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娘,旗袍怎么又短了?

 宁夏多雪的冬天 2016-08-18


听着周璇的月圆花好

看几张老上海月份牌,

完 美 。




百年上海滩,

风情、迷醉、历史、变迁,

薄纸一张 可见。



 壹  

懵 逼 期


不画中国人还想赚中国的钱?


1843年,上海正式对外开埠。老外欢畅地来到上海滩,往墙上bia几张洋妞儿当广告,一个个拎着麻袋端着桶就准备收钱了。



等待他们的是中国人民的三个字:爷不买。


这不废话吗?也不想想几千年来中国人看的是什么?


灶王爷爷



春牛耕地



冷不丁来几张《圣母图》,这对唐代人民可能是一种欣赏,但对清末人民一定是一场灾难:


“这黄毛儿绿眼睛的是个妖怪吧?”

“不是不是,《西游记》里白骨精都不长这样。”

“比白骨精还邪,一定不是好东西。”


渐渐地,老外开始意识到是自己低估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强大杀伤力。


不怕知错就改

不就是接地气吗?!


光绪元年(1876)1月3日,《申报》(英办)头版二条刊登了一则“奉送月份牌”的广告。


光绪二十二年,上海鸿福来票行随彩票发送的《沪景开彩图》正式以“月份牌”为名,“老上海月份牌”百年兴衰路正式拉开帷幕。



称此阶段为“懵逼期”,因为老外还没悟出“中西合璧”的道理,采取“全盘中化”路线:仿古画和古题材画。


“仿古画”说白了就是造假。找几个会临摹、做旧的,画赝品,底下加上年历,来一句“大红牌香皂,抹完就是香”之类的广告,地址电话,齐活。


很明显,这就是个“乾隆题,赠予王局长”的东西,必须卖不好。


另一种就是古典题材的月份牌,比如蟠桃大会



八仙过海



“屈臣氏大药房”所出的一套“福禄寿”主题月份牌,算是那一时期的比较成功的作品



其他题材还有二十四孝故事、麻姑献寿、麒麟送子、鹊桥相会、洛神、三国、水浒、西游、封神等等。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

用中国人的画卖外国人的货。




 贰  

高 潮 期


美女+华服+商业+爱国=卖得好


从古到今,中国人见过的好东西多了。


若“全盘中式”,顾恺之、吴道子、董其昌、郑板桥,各个都能画,用得着看老外的赝品?若“全盘西式”,白胖洋妞儿爱用啥跟我有毛关系?我为啥要买?


好在中国人难伺候老外也不傻,受过几次打击后开始反思:如果我天天给中国人看洋妞儿,他们是不是就逐渐不觉得“天女散花”好看了?


如果

“中式”不新鲜,“西式”不接受,

“又中又西”

会不会让他们看得心痒痒?


欲望激发出来,离赚钱就不远了。


1. 月份牌女主变迁史


在中国地盘上玩儿“中西合璧”必须把“中”摆前面,起步阶段,不宜冒进,还是传统美人比较保险。



画中女子还是具有典型“病态美”的清末女性。


纤细、端庄、娟秀、古朴,虽然西洋画中焦点透视等技巧已有所体现,也开始多用石青、石绿等色增加画面亮度,但随着上海滩的迅速“洋化”,“老旧”的清末病美人注定是要走下舞台的。


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接受过先进西方教育的进步女学生。



鹅蛋脸、白皮肤、弯眉毛、单眼皮,嫩肤、平胸。


大致符合人们对江南汉族女子的审美,有古代仕女图中女子风韵的遗迹。



能想到让女学生当女主,得给当年的月份牌设计师点赞。


想当年,能在上海滩读教会学校的女学生多出身于权贵、富绅和教徒家庭,名门淑媛的一举一动引领着上海的女性时尚,连她们到店里选购的商品都会被摆到最显眼的位置,标上“某某式”的字样招揽顾客。


老百姓很吃这一套,愿意跟着学,跟咱们今天买“XX明星同款”的心态差不多。



女学生是温婉可人的,但当外滩的霓虹和百乐门的舞曲都不再新鲜时,女学生也注定要成为“过去时”。


来吧!

我大上海滩摩登女郎,

时代在召唤!



到了40年代,感觉画上的摩登女郎只要“漂亮衣服+露屁股露大腿”就可以完成使命了,但百年“老上海月份牌”怎会如此浅薄。


一幅幅玲珑生动的画面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更向人们展现了一种美好、自由,令人神往的美丽生活。


已婚女子的婚后幸福



单身男女轻松、愉快的社交



轻松愉悦的各色娱乐欢动





这哪里还是终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背三从四德的传统中国妇女?


