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线救援:如何评估和处理甲醇与乙二醇中毒

 渐近故乡时 2016-08-19

今天许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条消息刷爆


我们特意精选了UpToDate临床顾问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最好的对甲醇和乙二醇中毒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


1
引言
  • 美国每年都会发生几十起甲醇和乙二醇引起的致命性中毒事件,即使这两种醇的摄入量较少也可引起显著毒性。迅速诊断和及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包括使用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进行抑制。

  • 汽车防冻剂和除冰剂、挡风玻璃清洗液、溶剂、清洁剂、燃料以及其他工业品中通常含有高浓度甲醇和乙二醇。大多数严重中毒都由经口摄入引起,吸入及皮肤暴露极少引起中毒

  • 患者可能因为寻求乙醇替代品、自残或意外(有时是因为盛装毒物的并非原容器)而摄入有毒的醇。非法蒸馏(“非法酿酒”)或偷偷用甲醇替换乙醇可引起多人甲醇中毒。

  • 为了进行适当的处理,医生必须了解这些醇类代谢活化为有毒酸性产物的方式、现有实验室检查的局限性以及解毒剂治疗(联合或不联合血液透析)的适应证。

2
评估
  • “母体醇”甲醇和乙二醇本身相对无毒,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CNS)镇静。甲醇代谢产物甲酸盐可引起视网膜和基底节损伤,大量摄入乙二醇后其代谢产物可引起肾衰竭。

  • 甲醇和乙二醇在经口摄入后会迅速地被完全吸收。醇类的血清浓度在1-2小时内达到峰值

  • 医生应尽力确定毒物暴露的来源和性质。最好通过获取原始容器和查询产品数据库来完成这项工作。明确摄入时间、是否同时摄入乙醇以及摄入目的(意外、自杀或他杀)非常重要。

  • 目前认为摄入大约1g/kg的甲醇或乙二醇即可致命,且已有仅摄入8g甲醇即引起严重中毒的报道。

  • 患者诉视物模糊、中心暗点以及失明提示甲醇中毒。腰痛和血尿提示乙二醇中毒。昏迷、抽搐、呼吸增强及低血压都表明大部分母体醇已被代谢为有毒的酸。

  • 除甲醇和乙二醇中毒外极少有能引起显著代谢性酸中毒(血清碳酸氢盐水平低于8mEq/L)的疾病,且大多数此类疾病都具有明显特征(例如,癫痫持续状态、重度休克、肠缺血)。

  • 如果条件允许,直接测定毒性醇为首选诊断性检测。若要实施“溶剂筛查”,那么医生应明确检测里具体包括哪些溶剂。

  • 可引起极高渗透间隙(高于25mOsm)的物质极少,而大多数甲醇或乙二醇严重中毒的患者在摄入后不久即出现这种程度的渗透间隙水平。在适当的临床情况下,原因不明的大渗透间隙是近期甲醇、乙二醇或异丙醇暴露的推定证据

3
治疗
  • 首先评估患者的气道、呼吸及循环,并确保它们运作正常。对于严重中毒患者,如果需要机械通气,则可能需要较大的每分钟静息通气量以防出现严重的酸血症(pH<>

  • 存在全身性酸血症时,甲醇或乙二醇中毒患者的情况更差。对于血清pH值低于7.3的患者,我们推荐使用碳酸氢钠(Grade 1C)。以静脉快速一次性输注1-2mEq/kg的碳酸氢钠开始治疗。

  • 对于医生强烈怀疑甲醇或乙二醇中毒且出现血浆渗透间隙升高或酸血症或甲醇或乙二醇浓度测定浓度超过20mg/dL(国际单位为:甲醇6.2mmol/L、乙二醇3.2mmol/L)的患者,我们推荐使用甲吡唑开始醇脱氢酶(ADH)抑制治疗(Grade 1B)。静脉给予15mg/kg的甲吡唑负荷剂量,随后每12小时给予10mg/kg,进行血液透析或治疗超过2日时需调整剂量。如果没有甲吡唑,我们推荐在同样的情况下使用乙醇(Grade 1B)。我们为所有接受ADH抑制的患者提供辅因子治疗。

  • 我们推荐已知摄入甲醇或乙二醇且满足以下条件的患者立即进行血液透析(Grade 1B)

    代谢性酸中毒,不论毒物浓度如何

    甲醇或乙二醇的血清浓度升高[超过50mg/dL(国际单位:甲醇15.6mmol/L、乙二醇8.1mmol/L)],除非动脉血pH值大于7.3

    存在终末器官损伤的证据(如视觉改变、肾衰竭)

    患者存在不能解释的严重阴离子间隙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及显著增大的血浆渗透间隙时,若医生怀疑毒性醇摄入,那么我们推荐血液透析(Grade 1B)。对于乙二醇浓度升高的患者,如果其血清pH值接近正常、肾功能正常且已接受了甲吡唑,那么我们通常不进行血液透析。

  • 对于所有疑似暴露的患者以及可能需要甲吡唑、乙醇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我们强烈推荐咨询地区中毒中心的医药毒理学专家。对于可能摄入毒性醇的严重酸中毒患者,尤其是在伴有视力或肾脏损伤的情况下,应立即咨询肾病学家并进行紧急血液透析治疗

  • 活性炭、洗胃及吐根对毒性醇暴露没有治疗效果


以上内容节选编译子UpToDate临床顾问”甲醇与乙二醇中毒“专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