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洗春秋灸百脈

 应用徽 2016-08-18

上篇:茶洗

茶洗春秋,小題大作

古今悠長,春秋二字。人生一世,草木春秋;春生秋死,生死互根。中華民族,荷花之邦;茶洗人心,出汙不染。1100多年前,被當時人稱為“古佛再來”的趙州禪師,問遠道而來參學的僧人:“以前到過觀音院嗎?”僧人回答:“到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吧。”接著又問另一位僧人,這位僧人回答:“我沒到過這裡。”趙州禪師說:“吃茶去吧。”觀音院主不解,問:“他倆回答的不一樣,為什麼都讓吃茶去?”趙州禪師對禪主說:“你也吃茶去吧。”

千年公案,千年之謎;婆娑世界,不可思議。你要吃茶,他要吃茶,我也要吃茶。你濁,他濁,我們都濁。心濁,故煩;血濁,故亂;眼濁,故昏;肉濁,故酸。濁心、濁血、濁人,演繹了古今種種濁事。

今,人心不古,突破方圓。濁人,濁心,汙濁大眾,使飲食男女危機四伏。

口中泛苦,心傷也;泛辣,肺傷也;泛酸,肝傷也;泛甜,脾傷也;泛鹹,腎傷也。唯口水甘爽,五臟生克有序也。“身處百亂必有一解。”當下可解百毒者,茗茶也。漢代《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寫道:“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虛實,若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心思闓(kǎi·開)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若汗味濁,濁水浸泡人體也。人體水占七成,水濁何能無患。故中醫“四診”之聞,異味濃者判病重,異味薄者判病輕,異味無者判病癒。

茗茶吸吮天地之正氣,可清濁氣。

清濁之法在於汗出。茗茶去穢,汗無異味。

日茶三汗,洗浴百脈。百脈縝密,滲透甚難。唯飲茶汗出,可令百毒泄也。“汗為心液,在內為血,在外為汗。”

若水熱無茶,如洗衣缺皂,汙濁難去,汗出味異。

“天有好生之德。”天生茶,神農解之,善哉!

一曰晨起,昏昏然,少陽升,督脈遲緩。茗茶熱飲,大汗出,陽氣右旋。

二曰巳初,昏昏然,天地開,百脈遲緩。茗茶熱飲,大汗出,濁氣發散。

三曰過午,昏昏然,陽氣斂,任脈遲緩。茗茶熱飲,大汗出,氣歸丹田。

立春之後,處暑之前,陽氣開放,向外向上。飲茶大汗出,經脈通,百病除,順應天時。

處暑之後,立冬之前,陽氣收斂,不宜大汗。

立冬之後,立春之前,天地閉合,不宜出汗。

一年四季每日寅時均可出汗,天熱大汗,天涼小汗,天寒微汗。

若虛寒之人,生薑入茶,寒熱相伴,各司其職,互不相擾。薑補氣血,茶祛陳濁。

茗茶,可清血中之微塵,微塵漸少,血清心清,善心相應,天下太平。可謂茶洗春秋,小題大作也。




下篇:茶灸


茶灸百脈,普惠大眾。

灸(jiǔ),燒灼之意,始于古人燒灼龜甲卜卦。火為陽,久為長。“灸”可致人長生久視。以此推演,“灸”為中華養生用字。針刺經絡穴位稱為“針灸”;艾草熏烤穴位是“艾灸”;真氣打通穴脈謂之“氣灸”,等等。除此之外,我以為還有“茶灸”。此法我前所未聞。壬辰年六月十四寅時,我“茶洗百脈”一如既往。腦海中清亮光明,現“茶灸”一詞,令我豁然開朗。

茶灸,通過經絡或穴位,激發人免疫機制,令身心平衡。養生之理在於此。

針灸看似易,用其難。灸者須以仁心修煉為仁醫。以將帥氣度,用兵如神,通達經絡,辨證病理,於心定神閑之中,體會五運六氣之變,借子午流注之興衰,把握契機,以心為根,氣行於指,借針入穴。此乃仁醫“心灸之術”也。

針灸玄妙,唯上士用其有功,下士無用。

茶灸則不然,黎民百姓,老幼婦孺皆可得。實乃天地恩惠蒼生之法。中華民族十三億人口,大眾通曉醫道,才是強民防病之本。然醫術非人人可得,而茶灸卻能普及大眾,是人民之幸也。

明代醫家李梴所著《醫學入門》雲:“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茶灸是不用針,不用藥,以平凡而不平庸的飲茶方法,實現“灸”之目的,促進人身心平衡。

