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月三伏话敷贴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16-08-18

    用中药外敷穴位治疗咳喘已有悠久的历史,如《素问·咳论》云:“治脏者,治其俞。”清·张璐《张氏医通·喘门》记载:“冷哮……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研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此法在近代被发掘用于防治冬天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所用药物多系“冷哮方”化裁而来,通过培阳补肺,止咳平喘,可以降低咳喘病的急性发作频率,并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穴位敷贴疗法因其效果显著、操作简便和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应用日益广泛。

 

    “冬病夏治”三伏天穴位敷贴疗法是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天人相应”为理论依据,利用伏天气候炎热,气血畅通,药物能在人体特定穴位更好地渗透、吸收的特点,敷以辛温逐痰走窜药物的一种外治法。贴药时间一般为0.5~5小时,如贴药后无任何不适,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如贴药后自觉局部痒、刺痛的,或糖尿病患者、皮肤较嫩薄的患者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贴药期间应避免直接吹风扇或置身于过冷的空调环境中,以免影响疗效。取下敷贴5小时之内不宜洗浴,局部不可用力擦洗。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淡褐色色素沉着、细小水泡属正常现象,如水泡较大则应保护创面,避免抓破,防治感染。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肥腻、虾、海鲜等发物。

 

    穴位敷贴讲究时间,以三伏天疗效最佳。肺系疾病长期反复发病,必伤及脾肾之阳,继而形成肺、脾、肾气虚与痰伏于肺的本虚标实的病理基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肾主纳气,咳喘的病因以痰为主,患者多有伏痰宿根,多于秋季发作,冬季加重,随着春夏自然界阳气的充盛亦渐愈,即便发作时有痰热壅盛之证,从本质上讲仍属本虚标实。因此,治疗咳喘在缓解期扶正固本,温化寒痰有重要的意义。痰为阴邪,非温不化,农历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体阳气也随之盛长,加上此时气温较高,人体腠理开泄,气血趋于体表,药物易于吸收,故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咳喘疾病符合阴阳四时消长规律,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敷贴疗法常选用背部胸椎旁的肺俞、膏肓、定喘等穴位。《内经》曰:“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咳喘病在肺,但肩背通于肺,故在肩背部腧穴用药可使药力入肺。现代研究表明,背部胸椎旁,交感神经附近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此区分布的穴位对治疗肺部疾病疗效显著。用药物敷贴脊柱胸段两侧的穴位,能起到刺激人体位于胸段的交感神经节(椎旁节),降低迷走神经的紧张度,使气管黏膜炎性渗出物减少,解除支气管的痉挛状态,呼气的阻力降低,通气功能得到改善,以及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性介质等作用,从而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联络脏腑的通道。穴位贴敷通过药物的局部刺激和经皮肤吸收,发挥其药理作用,使所属经络气机得到调节,气血运行通畅,起到协调阴阳、抗御病邪的作用;还可使药物循经络达相应脏腑,对肺、脾、肾三脏起到补虚祛邪作用。有关研究表明,穴位敷贴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血浆皮质醇,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发挥疗效[1]。穴位敷贴作为古老的中医外治法,与现代医学经皮给药理论不谋而合。穴位敷贴不但具有经皮给药的优点,如药物不经消化系统破坏和肝脏分解,能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从而使药物作用时间长而稳定等。并且,由于穴位刺激能通过经络感传影响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相互激发和协调作用,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使药物的外治效果优于内服效果[2]

 

    因此,具有温肺散寒,祛除伏痰功效的穴位敷贴疗法,可起到扶正祛邪,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的作用,从而减少冬季的发病次数,减轻发作时的症状,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体虚反复感冒等疾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3]。今后,进一步应用现代技术和工艺,加强剂型的改革和研发,可为临床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