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前做银行小职员,去世几年后震撼中国画坛,连李可染、刘海粟都称其为大师!(黄秋园)

 笑溜达 2016-08-19

他生前困顿

但孤介不媚时俗

远离名利,不求闻达

一直受到地方美术界

少数人排斥

去世前未吸收为地方美协会员


他一生大半都在银行做着小职员,

却默默地献身艺术,

名不出乡里,

直到逝世后的第七年,

他的遗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抱琴归去》


全国画界才惊呼:

大师竟然奇迹般地被发现。

连一代宗师陈可染都扼腕长叹:

“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



《云山秋气佳》


由此他才被发掘为

中国最富成就和颇具特色的中国画大师。

他就是黄秋园先生(1914—1979)。


这位如今已被中国美术界

誉为“大师”的画家

生前一直像陶渊明一样

过着隐士般的清苦生活,

其人其画基本不为外界所知。


《梧桐仕女》



他7岁开始临摹《芥子园画传》,


中学后拜左莲青为师习画,


因家贫失学后在裱画店做了一年学徒。

正是这一年的学徒经历,

让他大开眼界,

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古今名画作品。




他异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

有一点时间就刻苦临摹,

而收获自然也颇丰,

“转移摹写”的技能突飞猛进。


而且裱画店的工作,

也让他认识了众多的收藏家和购画人,

这些人看到黄秋园的画作极为震惊,

竟然开始求购他临仿的古画。

在这样的因缘巧合下,

临仿古代名家的作品成了他的职业,

大量的临摹古代名家的画作,

也筑牢了他的绘画根基。



黄秋园的求艺之路
与明代仇英、清代王翚极其相似。
都是出身寒门通过临摹古代名家作品
求索自己的艺术道路。

黄秋园是个穷人家的孩子,
光画画养不了家,
要有个比较安稳的生活保障
就得找个养家的差事,
于是,1938年他考入江西裕民银行做文书,
成了一名业余画家。



中国古代文人画家认为
“以画为寄则高,以画为业则陋”,
黄秋园选择“以画为余事”
是生活所迫。
但他对绘画投入的精力
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



黄秋园的儿子黄良楷回忆道:

“父亲每天除了工作、吃饭、睡觉,

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绘画上。”

一生对绘画的投入程度,

足以衬得起“痴迷”二字。

几十年默默如一日,

不多地出现在公共视野中。

《仿古山水》


《仿唐寅山水》







毕生不因人热,

忠于艺术的努力,

让他由乱古人之真终至借古开今。

晚年独创别于历代名家的新技法“秋园皴”,

而且编著了《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一书。






董其昌在评价他的“秋园皴”时说道:

“凡大家神品,必于皴法有奇。”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黄秋园逝世太早,

体现此类皴法的作品不多。


的确,才65岁,

这个不起眼的“银行小职员”就离世了,

他一生都没亲见自己在

艺术上获得的成就与赞扬。







直到逝世7年后1986年的春节,他的作品被正式拿到北京展览,刚开幕的时候,人们一看黄秋园?谁?听都没听过,也就不以为然。


随后几天中央美院的师生开始议论起这个人物,好多开始不屑一顾的人,后来又返回去看他的画展,他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当时远在法国的刘海粟,听到国内出了个大师的消息,却并不知情,于是一回到北京,就提出要看看黄秋园的画作,看了一眼竟脱口而出:好,大师!




要知道颇有几分自居自傲的刘海粟

讲大师是不容易的。

随后他还亲自写信给江西省委,

称黄秋园是江西人民优秀的儿子,

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艺术家。




李可染在参观画展后,找到黄秋园的长子黄良楷说:我很敬佩黄先生的画,想用自己的一张画,换黄老的一张画。




他还亲自书写了一段题跋:“黄秋园先生山水画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苍苍茫茫,烟云满纸,望之气象万千,朴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叹服!


这样的评价出自李可染大师之口,也极为罕见。


潘洁兹的评价则是

“秋园先生潜研六法,山水之外,兼及它科,

界画尤为精绝,并世莫俦”。


界画,是中国画技法中的一科

指以宫室、屋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为题材

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以使所画之线横平竖直,故名

界画起源于晋代之前

最著名的界画为北宋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黄秋园尤以巨幅为胜

构图布局往往顶天立地

整幅落墨,点线密集,不留空白

所谓上不留天,下不留地

其布局满实

在现代国画家中

无有可匹者


这个生前名不出乡里的“小职员”,就这样因为身后的画作,才被人们奇迹般地认识发掘。


人民美术出版社、台湾锦绣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巨匠美术周刊》中把黄秋园列为自晋代、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的一百位中国美术巨匠之一




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追聘秋园先生为名誉教授,中国画研究院追聘秋园先生为荣誉院委委员。




“一辈子沉住自己、籍籍无名,

默默耕耘不问收获,

直到身后7年才有人发现他的惊人杰作,

这让全世界做梦也没想到:

中国会出个黄秋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