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李白的《行路难》为何成为千古名篇

 归本心 2016-08-19

[转载]李白的《行路难》为何成为千古名篇

金樽明月题记:

    喜欢古诗词的人很多,人们往往更多的是欣赏古诗词中的美丽韵味。欣赏来自哪里?来自那种静寂中的精神共鸣。然而,在今天这个充满诱惑的年代里,静静地赏读古诗词的人越来越少了,发自内心的精神共鸣也越来越少了。时代是不是不再需要古诗词了呢?非也。当我们的精神层面脱离了浮躁、脱离了物质、脱离了功利的时候,古诗词的那种纵横千古的超时代的魅力又将回到我们身边。

 

 

    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中,似乎对李白的理解与误解都是最深的。李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李白为什么能够写出那么许多脍炙人口的伟大诗句?这其中绝非一个“酒色之徒”、“阿谀之徒”所能做到的。让我们读一读李白的《行路难》吧: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词无疑是一首“诗言志”的诗,李白的平生抱负都明明显显地跃然于纸上。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于是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而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李白却只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心里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写出了他人生路上的艰难。才识斗载的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馋言而“赐金放还”,从此游山玩水,天各一方。未来的生活中,该怎样度过呢?非常想建功立业的李白不甘心“出世”,而是立志积极“入世”,希望为了国家的命运做一番留名千古的事业。可是啊,他预感到自己前路渺茫,于是发出了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前路多多,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社会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最后,出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决心,他吟出了几乎没有人能够复制的大胸怀般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李白这首诗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名篇呢?在我看来,最核心的地方是他感受到了那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而内心仍在不断地呐喊,不愿意放弃。现实与希望在内心激烈冲突着,使诗人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呼嚎。先以“行路难”“多歧路”把情绪由憧憬拉回现实,准确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希望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歧路”就是岔路口,可东可西,可南可北。“在”是说止步处,这里引申有往从的意思。他仿佛走到一个歧路口,找不到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他徘徊、彷徨,在人生道路上不知所从,这和上面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是遥相呼应的,可以看作是四顾茫然、急切不安的心理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两难,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千百年来激发了无数命运坎坷、壮志难酬之士的强烈共鸣。它真实地传达出苦闷彷徨的心境和激越憧憬的感情之间的矛盾。世路维艰,岔路口就在面前,向哪里走呢? 倔犟而又自信的李白,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他并没有由徘徊而颓唐,由苦闷而消沉,而是展望前程,放声唱出了充满信心的响亮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是用南朝宗悫的典故。宗悫曾对他的叔父表示志向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志在四方,建树功业。由于他矢志不渝,奋勇自励,终成大器。文帝时,成为振武将军。后随武陵王刘骏(孝武帝),屡建战功,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大明三年,参加平定竟陵王刘诞之乱。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成为都督。死后,赐征西将军,谥曰肃侯。李白困顿之时,借用宗悫语以明志,充分表明他的乐观与自信。“云帆”指高帆,“济”是渡越,“沧海”即一望无际的大海。李白希望自己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满张高帆、直越大海。诗语的高亢昂扬,气势的豪迈勇往,不难看出李白的自信和力量。他把思想升华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并未因世路的艰难而放弃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我喜欢这首诗,并不只是因为这首诗的浩大胸怀,更重要的是,他告诉了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人们最怕的是什么----是多歧路。据说孟子曾经走过一条充满荆棘的路,在路的尽头,不是因为没有路,而是因为“多歧路”,孟子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因而孟子“大恸而返”,曰:“多歧路”。这可能是“多歧路”最早的出处了。“多歧路”,害得人们没有路,不知向哪里走,于是才有了“彷徨”,才有了“绝望”。

 

    在今天,我们是不是又处在“多歧路”的关口了呢?十八大开过了,中国应该向何处去?不是光有抱负就能够解决问题的,而是要确定“走什么路”的问题,才能使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我已经不可能有李白的个人抱负了,因此,更加希望看到国家的远大抱负,但愿中国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转载]李白的《行路难》为何成为千古名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