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墨金口天后宫山东最大 流传的传说故事最多

 老马7c2pkag0qi 2016-08-18
>> 查看图片

  明代,即墨开了三个海港口岸,即青岛口、女姑口、金口,三座口岸均建有天后宫。金口天后宫位于即墨东北端黄海丁字湾畔的金口镇金口村,始建于1768年。金口天后宫规模之大,建筑之精美在山东沿海的几十个天后宫中属第一。金口天后宫分行宫和寝宫,配以厢房,青砖绿瓦 、雕梁画栋、四角飞檐 。宫门悬“沧海慈云”匾。大院正门有戏楼,两侧有钟楼、鼓楼,寝宫有圣母的卧像。现金口天后宫保存较好。

  金口天后宫盛名天下

  金口天后宫之所以能盛名天下,与繁华鼎盛的丁字湾金口海港有关。它是金口商业发达的渊源,也是金口港经济繁荣的象征。

  据现存的清嘉庆元年(1796年)所立的金口天后宫《庙田碑记》载:“即邑金家口为商船停泊之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南北客商捐资建造天后圣母行宫,乃募我师广聚住持庙事。复念养赡无资,又买地六十二亩有零,分列四乡……”寥寥数语,将金口天后宫的建造年代、资金来源及庙田数目说得一清二楚。

  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即墨乡土志》载:“金家口以前帆樯林立,货物充盈,近被水淤大船不至。”至民国初年,载重300吨的船只只能停泊口外。

  金口开埠始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为出海打鱼的渔民安全以及个人的生财之道,往往求助于神灵保佑。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金口港海岸建造了一座佛爷殿,以期保佑航海安全及生意兴隆。从现存的佛爷殿规模看,只不过是三间比较简陋的瓦房而已,可见当时金口港还比较贫穷。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至清乾隆(1736年~1795年)年间,金口港已臻初盛,并出现了通四海、达三江的繁华景象。文献资料证明,清朝中期金口港已变成一个商旅云集、生意兴隆的沿海重镇,可停泊50吨~150吨的沙船100余艘,盛时有360家土产杂货店、360家磨房,素有“金胶州、银潍县、铁打金口”和“日进斗金”之称。随着经济领域的开放和发展,南、北文化得到广泛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南北巨商大贾和善男信女们捐资建造了金口天后宫及金口马神庙、关帝庙、龙王庙、胡三太爷庙等建筑。

  雄伟宏大天后宫

  金口天后宫在布局上分为行宫和寝宫两大主体建筑。行宫在前,寝宫在后,其间配以诸多附属建筑,将两座高大的宫殿融为一体。两宫的模式一样,都是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四角飞檐、前后出厦。宫内宽约12米,长约30米,高约10米。两宫加上后面的议事厅,占地18.4亩。

  行宫是天后圣母升殿理事的地方 ,共 5间,以红漆圆柱撑梁,高大宽敞。正间北面是神台和神龛,里面用香樟木雕有天后圣母坐像。此像四肢灵活,以便更衣,像前设有香案。宫门上方悬有“沧海慈云”的巨幅匾额,后面匾额是“长发其祥”。宫脊上用小瓦构成莲花图案,并镶嵌有“风调雨顺”4个大字。宫门前建有3米宽的3级阅台,台边围汉白玉石柱栏杆,据说是专供圣母在此检阅之用。行宫前檐西端挂一口大铜钟,钟上铸有“光绪十八年谷日韩同茂号庙捐敬献,无锡南门许和记造”,重343公斤。

  行宫左侧是火神阁。阁内塑有回禄像。阁的前后上方各有匾额,前面是“朝宗利赖”,后面为“化成天下”。行宫右侧是财神阁。阁内塑有赵公明、萧升、曹宝、陈九宫、姚少司五尊像。二阁相配,使主殿格外壮观。

  行宫前院长约50米,宽约30米,院墙正中有高大山门,门外有影壁,院墙两边各有一便门。山门两边立有一对石狮,高约2.5米,昂首怒视,十分威风。石狮前面竖有两根高约15米的大旗杆,遥遥可观,犹如设在港口的一对导航航标。

  大院正南建有木制戏楼,坐南向北,高约10米,分前台、后台。前台上方的匾额是“钧天雅奏”,舞台出入门分别为“登风”、“遏云”。台后建有戏班寝室,可容70余人。盛时,庙中几乎天天唱戏。

  戏楼两侧是钟楼和鼓楼,两楼高约7米。捻军入即时,鼓楼曾被烧毁,后由于家屯村于永显重修。晨钟暮鼓,声韵悠荡。

  寝宫,顾名思义,即天后圣母睡眠的地方 。宫中分寝室、梳妆室。主殿东西两边称“ 东海”、“西海”。寝宫有圣母卧像,四周用红漆木板护围,前门用玻璃镶成。梳妆室有两面大铜镜,高两米以上。寝室门前的匾额是“东海如来”。宫脊中央镌有莲花图案,并镶嵌有“国泰民安”4个大字。

