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古斯塔夫·多雷(Paul Gustave Dore,1832-1883)是19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插图画家。他为拉伯雷、巴尔扎克、但丁、弥尔顿、塞万提斯等作家所做的插图享誉世界。他的插图作品充实饱满、细腻典雅,融合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但他的油画作品并没有插图那么成功。在他少有的几幅油画作品中,《海中仙女》(图1-22)描绘了一群海中仙女在水中嬉戏游泳和休息的场景。这幅画应该先从远方海天处入水的海仙女们看起,然后视线转移到从水中浮现的位于右下角的海仙女,沿着一条弧线,在画面的左小角水中的是另外两位海仙女,她们即将爬上小岛上休息。在小岛的顶端还有一位休息的仙女。这样,通过这四个点,画家就巧妙地在画面上完成了一个近似椭圆的构图。
法国学院派古典主义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也创作过一幅宁芙仙女们的嬉戏和休息的作品,只不过作品中的这些宁芙不是海仙女,而是居住在山林水泉旁的仙女,她们有着和海仙女同样美丽的面容和动人的可爱。在这幅著名的《宁芙仙女们》(图1-23)油画中,幽静的山泉旁边,即使是荡着秋千的仙女也显得恬静美丽。布格罗一如既往地创造出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他把所有的女性美都集中在了这些或坐或卧的仙女们身上。这些理想的美人,非人间所有的仙子,不仅有着美丽白皙的外表,而且散发出透亮的内在光芒,给人一种美好和纯洁的视觉享受。
山林泉水旁的宁芙仙女美丽可爱,水中的仙女更是有如出水芙蓉般的秀美绝伦。路易斯.里卡多.费瑞罗(Luis Ricardo Falero 1851-1896)是19世纪西班牙画家,他早年在巴黎学习艺术、化学和机械工程,后选择艺术为职业并在伦敦定居,创作题材多为女性、神话和幻想。他创作的油画《宁芙仙女》(图1-24),美丽的金发仙女在水中游泳,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古典主义画家赫尔伯特·詹姆斯·德拉普(Herbert James Draper 1863-1920又译德拉波)以画海中仙女、美人鱼和塞壬女妖知名。他创作于1898年的油画《伤悼伊卡洛斯》(图1-25)曾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获得过金奖。这幅油画描绘了几位海中仙女哀悼伊卡洛斯的场景。伊卡洛斯(Icarus)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员。他的老爸代达罗斯(Daedalus)是一位如同鲁班式的天才工匠。他建造了著名的米诺斯迷宫,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粘着羽毛的人行自走飞行器。靠着这种飞行器,他和他的儿子伊卡洛斯快乐地逃出了克里特岛。但乐极生悲的是,因为飞机出厂时没有经过质检就直接飞上了天,伊卡洛斯又年轻心盛,不顾老爸的警告,不按规定线路飞行,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结果飞行器上粘合羽毛的蜜蜡首先被强烈的阳光融化。伊卡洛斯像一颗炮弹一样掉进了海中。现在终于轮到我们那些富有同情心的海中女仙们登场了,她们从海中的波涛中出现,无限惋惜地围绕这位英俊少年的身边,哀悼一位年轻美好生命的逝去。
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约翰·威廉·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 1849 - 1917)有一幅凄清冷艳的油画《海拉斯和水仙们》(图1-26),描绘的正是心醉神迷的许拉斯被仙女们拉进水里的故事。这幅油画人物众多、构图独特,汇聚了古典主义创作手法和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呈现出沃特豪斯所追求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朦胧意境。(朱伯雄:《西方美术史十讲》)仔细看这些仙女们,会发现差不多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都是俏尖鼻、樱桃小嘴,连梳的发型都一样。这实际上正体现了沃特豪斯这位画家对理想美人形象的想象和刻画。