茶灸包括“選茶”,“沏茶”,“灸經脈”和“灸臉面”四道程式。


選茶


茶灸不離有機茶。“有機茶”由國家認可,必須在外包裝貼有“中農品質認證中心”等國家權威認證機構頒發的有機茶專用“認證標籤”。標籤上有可查詢的防偽密碼,是每盒茶葉唯一的“身份證”,按此有機碼可查出茶葉的真偽、生產廠家及茶樹生長地和採摘日期。有機茶除了人們知道的“不施化肥,不灑農藥”之外,茶的生長環境和生產場地必須遠離污染;產品不准有任何添加劑;土地各種元素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總之一句話:有機茶是嚴格按照國家認證標準生產出來的清潔食品,沒有人為或自然形成的有害成分。

“有機茶”可與上古時期神農氏發現的“茶”相提並論,具有藥用乃至解毒之功。

當代社會,許多食物 與“四害”有關,即化肥、農藥、激素、抗生素。茗茶,是清洗身心的最後防線,絕不可再有污染。有機茶不含化學成分,可生正氣。《黃帝內經》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故唯有機茶可做茶灸之用。

沏茶


“沏”與“泡”字有別。沏茶的“沏”字是以水“切茶”;泡茶的“泡”字是以水“包茶”。沏茶,香氣本色,透人肺腑;泡茶,熟湯之氣,茶味已乏。

上士沏茶,中士泡茶。

茶水不宜太濃,以防茶醉;茶不宜多,太過停飲,或致胃寒。

沏茶之功在於醒茶。茗茶中放少許清水,“木遇水則活”,清水使茗茶舒展,如夢中醒來。醒茶以彎曲不折為度,不可太過,也不可不足。不足,茶體不通,汁液難出;太過,茶已發酵,栗香失散。所醒之茶在冰箱冷藏,可一夜不過。

燙水沏醒茶,方有沏茶之功。水落湯出不宜停留,即時入杯。燙水沏茶,水溫劇增,茶體膨脹,汁液浸出。既不傷茶體,又出鮮汁。

如此沏茶,可用三遍。

灸經脈

茶灸之法,以牙為針,借茶熱氣,刺激人之經脈。成年人約有32顆牙齒,牙根長度12.2mm -17.4mm,如銀針自然鑲在人的頭部,與神經系統相連,故牙痛時心腦俱裂。


以此道理,熱茶灸牙,氣浴百脈,扶正驅邪,可致陰陽平衡也。


茶灸,先關門窗,以利陽氣裹身不破。飲茶時,人可端坐,也可站立。“坐灸”上身先熱,“立灸”全身通熱。年老體弱者“坐灸”為宜,不可久站,避免暈眩。灸者,手捧保溫杯不放,意在一鼓作氣喝完熱湯。右手扶耳,左手托底,茶湯雖熱,不傷手掌。杯口近臉,熱氣熏面,有明目、潤肺、養顏之功。茶湯點滴小口飲入,熱灼齒齦。水不宜過熱,以不傷口腔為界。牙乃骨質帶有石性,導熱最快。熱茶先在左邊牙縫間涮動,牙齦即出現針灸時的“酸、麻、脹”,一股熱流由左顴上沖於腦;次口,將茶湯移至右牙間,一股熱流由右顴上沖於腦;再次,茶湯移至門牙。來回變換,尤其在病牙處多停留,以發散病氣,養齦固齒。如遇天熱之時,頃刻汗流如洗;天涼時,可穿著保暖,有小汗和微汗。腦中濁物隨汗出,頭輕目明。一杯盡,停一刻,待體內水分氣化,再用次杯。如此茶灸不過三杯。



茶灸時閉目養神,自然呼吸,帶動全身乃至毛孔,汗出為佳。


趁汗出,用木梳從前向後刮頭,乃至兩鬢。痛處多刮。疹出即毒火祛也。


汗消退,茶灸畢。


茶灸,何以其功?功在以牙為針,三十多顆“針”同時“灸頭”,力牽全身。


《黃帝內經》雲:根本在天上,萬物如同枝葉在大地上。頭是人根,與天相應,故發如根須,手足如枝。根本無疾,枝葉茂盛,故修煉之人只求心腦之“靜”,極靜時空明心見性。頭腦清靜則百脈暢通。故《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寫道:“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xiù),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 人體“八經”、“七脈”直接通過頭部,間接聯繫全身經脈。故茶灸,灸百脈也。


八經

人體十二正經,其中八條行於頭部。

其一,足少陽膽經。《黃帝內經》雲:“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經興旺,頭腦清晰,不偏不倚,決斷事物得當;《黃帝內經》雲:“凡十一臟腑取決於膽也。”膽氣中正,十一臟腑之氣升降有序。


其二,手少陽三焦經。《黃帝內經》雲:“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經興旺,人體水分的補充和疏泄趨於平衡,可見口水甘甜充盈,皮膚有細汗,小便通暢。