她们没有枷锁,没有束缚,是那样自由、快乐、充实、雀跃。


相较20年代周慕桥笔下清末女子的纤弱,30年代郑曼陀笔下女学生的收敛,40年代杭稺英笔下摩登女郎的魅力与潇洒直接把月份牌推向顶峰,境界全开。


这一时期,

人们总结出老上海月份牌的“三B原则”

beauty 美人、 baby 儿童、 beast 宠物。




2. 月份牌服饰变迁史


一部中国近代女性服饰史可在月份牌中看出大概轮廓,简单说:衣服越穿越洋,旗袍越穿越短。


20年代,服饰仍以清末为主



1928年,为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葬礼)”,民众必须着统一礼服。


19294月,民国政府正式将旗袍定为“国服”。


作为“时尚先锋”的月份牌必然也是要对旗袍大做文章的,可如果总是老百姓穿什么再跟着画什么,永远慢半拍;应该是月份牌画什么,老百姓跟着穿什么。这才能引领潮流,激发消费。


一场月份牌旗袍进化史开始了:

由以前的直线型设计改为收腰式,

摆线提高至膝下,显腰条!

露小腿!高开叉!



大方向定了,小细节上精致的“独具匠心”也不能少,比如,把袖子省了



加个洋大衣



来条披肩



再加点道具



今人整理的近代中国女子服装变迁史和月份牌上是基本一致的



此后,旗袍的设计直接和洋装结合,走上全新“中西合璧”之路



但改良终究还是改良,不过瘾,不刺激。40年代的上海,早已没什么是不可接受的了,干脆一步到位,直接穿洋装得了!



还有洋人那些怪怪的衣服,穿!洋人穿啥咱穿啥!



西洋典礼也要跟着学学



“洋化”到这个地步,不露是不可能的,再说,古人又不是没露过




除了服饰,近代女性的发型变迁史,老上海月份牌仍可体现



摩登女郎的新潮时尚是以上海滩特有的“海派”文化为基础的。


“海派”一词来源于“海派京剧”,与“京派”相对。


“海派京剧”的优点是勇于革新,善于吸收新鲜元素;缺点在于过分追求噱头,华而不实,商业化味道明显。


所谓“海派文化”即一种多元糅合的文化形式:上海本土吴越文化+中国其他地域文化+西方文化。


“海派文化”的受众大多是市民,受传统教育影响不深,喜爱追求感官刺激与享受,再加上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必然会形成浓厚的商业文化。



在老上海月份牌上,“商品”好像从来都不是重点,但美女+华服+发型+美好生活的模式,早已对受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些商家还刻意打造“时尚达人”,引得受众争相效仿,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广生行二姐妹”



上海电影明星爆红之后,以阮玲玉、周璇等人为原型的月份牌十分亮眼



3. 月份牌也能很爱国


如果只是“美女+广告”,老上海月份牌是不完整的。


人们常说,什么东西来到中国都能带上“中国味儿”,月份牌也不例外。


1907年,国人创办“五洲药房”的“龙虎人丹”与日本的“仁丹”竞争,“五洲药房”月份牌上大写“完全国货”四字,在当时洋货泛滥的年代无疑是振奋人心的。


1918年,福昌烟公司为反对英美对中烟草倾销,推出“小囡牌”香烟与英美“婴孩牌”抗衡,广告同样以“爱用国货、抵制洋货”为号召。


1932年,日军挑起“淞沪战事”,谢之光创作《一以挡十》广告画,歌颂十九路军的英勇气概。


在此,不得不提老上海月份牌最具成就的画家:杭穉英先生。



杭穉英,浙江海宁人,13岁考入商务印书馆图画部学画,21岁自立门户。


抗战期间拒绝给日寇作画,举债度日,后创作出《梁夫人击鼓抗金兵》《木兰从军》等爱国作品。



抗战胜利后,为还清债务积劳成疾,1947年脑溢血突发逝世。




 叁  

衰 落 期


宣 传 画 起 , 月 份 牌 落


新中国建立之后,月份牌广告被改造成为了更具鼓动性且具有时代特征的“宣传画”。


如果一定要为月份牌的衰落找个理由,那就是文化物质与精神内涵不统一吧。


那个年代,哪个商家敢出这样的月份牌,他的思想一定有大问题




 肆  

老 上 海 月 份 牌


永 远 的 记 忆


今天,“老上海”时代终结,月份牌成为商业美术史的一段记忆,但它们却并未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在如今部分商品的“复古包装”中,

老上海月份牌风韵终又得见。


微笑的面庞、婀娜的身姿。


远去,遗忘。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