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 帖】黄庭坚尺牍选读(一) ■郁 枫

 广羽人三九 2016-08-19



 读 帖 


——编 者


黄庭坚尺牍选读(一) 


■郁 枫


黄庭坚《教审帖》

  黄庭坚《教审帖》(如图)为元祐三年(1088年),黄庭坚43岁在汴京时所书,纸本墨迹,纵27.1cm,横43.1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教审帖》亦称《与立之承奉书》,为小行草书,共9行81字,全文如下:

  庭坚顿首,辱教审,侍奉万福为慰。承读书绿阴,颇得闲乐,甚善甚善!欲为素儿录数十篇妙曲作乐,尚未就尔。所送纸太高,但可书大字,若欲小行书,须得矮纸乃佳。适有宾客,奉答草率。庭坚顿首。立之承奉足下。


黄庭坚《教审帖》


  《教审帖》是黄庭坚写给王立之的一封信札。王立之,名直方,工诗,为奉承郎。元祐中,王立之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学士过从甚密,多雅集宴游、诗词唱和、信札往来。宋代文人对书写工具极为重视,在书画之余亦以鉴藏把玩为乐。“宋四家”对笔墨纸砚更嗜好成癖,且多佳话。元祐元年初,黄庭坚在京师初次拜见仰慕已久的苏轼,知其喜砚,特以洮河石砚相赠。三年多后苏轼离开汴京前两人间又有一则相关文房的趣事记载于《东坡题跋》:“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常携古锦囊,满中皆是物也。一日见过,探之,得承晏墨半挺。鲁直甚惜之,曰:‘群儿贱家鸡,嗜野鹜。’遂夺之,此墨是也。”

  《教审帖》中所提到纸的高矮,指纸张的厚薄。黄庭坚认为厚纸不宜写小字,在其《书赠张大同》中也有提及:“外甥张大同以此纸来乞小楷。此高纸,不宜小字。”厚纸因吃水多,吸墨快,写小字难以精到。宋以前传世书作多用麻纸,如颜真卿《祭侄文稿》、杨凝式《韭花帖》等名迹均书写于麻纸上。北宋时期手工业发达,分工细密,技艺精湛,皮纸的制造愈见精良,在质量、形制、大小等各方面均能满足需求,故宋人书画多用皮纸。皮纸用楮皮、桑皮等原料,较麻纸更平薄细腻,而且那时的书画用纸均为熟纸,需经过砑光、施胶、涂布等方法加工处理,使纸张更加密实光亮,平滑受墨。皮纸取代麻纸的广泛应用,给书家带来了全新平滑顺畅的书写体验。工具的改变也加速了技法风格的转变,相较唐人的朴实厚重,宋人在书作中表现得更为灵动自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轼所倡导的尚意书风。

  《教审帖》是黄庭坚中期小行草的代表作品。小行草是黄庭坚成熟较早的一种书体,主要取法二王、颜真卿、杨凝式,亦深受苏轼影响。此时黄庭坚的小行草在根植传统基础上,已能博采众长,初具面目。此帖章法自然错落,每行长短不一,字数不一,笔法娴熟而精微,鲜活而灵动,洋洋挥洒,跌宕起伏,一气呵成,若高低的音符、悠扬的节奏,仿佛音乐在纸间流淌。全篇多连写,有两字一组,如“顿首”(图1)“欲为”(图2)“素儿”(图3)“可书”(图4)等;亦有三字一组,如“答草率”(图5);还有四字一组如“承奉足下”(图6),这些行云流水般的连写使书作更为潇洒生动。微瑕之处在此帖第七行,此时黄庭坚稍有懈怠,有两处修改,使行气稍有散乱。此帖线条较丰腴,墨色较统一,笔圆而字方,中锋运笔,行笔流畅,结体舒展,点画精微,转折处方圆兼用,方折干净利落,圆转流利婉通。书写此帖时,黄庭坚正跟随苏轼学书,帖中一些字结体写法仍然能够感受到苏轼的影响,如“纸”(图7)字的写法与苏轼极为相似,其他书家少见类似写法。在临写过程中需注重书写工具的选择,尽量选择与原帖相类似的书写工具,临写这类宋人信札最好选用半生熟或偏熟的纸,若用生宣临写很难达到理想满意的效果。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元祐时黄庭坚书写所用多为精纸妙墨,这让其书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更助其书艺进一步提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