由碧色寨中转,后成为个碧石铁路的终端站,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的换装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及我国人民与侵略者抗争而修筑的最早、曾经'繁荣'一时的一个火车站。今为昆河线上一小站,1987年12月21日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比邻火车站有个小村庄,它先于火车站存在,原名叫“坡心”,却因一个法国驻蒙自的官员发现这里依山面海的美景,取名“碧色寨”,小村庄便因火车站而得名,并与之同名。滇越铁路的开通,使最初只有十几户人家的碧色寨,成为铁路线上的一个特等站,迅速成为一个异常繁忙的中转站及贸易集市,成为云南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集散地。从1910起的30多年时间,碧色寨一直扮演滇越铁路沿线第一大站的角色。等待运输出国的大锡、皮毛和大米装满了仓库,火车的汽笛声,搬运工的号子声昼夜不停,法、英、美、德、日本和希腊人接踵而至,纷纷在这里开设洋行、酒楼、百货公司、邮政局。每天有四十余对列车在此经停,拉人装货,洗车加水,热闹非凡;美女富商,洋酒咖啡,错落杂陈。其开放和繁华程度,在滇南一带无首屈一指,昆明人、越南人艳羡地将其称作“小巴黎”。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十九、宝丰隆商号

    位于个旧市胜利路宝丰巷42号。建于1916年,1926年竣工投入使用。建筑材料来自省内各地及法国。主要技师从越南请来,工匠来自通海、石屏等地。房主李聘丰为石屏县人,民国年间个旧的名商巨贾。建筑坐西朝东,规模宏大,耗资颇巨,时称个旧楼房之最。整个建筑依势赋形,盘丘而建,占地面积7714平方米,建筑面积5132平方米,营造伊始以细琢皮石砌筑大门临下的挡土墙与四周围墙,前大院是商号的主体建筑,为中西合璧走马转角楼四合院建筑,正面主楼为层四混合结构仿法式建筑,进门楼后有一大天井。宅院四周均砌有围墙,南北两端各建碉楼一座用于防范,整个商号犹如一座城堡。现存建筑有门楼、法式楼、左厢房、右厢房过道及配房、绣楼、左碉楼等。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二十、周家宅院

    周家旧宅位于蒙自城内武庙街的周家旧宅,始建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是当时蒙自豪绅,富滇银行副行长、个碧石铁路协理周伯斋的旧居。南北座向,单檐硬山顶木结构,住房与园林结合的四合院建筑。设有主房庭院,共四院90间楼房,占地面积2808.4平方米,建筑面积3258.4平方米。院内和方形石柱上刻有对联19副。东侧院里的一幢青砖楼房,取“颐养天年”之意。名为“颐楼”。

    1938年春在蒙自设文法学院,主人得知联大学生避乱到此,便慷慨借让了这一处蒙自城中幽静豪宅。周家老宅成为了学院的女生宿舍。因楼高风大,同学们又忧国思乡、常御夜听风、难以入眠,女学生们并把“颐楼”称为“听风楼”。原楼高三层,在抗战中被日军飞机炸毁一层,经修建后现余两层。

    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合大学迁至云南,其中文法学院曾设在滇南蒙自,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均在蒙自任教。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在蒙自的校舍,包括蒙自租界址的蒙自海关、法国领事署和哥胪士洋行和武庙街原周柏斋的住宅“颐楼”等处。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二十一、红河哈尼梯田

    据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梯田规模宏大,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变化多端,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

    盘点红河2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文章来源于:云南省文化厅官网、考古会、新华网云南频道、云南考古网、新浪微博、百度百科、搜狐旅游、红河州博物馆、照片中国等网站,由红河微站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