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前为避帝王名讳改地名,哪知却应今时之景

 老刘tdrhg 2016-08-19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那么这个避讳,就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体现等级名分、维护礼教秩序的重要手段。

千年前为避帝王名讳改地名,哪知却应今时之景

要知道封建时代等级森严,封建礼教极端强调等级名分,为了体现下对上、卑对尊的恭敬,严格划分等级区别,避讳这才应运而生。并在统治者的提倡、推动下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千年前为避帝王名讳改地名,哪知却应今时之景

其中最高的讳忌是为君王名讳。但凡和皇帝的名讳有重的,自认倒霉,改名吧,别说是名,姓氏都有因此改掉的。除人之外,物也不可避免,就连地名有重,也要改掉。

千年前为避帝王名讳改地名,哪知却应今时之景

今天,小铁想说的,就是一个千年前为避光宗讳,而改称的乌镇。

这个江南小镇,历史久远,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镇子。

通过镇东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说,在6000多年前,乌镇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了。

千年前为避帝王名讳改地名,哪知却应今时之景

而后文明繁衍,有史传下。从春秋时期,就能找到乌镇的记载。当时的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于是得名乌戍,取戍边卫国之意。

千年前为避帝王名讳改地名,哪知却应今时之景

后传到秦时,乌镇开始分而治之。以车溪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

到了唐朝时期,乌镇不再称为乌戍,当时第一次出现了乌镇的称呼,同一时期也有称乌青镇之说。

千年前为避帝王名讳改地名,哪知却应今时之景

而后乌镇之名确定是到元丰年间,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此后一直到1950年,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至今。

如今的乌镇是全国二十个黄金周预报景点及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还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前为避帝王名讳改地名,哪知却应今时之景

何有此誉?乌镇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建筑的高雅美丽,是我国历史建筑文化的瑰宝。

千年前为避帝王名讳改地名,哪知却应今时之景

乌镇还是闻名于世的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这里至今还有一个宏源泰染坊存在。在宏源泰染坊,可以看到传统工序的全过程演示,也可以在前面的店铺中带一些蓝印花布的成品回家。

千年前为避帝王名讳改地名,哪知却应今时之景

吃货最感兴趣的还是乌镇的特色美食啦。去玩的一定要吃好才算好哈。白水鱼、三白酒、姑嫂饼、三珍酱鸡、红烧羊肉、乌镇定胜糕。想想就口水流不停了。

千年前为避帝王名讳改地名,哪知却应今时之景

千年前为避帝王名讳改地名,哪知却应今时之景

千年前为避帝王名讳改地名,哪知却应今时之景

千年前为避帝王名讳改地名,哪知却应今时之景

千年前为避帝王名讳改地名,哪知却应今时之景

千年前为避帝王名讳改地名,哪知却应今时之景

后台运营——筒子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