鲁本斯的油画草图《海洋仙女和特里同》(图1-27)让我们看到了特里同这位美人鱼的真面目。老实说,这位老男人和美人鱼的经典形象相去甚远。对,特里同其实是一位可怕的神灵,是一位随时随地大吹法螺的海神。他手中的海螺是兴风作浪的法宝。可怕的呜呜声如同猛兽咆哮,会掀起巨大的波浪,震醒沉睡的深蓝大海。因为有海神老爷子罩着,所以特里同的故事并不多。他曾帮助过取金羊毛的阿耳戈英雄们逃离利比亚沙漠附近的海湾,在埃涅阿斯的船队搁浅时推过船,也算对埃涅阿斯有恩。结果,当埃涅阿斯的队友米塞努斯,在海边用力吹起空心的海螺,特里同又把米塞努斯淹死在海中,所以搞得和埃涅阿斯之间的人情债一笔勾销。 特里同虽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夸耀的业绩,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又常常作为海神波塞冬的跟班出现。但海中美人鱼却给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女性美人鱼作品。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很喜欢画美人鱼、塞壬女妖这类带有神秘色彩的油画。这些具有神话色彩的形象能够充分发挥他的艺术想象力,使他能塑造出最完美的女性形象:“沃特豪斯的艺术形象是诗的升华,是幻想的意境重现。尤其是女性形象,往往画得很美,且让人产生恋爱之心,因为他那些传说中的人物在画上具有人间最理想的美艳感。” (朱伯雄:《西方美术史十讲》)他的作品《美人鱼》(图1-28)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描绘的是一位独自在海边梳头的美人鱼。 但这样的美人鱼形象恐怕和希腊罗马神话没有太大关系。在古希腊的传说中,传说亚历山大大帝的妹妹死后化成了美人鱼,住在爱琴海中。德国的传说中,人鱼洛雷莱(Lorelei)会在莱茵河旁用歌声引诱水手。但我们所熟知的美人鱼的故事和形象更多地来源于丹麦安徒生的童话。在安徒生童话中,美人鱼心肠很好,而且喜欢和人类交往,甚至容易陷入与人类的爱情之中。
英国画家约翰·柯里尔(John Collier1850-1934)是著名的肖像画家,作品具有拉斐尔前派的艺术风格,他的画作在光线和色彩的使用上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他的油画《陆地上的小孩》(图1-29)描绘了美人鱼和人类小孩邂逅的场景。
英国画家赫尔伯特·詹姆斯·德拉普创作的《奥德修斯和塞壬》(图1-30),描绘的正是奥德修斯被塞壬诱惑的场景。整个画面的气氛显得阴暗而紧张。三只塞壬女妖正爬上船。奥德修斯被捆在桅杆上,两眼已经发直,表明他受到了塞壬歌声的诱惑。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的《尤利西斯和塞壬女妖》(图1-31)是一幅经典的作品。他画的塞壬女妖正是她们鸟身人首的真身。这群塞壬女妖面孔长得也是一模一样,她们从四面八方飞在奥德修斯的船上。我们仔细看这些划桨的水手们,他们的耳朵都用布条缠得严严实实。奥德修斯被绑在桅杆上,还比较镇静,并没有出现癫狂的样子。
在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有的把莱顿译为雷顿)的生花妙笔下,塞壬女妖的形象变得唯美而动人,似乎连她对渔夫水手的诱惑也变成了爱情故事。莱顿是19世纪英国学院派画家,曾在罗马学习素描,后在柏林、佛罗伦萨学习,受到古典主义的深刻影响,其作品题材主要是神话和历史故事。他的作品结合了古典严谨的素描表现手法和大胆鲜艳的用色,十分引人注目。在油画《渔夫和塞壬女妖》(图1-32)中,塞壬女妖变成了美人鱼正紧紧抱着心醉神迷的渔夫,女性柔美的身体让画面显得赏心悦目。 看着这幅画,又有谁知道,渔夫和这位塞壬女妖是不是前世的情人呢?这幅画其实很有但丁·加百利·罗塞蒂的诗作《顿悟》的感觉: 我一定到过此地, 何时,何因,却不知详。 只记得门外芳草依依, 阵阵甜香, 围绕岸边的闪光, 海的叹息。 往昔你曾属于我 只不知距今已有多久。 但刚才你的飞燕穿梭, 蓦地回首, 纱幕落了! ——这一切我早就见过。 莫非真有过此情此景? 时间的飞旋会不会再一次恢复我们的生活与爱情, 超越了死, 日日夜夜再给我们一次欢欣? (文/美柔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字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展览信息】 展览:威尼斯与威尼斯画派 展期:展出中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16展厅 票价:30元 (该展览不允许拍照以及临摹哦,敬请各位亲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