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 "生" 论 "死" ![]() ■一个人,一辈子,该如何活着?该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什么?为自己活着,为心爱的人活着,为亲友活着,为他人活着,为社会活着……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什么?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只要从细微处、从助人着手,一辈子做好亊,做利于他人之事,决不做坏事,尤其是不能做损人利己之事。 ■每个人的身体,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的生死。生物学家说,人身上的细胞,在一周之内,都会全部更换,表示这身体所有的细胞都死了。旧的细胞死了,新的细胞再生。人体的不断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才维持人的生命。这就叫“新陈代谢”。随着年令的老化,旧的细胞死了,新的细胞再生缓慢,甚至难以再生,人体的内脏、皮肤逐渐老化了,沒有生机活力了。“新陈代谢”功能的消失,最终便走向死亡。 ■少年时,读《红楼梦》,看到林黛玉葬花,心里也随之伤感、流泪:“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现在想起,仍很同情黛玉的痴迷。本来,死了,就死了,你管他葬你的是谁!君不见:“昔日风流都不见,绿杨芳草髑髏寒。”所有生命莫不如此:花朵死春,落叶悲秋,夜雨哭夏,白雪葬冬…… ■古人云:“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家境贫穷,又遭遇天灾人祸,身处贫困潦倒之中,谁人能施以援手雪中送炭?古人又云:“久病床前无孝子。”病魔缠身数年,有谁人能长久的嘘寒问暖、端茶递水?瘫痪了,成了植物人,有谁人会不离不弃?将人唤醒?死亡之时,有谁人能守在眼前?死后,有谁人还会偶尔想到,并偶尔在长满青草开着野花的墓地前静静地肃立? ■死亡离我们到底有多远?波兰电影大师基斯洛夫斯基说:“每天我们都会遇上一个可以结束我们生命的选择,而我们都浑然不觉。” 每个人都以为死亡离自己很遥远,连老人甚至病人都存在侥幸心理。但无论如何,最终必须面对,无论你有没有准备。 ![]()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其实,从生命的终极意义而言,是“不知死,焉知生?”人的经验是知道自己何年何月何日何时生,不知道哪年哪月哪日哪时死,所以生日是自己过,死日是他人帮忙过。生往死处去,死往何处去?真的有灵魂吗? ■哭着而来,安乐而去。哭着而来,是知道人生之路的曲折、艰辛、险阻、痛苦、悲伤;安乐而去,是明白人生的结束,将彻底的“放下”一切,将永远摆脱了曲折、艰辛、险阻、痛苦、悲伤。出生,意味苦难降临;死亡,意味着苦难的结束。 ■人总是要死的。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是生命的新陈代谢,人到这个世界来好像旅游一样,等走完自己人生的旅程,就得向这个世界告别,给那些将要来这个世界的新人让位置——不管你愿不愿意,怎样的依依不舍! ■生死是自然现象,也是一种“超自然”的现象。死亡,也许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好礼物”。饱尝更多的磨难和痛苦,才能完全觉醒,领悟人生。 ■死亡是一种解脱,死亡是重获新生。坦然地面对死亡,是大智大慧、大彻大悟。一个能坦然面对死亡的人,无欲无求、坦坦荡荡、快快乐乐、轻轻松松,何乐不为?人啊,根本无法抵御“潘多拉”的诱惑,总是在“潘多拉”的诱惑下,走向死亡。 ![]()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两手空空而来,死时怎能带去豪宅、豪车、一箱一箱的钱币、一包一包的金银珠宝、成群结队的妻、妾、情妇?带着这些,只要走到阴曹地府的门前,门神便会大喝一声:“全部拿下!”其实,身后事很简单,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生得清贫,死于安乐。生得富豪,死于凄惨。生得缺失,死于圆满。生得潇洒,死于大悲。生得淡泊,死于坦荡。生得卑微,死于尊严。 ■生死之间,在于呼吸。呼吸之道,吐故纳新。呼吸停止,死亡开始;生死之间,在于心跳。心跳正常,血液循环。心跳停止,死亡来临;生死之间,在于思想。思想活跃,大脑运动。思想停止,死亡定矣。 ■人生苦乐,只有自己最清楚。别人笑时,不一定是为你喝彩;别人哭时,也不一定是为你悲伤。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被害身亡人,竟是相拥人。握手,也许不是真正朋友;怒骂,也许才是至亲之人。 ■“人固有一死”是千真万确的事情,无一人可例外。生命或长或短、死亡或早或晚,抛开高低贵贱、“泰山”、“鸿毛”,结果都是一样的。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瞬间。