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統稱為“少陽經”。《黃帝內經》雲:“少陽為樞。”少陽經是人身心表裡陽氣運行機制的樞紐。淩晨是陽氣升起之際。寅時(北京時間,北京地區3-5點)促少陽之氣興旺最為重要,故灸“少陽”事半功倍。是白天精氣神俱足的關鍵。


其三,足陽明胃經。《黃帝內經》雲:“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胃經興旺,胃陽促進脾之運化有序,可辨五味。靈敏的味覺神經折射出平衡的身心狀態,故茶灸後胃口大開,粗茶淡飯生出百味。


其四,手陽明大腸經。《黃帝內經》雲:“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經興旺,幹稀分離,各行其道。故灸後人即有便意。


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統稱為“陽明經”。《黃帝內經》雲:“陽明為闔(hé·關閉)。”陽明內斂平衡為明。足陽明胃經主食物進,手陽明大腸經主渣滓出,進出有序,身心平衡也。


其五,足太陽膀胱經。《黃帝內經》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經興旺,肌膚潤,血氣充盈而不燥,十一臟腑迴圈有序,精微營養入肉、入骨、入髓乃至毛髮,氣化有節,一派雲雨相濟之象。故灸時汗由上走,尿從下出。


其六,手太陽小腸經。《黃帝內經》雲:“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經興旺,食物氣化成精微,上補於面。故灸後人的氣色亮麗。


足太陽膀胱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統稱為太陽經。《黃帝內經》雲:“太陽為開。”


少陽經、陽明經、太陽經是人體之“三陽”。一日之內有開闔。在這離合機制中:少陽為樞,陽明為闔,太陽為開。茶灸激發三陽六經之正氣,令人陽氣順天有節,應地有序,開闔自如。


其七,足厥陰肝經。《黃帝內經》雲:“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經興旺,人的思路清晰,處事周到。故茶灸之時,靈光閃現。


其八,手少陰心經。《黃帝內經》雲:“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經興旺,氣定神閑。故茶灸之時,如君臨大殿,除心之外的十一臟腑之群臣則安。


厥陰經、少陰經、太陰經是人體之“三陰”。一日之內有開闔,少陰為樞,厥陰為闔,太陰為開。茶灸激發足厥陰肝經,利於肝藏血功能;激發手少陰心經,利於心境為喜、為悅、為明、為靜。


六條陽經皆從頭經過,故茶灸令人興奮;足厥陰肝經和手少陰心經兩條陰經從頭經過,故茶灸興奮之時多一份心神安定和謀慮清晰、理智。


七脈


除十二正經外,還有八條經脈對人體非常重要。因為這八經獨立於十二正經之外,故稱“奇經”。在這八條經脈中,除帶脈之外,另七條皆通過人的頭部,分別是督脈、任脈、沖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其一,督脈。人體陽氣上行之通道。如有病變,表現為脊柱強直,角弓反張,頭重痛,項強,眩暈,癲癇,癃(lóng)閉,遺溺,痔疾,婦女不育等。故茶灸時後背輕鬆,頭清頸松,排泄有度,令人安靜。


其二,任脈。如有病變,表現為男子內結七疝(shàn),女子帶下,腹中結塊等。故灸後腹中舒適,代謝有常。


其三,沖脈。如有病變,表現為胸腹氣逆而拘急,躁熱,瘕疝,喘動應手,不孕,痿證等。故灸時氣力增強,身熱不躁反而心定。


其四,陰蹺脈。如有病變,表現為嗜睡等。故灸時疲倦緩解,頭清目明。


其五,陽蹺脈。如有病變,表現為失眠,目痛從內眥(zì)始等。故灸後目光明亮,夜寐安穩。


其六,陰維脈。如有病變,表現為心胸疼痛。故灸時心乃至膻中敞亮愉悅。


其七,陽維脈。如有病變,表現為寒熱往來等。故灸時陽氣上行,濁汗下泄,寒熱適宜。


還有其他經脈與上述“八經”、“七脈”是表裡關係,或是分支關係,諸如“十二經別”、“十五別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等。茶灸雖灸於頭,但卻啟動百脈,身心不通之處即受觸動。故百人百灸,感受不同,皆因體征各異。



《本草綱目》寫到茶: “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現代喝茶一族少有勞作,飲溫茶不當易成停飲,傷害脾胃。


熱飲升散氣化,利大於弊;“茶灸”以熱為力,溫水無用。


“茶灸”,以牙為針。牙為腎餘,腎為牙根。物有生、壯、老、死四相,牙亦如此。《黃帝內經》雲:“女子七歲(虛歲,以下同),腎氣盛,齒更發長……三七(21歲),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三八(24歲),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五八(40歲),腎氣衰,發墮齒槁(gǎo)……八八(64歲)……則齒發去。”“腎生髓通腦,腎主骨,齒為骨之餘。”腎為先天之根本,牙為枝葉。根本足則枝葉壯,齒壯必然腎強。本末一脈相承,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牙齒枯槁乃至脫落前,先有牙齦萎縮。齦如土地,齒為樹木。土地流失,樹木不活。茶灸可致牙齦生長,齒間縫隙漸小,或現“女三七”、“男三八”的“長極”之相。土肥苗旺,齒堅腎強。若過七十、八十、九十乃至百歲,齒堅不落,必是腎足精旺。實乃福報也。


