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石文化发展及鉴赏标准的思考

 雅石缘联通 2016-08-19
    我因喜爱奇石,故经常上网,常与石友们一起交流、学习、赏评、互鉴石、谈感受。因此,便结识了许多石友,与这些石友们便结下了深厚的爱石情缘。
    在网络中,我喜欢与人交流,也善于观察总结.就从多年玩石和与石友交往的过程中,我又深深的感到:我国因石种较多,石界中的确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像。比如:地域性强、互不认可、相互攻击、造假严重、一些石友仍不认可现部颁的鉴石标准等……,再加之玩石队伍中因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一、鉴赏层次的参差不齐、玩石人中存在心态差异大,包容心不够的现状,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常常因一石的鉴赏观点不一而争执不休,相互攻击。为此,我对赏石文化的发展及鉴赏标准谈点个人的一些肤浅意见,请石友们斧正。
    赏石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起源于中国,以后逐步传入日本、韩国、台湾和东南亚及西方国家。中国赏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从广义的概念上讲是同期的。就我国已发现距今约4000年至10000年的新石器遗址来测定断代分析,已经建立了史前文化的年代序列。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化起源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赏石文化起源的重要时期。
   从石文化起源看,当时仅限于帝王贵族阶层中的小部分达官贵人,虽然范围很窄,但赏石氛围很纯。出现的石种和石型也很单一.瘦、透、漏、皱便是那时候的鉴石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只是针对太湖、灵璧等几个石种而特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爱石队伍的逐步扩大,新石种在不断的挖倔和推出,奇石收藏及赏玩便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景象。除了国人公认的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这四大名石外,还出现了大化石、戈壁石、长江石、黄河石、三峡石、雨花石、吕梁石、汉江石等新石种。这些新石种层出不穷的出现,如果仍然以瘦、透、漏、皱为鉴石标准的话,那必然就会风马牛不相及,难免就会出现:以地域为界而自定标准的现象,而各地自定的鉴石标准,在石界中又极易出现互不认可的现象.若按此发展,必然会误导奇石爱好者,影响到奇石文化的繁荣,也更不可能适应我国现已发展了的奇石市场。
    从我国赏石文化真正大的发展来说,实际上也就是近二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除了少数的文人、雅士、是纯粹在以赏石收藏为主外;还有一部分爱好者是由石农发展起来的,这部分人主要是以经营奇石为主,故实践经验十分丰富;再就是因受奇石巨大的商业利益所诱惑而被吸引的一大批奇石爱好者,这些人进入到这一行业后,最初的动机也很简单,但从步入这个领域后,被无数奇石的魅力所折服,被博大精深的赏石文化所薰陶和洗礼,更被真正的藏家们那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品德所吸引,不由自主的从最初单纯的藏石,便进入了以石养石和更广阔的领域中,成了奇石队伍中的主力军。
    随着爱石队伍的发展壮大,爱石人在日益增多,新的石种也在不断出现,今人便在古人瘦、透、漏、皱四字赏石金言的基础上,中国观赏石协会参照了岩石学、美学、书法、绘画、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总结并报经国土资源部颁发了以质、色、形、纹、韵等评价雅石标准的新理念,这一标准现已逐渐被广大奇石爱好者所接受。赏石行为也就有了较系统的理论指导,鉴石标准也由盲目追求奇石的外部形态美向质、色、形、纹、韵这一辨证统一的赏石方向深入发展,使雅石奇特的内在魅力、自然艺术光彩、人文、经济价值在不断深化,形成了一种强劲的文化潮流,它又反作用于赏石实践,促进了赏石理念的更加完善。
   从这一理论看,质是万物之本、之基,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据。凡物必有质,无质不成物,同理,凡雅石必有质,无质不成雅石。因石质的千差万别,必然就构成了雅石不同地域流派的石文化和千姿百媚、异彩纷呈的石品相,它引领着赏石者不断去探索、去追求。如碳酸钙构成石灰岩,石英、长石、和云母结合构成花岗岩,纯石英构成水晶石等等。但作为以观赏为对象的雅石石质的概念与地质学石质的概念不尽相同,它更包含了千百代爱石人不断总结、不断提高雅石欣赏的“色质” “形质”“文质”的石文化要素。地质学上的石质概念完全是由石本身所含的的化学成分而决定,是完全客观的;作为雅石的石质则是在客观的基础上浸透了人们对质、色、形、纹、韵等主观评价的因素,这是由雅石观赏的特性决定的。
   雅石的色是石质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是构成雅石的基本要素,当今赏石的崇色倾向愈加突出。雅石爱好者不可能象岩石学家那样定性定量分析,而是通过已知雅石的呈色断定石质,这就是那些缤纷绚丽,呈色温润的图案石、象形石倍受追崇的原因。形是雅石的外部结构及表现形式,既象形。石因形奇、形美、形似、天然再现世间万物容貌而被称之为奇石,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石质优而不象形多为宝玉石,石质、石形皆劣一定是人们常见的岩石,这两种石材都不能成为人们观赏的雅石。雅石除对石质、石色有要求外,对石形的要求历经代代爱石人的不断升华有了公认的明确标准,如瘦、漏、透、皱就是对石形提出的标准。今人在这些基础上又加上了“壮物”这一更高的标准,也就是象形,石之“壮物”程度越高,越受现代人的赏识。纹,韵是石形之内的颜色壮物,是石中的“天书”或“神画”,纹、韵的壮物程度越高、越逼真,在石中的比例、位置越合理,品位就越高。观赏和收藏价值就越大,所以,纹、韵是构成雅石的又一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显而易见,质是石之本,色、形、纹、韵则是石之标,标本相互依存,不离不弃,共生共灭。本寓于标之中,决定标的性质,但不能离开标而独立存在。标是本的组成部分、外在结构和表现形式,以各种不同方式展现本的存在,离开了本标同样不能存在。任何石种都是本和标组成的同一体,石质、色、形是一切雅石都具有的属性,但并不是说具备了质、色、形就是雅石。雅石的品位因素是多元的、复杂的。质优、色美、形奇或纹、韵逼真可构成极品石,有时质、色、一般而形状异常奇特或图、文逼真的原石,也可成为极品石。质、色、形、纹、韵在构成雅石品位时的作用应据石分析,辨证赏石。重质、色轻形、图,或重形、图轻质、色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是不可取的。    
   所以我们要万分感激自已最初的那个动机和全国的石商,石农们.正是由于利益的趋动,才会有新石种,新奇石不断的涌现出来,才可能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收藏。从而使之成为一种行业,成为一种产业。999亿奇石美元的炒作,上亿元奇石的炒作虽有过之嫌,但若没有最初的利益驱动和炒作,就没有今天奇石收藏的繁荣!就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大收藏家,也更不会有大藏家们对赏石规律和真理的不断探索,就不会真正产生当代的赏石文化。目前的石界,无论在石文化的发展上,还是在商业运作上,还只是在初级阶段,但空间是无限广阔的。
   当然,任何一个新文化艺术的出现,是需要人们用漫长的时间去理解与接受。当今赏石文化与传统赏石文化有所不同,算刚起步,而且每个人看法因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文化素质的参差不同。人们对赏石文化的标准、真理还在讨论,争执,发展中,标准也尚未成熟。我们知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对相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而规律:就是事物内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搞清楚赏石文化的这些内在关系,需要一个时间过程,需要石友们多提自己的看法,多些善意的争论,最终达到统一,这更是推进奇石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