  议事厅,天后宫东北,正房5间,是议事的地方。

  金口天后宫自建成的200余年中,前后重修过5次,从尚存的残碑中还能看出乾隆五十年(1785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两次重修的记载。1964年,即墨县政府拨款对宫顶及院墙进行维修。该宫自开山至“文革”前,共有25代僧人住持庙事。第25代住持僧人何延清解放后历任县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常委,于1982年去世,享年89岁。

  金口天后宫的传说

  金口自从建天后宫以来,流传着不少神话传说。

  传说一:最初建金口天后宫时,所有的木料、石头都是在南方购买,并就地按尺寸加工好,用船运来安装,就连山门两边那对大石狮子也是从南方运来的。那对石狮子最重,船主们都望而生畏。有一位胆大的船主道,我不怕,就装到我的船上。一对大石狮子往船上一装,船边刷地一下齐到水面,众人见了大惊。谁知当船开动后,轻便如风,此船最先到达金口。

  传说二:民国八年(1919年)6月 ,直军混成第二旅第二团团长王毓恩率部驻扎金口时,他的副官很不讲究,嫌天太热就睡在天后圣母的供桌上,谁知第二天下身竟然肿胀起来。他到孙克清的理发店理发时,提到得病一事。孙克清道:“你是因睡觉不注意中了毒吧?”副官道:“我睡在天后宫的供桌中什么毒?”孙克清道:“那还了得!你赶快去买些香纸,向圣母祷告祷告,千万再别去睡了!”副官依着去办才消了肿。

  传说三:日本侵略军进驻金口后,小队长看中了天后宫中一对高两米多的大风钹铜镜子,据说风钹铜比黄金还贵,他想把这对铜镜子运回日本。谁知当运铜镜子的汽车跑到离金口15华里的周疃时,小队长的太太在家里痴了。铜镜子在青岛装上船,海上突然刮起狂风,吓得日本小队长急忙命人卸下,又拉回金口。为了给太太治病,买了好多香纸,小队长跪着祷告,才将太太病治好。从此,日本人再也不敢在天后宫乱动东西。

  传说四:1947年11月,我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将国民党第五十四师围困于海阳城内。为解海阳城之困,范汉杰急令敌一九八旅火速增援。结果,在途中增援部队又被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包围在莱阳蚬子湾一带。范见海阳之围未解,增援部队又陷重围,命轰炸机对我包围之部队进行轰炸。因敌飞机没有把握好目标,将炸弹投到金口村及村周围,共投弹13枚,爆炸12枚。其中一枚落在天后宫寝室东山墙偏南部,离墙基约1.5米处,而且朝墙基斜插,唯独这枚炸弹没炸。后来,为了安全起见,将这里垒了一堵墙,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请金口驻军将炸弹起出来,送到金口公社武装部,武装部在往大楼搬家时,将这枚炸弹埋在镇办公大楼山墙以东的小湾里,此事被广为流传。

  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说明了人们对天后圣母的尊崇和敬仰。

  每年有多次庙会

  正月十六庙会。这次庙会旨在给天后圣母“拜年”,亦叫“唱灯节”。此日金口天后宫庙门大开,戏楼开锣唱戏,和尚登坛念经。沉浸在新春佳节欢乐之中的四方百姓、各路香客身穿节日盛装,源源不断地涌向这里,天后宫里里外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大都进香磕拜,祈祷一年平安,整个天后宫香烟缭绕,数日不散。

  三月廿三庙会。三月廿三是天后圣母的生日,庙会旨在为天后圣母“庆寿”。阳春三月,春潮正时,各种海鲜正值上市,金口街上锣鼓响、鞭炮鸣,天后宫前人如潮、车似龙,特别是那些渔、商船主们纷至沓来,进宫许愿、还愿。这里“还愿”有个规矩,如果谁的船只在海上遇难被圣母“搭救”过,还愿时除进香、请戏班唱戏外,还必须照自己的船样做一只微型小船,刻上船号,挂在宫殿两侧,以此颂扬天后圣母的功德和表示对她的虔诚及谢意。整个大殿出现了“千帆竞秀”的景观。

  九月九庙会。这是纪念天后圣母“升天成神”日。此日又是重阳节,秋高气爽,百谷进仓,赶会的人自然很多。天后宫的庙会还有一个规矩,因为天后圣母是位处女,所以逢会时不准唱“粉戏”,不许男女成对在一起看戏,不准“邪耍”入会,不准在会场设赌局,以避免对天后圣母的“亵渎”。

  除以上三次庙会外,还有四月初八的火神会、六月十三的龙王庙会、六月廿三的马神庙会、七月廿二的财神会。这些庙会都给天后宫增添了不少色彩,同时也给金口港的商业和航海业带来了生机。

  金口天后宫随着金口港的兴衰而变化,现仅存行宫及火神阁、财神阁、议事厅残体,其余建筑物均已面目皆非。1993年开始修复。如今金口天后宫已成为即墨的一大旅游景观。

  特约撰稿 徐伦成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张珍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