茗茶灸牙,齒熱如針灸髓海。熱必生風,掀起波瀾,摧枯拉朽,蕩滌汙濁。淚出,腦中肝脈通;舌滑,腦中心脈通;涎出,腦中脾脈通;涕出,腦中肺脈通;鹹出,腦中腎脈通。五脈暢通,頭清目明。日日清明,一年長青;年年清明,“久視長生”。此乃《黃帝內經》聖人之道也。


牙熱通腦,引陽氣上行於督脈,髓海振奮,脊背清爽。有升必降,濁物自然注於二便。


茶灸以寅時(北京時間,北京地區3-5點)為佳。寅為一日之首,陽氣未到,陰氣未退。此時醒腦,百脈始於清陽之氣,全天振奮。門窗不漏,內外陽氣融合一體,善靜者,在渾然一體中修補缺憾;善動者,在渾然一體中回歸寧靜。動靜皆在自然之中,不拘泥,不執著。


除寅時茶灸外,渴即以灸代茶;不渴不必為灸而飲。養生太極,道法自然。



灸臉面

茶灸除以牙為針灸百脈之外,還可以“氣”為用灸臉面。


《黃帝內經》雲:“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以綠茶之熱氣熏臉面,與體內茶湯呼應,二者交融,令人心怡。


臉面分為五部:上心,下腎,左肝,右肺,中間脾胃。“灸臉面”可外熏肌膚,以應內臟。


剛沏好的綠茶,蒸氣很盛,將杯口貼近臉面,清氣滲入腠理。



(一)熏目


隋代醫家巢元方等人編著的《諸病源候論·目眩侯》雲:“目者,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也,筋骨血氣之精,與脈並為目系,系上屬於腦。”故茶氣“灸目”即灸五臟六腑也。


杯口先貼近左目。眼自然睜開,虛視茶水,視而不見,切不可用力。待眼熱時,換為右目。堅持常做,于臟腑有利,更對去眼病乃至預防大有益處。

(二)熏山根

古朝鮮醫家許俊著《東醫寶鑒》卷一雲:“印堂之下曰山根,即兩眼之間。”山根又名王宮,古人常以此作診斷心的參考。明代醫家楊繼洲原著《針灸大成·卷十·察色驗病生死決》雲:“山根若見脈橫青,此病明知兩度驚;赤黑困疲時吐瀉,色紅啼夜不曾停。”這段論述是對嬰兒病症的描寫,反映的是嬰兒“心驚”、“受寒”、“心熱”三種失衡,對觀察成年人有一定借鑒。


杯口貼近山根,感覺熱時,心腦頓時敞亮,昏悶濁氣漸散。堅持常做,可蕩滌心濁換得清靜。


(三)熏下頜

“腎主骨,齒為骨之餘。”下頜是下牙齒所居之地。腎陽虛或陰虛,均可動搖牙的根基。以茶之熱氣熏下頜,可促進血液迴圈,強末固本。


杯口貼近下頜,感覺熱時,口中腎水上湧,甜而不鹹,實乃正氣也。堅持常做,可固腎。


(四)熏鼻


鼻在臉部中間,是脾胃區域。茶之熱氣可利脾胃乃至大小腸等。


杯口貼近鼻時,頭部肌膚、乃至腦髓均有熱感,此乃脾醒也。“脾主肉。”人體除骨、毛髮之外,五臟六腑、肌肉、血脈,乃至骨髓、腦髓,等等,皆為“肉”組成。故“脾為後天之本”。堅持常做,可以健脾。


燙茶倒入水杯,水占四分之三,留出空檔,以生蒸汽。先使熱氣熏臉,按左眼一,右眼二,山根三,下頜四,鼻五之順序依次進行。之後熱湯灸牙。


灸臉面以熱為界,即時更換部位,避免燙傷。熏過部位,即時用軟毛巾擦去水珠,以防寒乘熱而入。


常灸臉面,除安五臟之外,可明目,養眉,潤膚,令面色逐漸“白絹裹朱砂”,平和亮麗。


茶灸,令人智慧;茶灸,令人亮麗;茶灸,令人寧靜;茶灸,令人氣爽;茶灸,令人和睦;茶灸,令人順天;茶灸,令人應地;茶灸,令人長生;茶灸,令人見性……


茶灸以熱為陽,以茶為滌,兼通絡、升陽、去濁為一體,簡便易行,經濟大眾。若普惠蒼生,中華民族人文先祖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