深信“神马都是浮云”,就可把功名利禄抛在脑后,就能尽情地享受每一天、每一刻;假如相信“神马都是巨富”,必然会为名为利,只争朝夕,争先恐后,不择手段。但到头来,“纵有千年金门槛”,也无法改变“终须一个土馒头”。 ![]() ■将死之人,大都不想医生抢救,不想在身体上到处插管延时,都想死得没有痛苦,死得有尊严。“安乐死”是个好办法。只是现在还没有“法”可依。因而,“安乐死”是“违法”的。可以肯定,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制定一个《“安乐死”法》。让死得无痛苦,死得很尊严。人无法掌握自己的生,但基本能够把握自己的死。把握了死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有人说:脱了衣服人,就都一样了。其实不然,裸体有美丑之分。裸体之美,能摄人心魂。尸体呢?尸体没有美丑,都是一样。没有人会说,这具尸体“真美”。无论是“美如天仙”的尸体,还是“富贵通天”的尸体,冬天,尸体很快就僵硬;夏天,尸体很快就会腐烂发臭…… ■尸体是能“复活”的。在死亡的瞬间,将尸体中的肝脏、心脏,肾脏,眼角膜……捐献给病痛中急需的人,尸体的部分就不再只是尸体,尸体的部分又变成了他人的身体部分,活在别人的身体之中。这就是死的“复活”。 ■视死如归。人生因死亡而珍贵,而美好,那么,死亡也应该是美丽的,美好的。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人是心灵高贵的人。这样的人多半是劳苦大众,对生死坦然豁达。对人生的醒悟,是对生命的超脱,是对生死的坦然。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说的是早上得了道,晚上死了都合算,说明死并不可怕,怕的是糊里糊涂的死了做糊涂鬼,或者含冤屈死,死不瞑目。 ■死亡,就是永远消失,彻底消失,不留任何痕迹,一切都进入了坟墓。所以,最深刻的东西都在坟墓之中:经验在这里终止,智慧在这里无用;时间在这里凝固,岁月在这里永恒;欲望在这里稀释,烦恼在这里解脱;心灵在这里涅槃,灵魂在这里升华。 ■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说:“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人将死至,眼前看到的一切都异常美好,哪怕是一片绿叶、一朵鲜花……充满着对人生无比的留恋。经常意识到这一点,就能百倍千倍的珍惜眼前的一切,并能时时刻刻感受到生命如此宝贵,生活如此美好,人生如此美妙。 ![]() ![]() ![]() 内容提要: 作为人生***大的问题,“生”与“死”是***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到困惑与不安的问题。而大师们对人生的看法与众不同,聆听大师谈“生”论“死”,了悟人生真相,收获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大师的境界(谈生论死)》收录了梁漱溟、胡适、鲁迅、梁实秋、李叔同等大师谈论生死的***精彩的文章,从大师们人生的各个侧面和各种表象入手,深刻地阐述“生”与“死”的问题,从而引导我们***好地认识人生,激发***豁达的生活态度。 目录: 上编 谈“生” 人生的真相 人生的意义/ 梁漱溟 人生问题/ 胡适 生命的路/ 鲁迅 谈时间/ 梁实秋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谈人生与我/ 朱光潜 人生的困惑 中年/ 梁实秋 谈摆脱/ 朱光潜 悲观/ 梁实秋 谈恐惧心理/ 朱光潜 论压力/ 季羡林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容忍/ 季羡林 三种人生态度/ 梁漱溟 大宇宙中谈博爱/ 胡适 谈谦虚/ 朱光潜 成功与命运 成功/ 季羡林 论命运/ 冯友兰 朝抵抗力***大的路径走/ 朱光潜 走运与倒霉/ 季羡林 谈乐天知命/ 梁漱溟 何谓幸福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史铁生 如何才能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 梁漱溟 闲暇/ 梁实秋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朱光潜 这也是生活/ 鲁迅 下编 论“死” 病 病/ 梁实秋 谈青年的心理病态/ 朱光潜 重病之时/ 史铁生 人生之***后 老年谈老/ 季羡林 退休/ 梁实秋 老而不僵/ 朱光潜 死后/ 鲁迅 人生之***后/ 弘一 关于死 死生/ 冯友兰 了生死/ 梁实秋 说死说活/ 史铁生 凭吊 墓碣文/ 鲁迅 给亡妇/ 朱自清 唁辞/ 周作人 我的祖母之死/ 徐志摩 ![]() ![]() http://www.360doc.com/myindex.aspx ![]() (2016/08/19/建恒(雨霖)转载/编辑/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