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长福:“复合记忆”与二胡演奏

 松影融雪 2016-08-18


03
class
“复合记忆”与二胡演奏

“记忆”是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和味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皮层的记忆神经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其产生的“印迹”也叫做“记忆印迹”。在记忆的过程中,“记忆印迹”越深,记忆就越清楚、越牢靠,反之则不清楚,甚至会很快的遗忘。在人的记忆活动中,“音乐记忆”是指创作、表演和欣赏等与音乐有关的记忆,二胡演奏属于“表演记忆”的范畴。在演奏时,各种记忆活动包括:乐曲的旋律、弓法指法、表情符号、各种动作以及力度感觉,甚至音色等方面相互协调,以“复合记忆”的方式进行。这种复合式的记忆,是在反复练习和熟练的演奏状态中逐渐形成的。无论“记忆”的程度如何,其前提都应该是明确的目的性和“兴趣”,因为这是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基础,目的明确了、兴趣增强了,演奏时才能够使精力更加集中、记忆更加深刻。

“主动记忆”是指对感兴趣的事情或是有明确目的的事情的记忆,其形成的过程比较自然顺畅也比较稳固,就好像电脑一样,既能够片断的、也可以完整的按照一定的程序将所需的内容储存起来。比如在儿时学过的某些歌曲或经历过的某件事情,只要当时的印象深刻,在若干年后仍然可以记得很清楚,有些歌曲也还可以完整地唱出来。再如学习外语,目的性越明确(如计划出国留学,或准备到外企单位工作等)学习过程中的“记忆印迹”就越深刻,记忆的质量和效果就越好。这是因为由“兴趣’’和“目的性”引起的学习主动性,在“记忆”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与此相反,“被动记忆”是指在缺乏兴趣和被强制性地做事情的过程中所留下的记忆,这种“记忆”的形成在开始时是不愉快和不主动的,因此遗忘得也快。比如有的学生一开始是在家长的强制下学习乐器,由于是被动学习、在“心理抵触”的情况下显得困难重重、效果也不稳定,有时学到的一些东西也会很快地遗忘,但是,经过教师进一步的启发和诱导(比如观看音乐会、参加一些小范围的演出等)之后,学生的演奏兴趣和学习的信心会慢慢地产生变化。随着这种变化,被动学习也可以转变为主动学习、“被动记忆”也会逐渐地转化成“主动记忆”。随着这些变化,演奏技能就会慢慢地提高、“音乐记忆”的效果也会更加稳固。当然,上述事例只是说明在目的和兴趣变化的过程中,“被动记忆”可以转变为“主动记忆”,但如果没有刻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不通过艰苦的努力,就算目的再明确、“兴趣”再浓厚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在学习二胡演奏的过程中,“复合记忆”活动往往随着学习内容的难度由浅入深地进行着。乐曲的篇幅越大、演奏技巧及其变化越复杂,记忆的负担就越重。在正常情况下,较简单的练习曲和较短的乐曲一般比较容易“记忆”,但如果不认真细致的练习,即使不太复杂的乐曲在演奏中也会出现差错。几十年前发生的一件事使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那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我正在附中高年级读书,在一次二胡比赛的选拔中(地点在中央音乐学院大礼堂的前厅),一位艺术学院的选手在演奏阿炳的《二泉映月》(全曲的版本)时,由于过度的紧张竟然数次中断演奏,这种令人尴尬和惋惜的场面令我终生难忘!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我们都以为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背谱(“乐谱记忆”)障碍,使他的演奏中断,但据后来的了解,他不但背谱出了问题,而且在换把和两手配合等“复合记忆”的技巧控制方面也产生了混乱,最终导致了这次演奏的失败。还有些与此相反的现象也很令人深思:在一些重要场合,有熟人或相关的领导来看演出,由于紧张或精力不够集中,导致演奏者在舞台上瞬间记忆中断、头脑中一片空白,但出乎意料的是,演奏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只是把他吓出了一身冷汗而已。这种独特的现象该怎样解释呢?我们知道,人的“记忆”和“条件反射”的能力是极强的,尤其是器乐演奏中的“复合记忆”。当演奏中一种“记忆”中断时,其他方面的“记忆”便在瞬间条件反射式地马上“下意识”地补充上来,使演奏能够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上述“记忆”危机的化解,就是得益于平日认真刻苦的练习和“复合记忆”能力的提高。如果前面例子中演奏《二泉映月》的那位选手在平日的“复合记忆”中多下些工夫,他的演奏就不会轻易地中断了。由此可见,运用“复合记忆”的方法是“音乐记忆”在二胡演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规律,也是使演奏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为此,无论是不容易背奏的传统乐曲(比如《寒春风曲》和《熏风曲》等)或是转调频繁、技术和技巧性更为复杂的现代乐曲(如刘学轩的《二胡协奏曲》、王建民的《第四二胡狂想曲》等),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但要强化“记忆”,更应该在有复杂技巧变化的“复合记忆”方面多下工夫,否则若想获得理想的演奏效果将是很困难的。

在我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曾经培养出不少优秀的学生,也多次遇到过学习不够专心的学生。我发现这两类学生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刻苦的程度和学习的方法两方面,而这些差别又都和“兴趣”有关。但凡是优秀的学生,他们都很刻苦、很执著,对学习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求知欲也非常的强烈。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记忆”能力很强,而且能够在短期内掌握大{垂的作品;而第二类学生则缺乏持续的学习热情和执著刻苦的精神,他们缺乏耐心,遇到困难时经常抓不住重点,有的在“记忆”方面不够用心,背谱很慢,也容易浅尝辄止。这样的学生在技术和技巧方面往往达不到要求,进步也不大明显,但是,当他们一旦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进步就会非常明显,学习的兴趣也会不断的增强,在“记忆”方面也会随之改观。当然,这取决于好的学习方法和好的演奏习惯。比如在视奏和“背谱”的过程中,就可以逐渐地将弓法、指法和各种符号以及演奏动作等很快地纳入“复合记忆”的范畴。对于练习中的技术难点,就应该以“攻坚”的办法集中精力去解决,以相对独立的“记忆”去完成等等。只有这样,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然而有些演奏者由于粗心大意和不求甚解的坏习惯,往往在刚刚接触新作品时就没有很仔细地研究乐谱,或是认真安排适合的演奏技巧,而只是一味盲目地重复练习,结果不但养成了不好的练琴习惯,而且使演奏常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和不正确的“动力定型”之中。当这种“习惯”变成“下意识”的行为时,

具体地说就是在练习新作品时,先进行习奏内容(练习曲或乐曲)的视奏浏览,在浏览的过程中逐步地熟悉作品的整体结构和乐段、乐句的划分以及其中的演奏技术要点等等;而后再针对自己在技术上的薄弱环节(难点)进行乐段、乐句甚至某一技巧的重点练习;待这些重点技术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再将整首乐曲进行力度、速度及技巧变化等方面的细致布局和音乐处理,逐渐形成演奏中的“复合记忆”及正确和稳定的“动力定型”,做到娴熟的演奏技巧和深刻的音乐表现完美统一。这样,既保证了学习效果的“事半功倍”,也能够在乐曲的“完整再现”中充分发挥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复合记忆”是二胡演奏中必不可少的意识行为过程与重要的综合思维方式,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不但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演奏活动,同时也可以使记忆的能力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伟大的先哲孔子曾经说过:“知知不如好知,好知不如乐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和浓厚的兴趣是成功的前提,教师应以耐心的启发和优秀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刻苦的精神,使他们的演奏实践在相关的理论和正确观念的引领下取得最好的成果。


                                                    责任编辑:金冬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