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贤波/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书写工具的毛笔,拥有独特而神奇的“魔力”,可以说没有毛笔就没有书法艺术。 毛笔是用兽毛加工后制成圆而尖的笔头,在配上笔杆的书写工具,初用兔毛,后亦用羊、鼬、狼、鸡、鼠等动物毛。现今市面流通的毛笔大多为化纤材料所制,很少再有纯动物毛所制之笔。亦有用人的头发或者胡须制成的毛笔。直到今天还有一些父母喜欢将自家婴儿的胎发制成毛笔,作为留念。 1 、毛笔之起源 根据近代考古发掘资料判断,毛笔的应用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在那一时期遗留下来的彩陶上可以看到人、鱼等生动形象和纵横交织的几何花纹。这些图案线条流畅清新,而且通常又有提按顿挫的痕迹,据此推断是使用了类似毛笔这样的工具所绘制。在1932年的第七次“殷墟”考古发掘中,曾出土了一块白陶片,上面有毛笔墨书的“祀”字,线条锋芒毕露。后来又发现商代甲骨片上毛笔书写的字迹,更证实了商代毛笔的存在。 甲骨文中有一个“聿(yu)”字,它的字形就像一只手抓着一支毛笔,笔的下端是用毛扎成的笔头。根据古文献的有关记载,至少晚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较普遍地制作和使用毛笔了。那时各国对毛笔称呼有异,吴国(今江苏)称“不律”,楚国(今湖北)叫“插(竹)”或“聿”,燕国称“弗”,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书同文天下才以“笔” 或“毛笔”为通称。白居易还将笔称为“毫锥”,《寄微之》诗云: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人们还把毛笔戏称为“毛锥”、“管城子”、“毛颖君”、“中书君”、“龙须友”等。 仰韶文化陶器 殷墟白陶残片 2 、最早的毛笔实物——“长沙笔” 今天能看到的我国最古老的毛笔实物,是1954年在湖南长沙左家公战国墓里发现的一支竹竿毛笔,被考古学家命名为“长沙笔”。笔杆是用竹削成的圆柱形,头部劈成几片,笔头插入其中,在用细丝线捆紧,笔头用兔背上的毛制成。发现“长沙笔”之后,陆续又出土不少古代早期的毛笔,如湖北“睡虎地”;秦墓中的“秦笔”;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中的“汉笔”;以及甘肃居延“汉笔”;和甘肃武威“汉笔”等。这些毛笔的制作方法与“长沙笔”基本相同。其中武威出土的两支“汉笔”上分别刻有“白马作”和“史虎作”的字样,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古代制笔工匠姓名。 因制笔工艺相对较粗放,因此制出的笔不耐用,是高消费品,所以古代很大一部分寒门学子,买不起笔也就很正常了。汉以前的笔,甚至用一次就扔掉了,久而久之就产生了“颓笔如冢”的典故。明清时随着“以人论书”的盛行,就被解读为书法练习过于刻苦勤奋,写坏那么多笔。其实明清后的制笔工艺,想要“笔成冢”并不现实。当然,如果从激励人勤奋好学、持之以恒这个角度来说,此种解读方式还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但前提是我们必须知道这个典故的本源是什么,而不能一知半解、人云亦云。 直至魏晋笔杆都较短,那时书写之人是跪坐姿势,面前摆的是矮几案,需悬肘书写,因而对笔头的要求是“锋齐腰强”,也就是柳公权所说的“圆如锥”的形状。 东晋至唐笔有“鼠须”、“鸡距”等名称,且制作越来越精细。《笔经》:世传钟繇、张芝、王羲之皆用鼠须笔。“鸡距”形容短锋笔的形状,白居易《鸡距笔赋》即为描述笔毫坚挺。现在日本正仓院所藏唐笔,毛颖短促,笔头几乎成三角形,据说就是鸡距笔一类,与白居易所描写的形状相似。这种短而硬的笔头,对唐代书法有相当大的影响。据说,欧阳询对于毛笔也很讲究,使用的笔是以狸毛为芯,覆以秋兔之毛制成。 宋代有了桌椅,笔锋硬度与之前不同,但制笔原料,大体与唐人相似。元代湖州笔工,采用山羊毛制作羊毫笔,或用羊毫与兔毫、狼毫配制兼毫笔。 明清两代,湖州成为制笔业的中心,现今常用的毛笔基本与明清无异,也以“湖笔”最为有名。遗憾的是大多湖笔现今都是工厂流水线生产,品质堪忧。全国范围内以杭州“汉笔坊笔莊”质量较好。 至于笔杆的材料,历来以竹管为最佳。兼有象牙、犀角、玉石、紫檀木或花梨木等制作而成,无非表示贵重,与书写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 关于毛笔的制作,历史上流传了不少书法家与制笔工人共同切磋、提高制笔技术的佳话。比如王羲之同笔工共同试制鼠须笔,智永到湖州善琏游览时指导笔工如何更好地制笔,遂使湖笔誉满天下等说法。 3 、毛笔品种及类型 按产地分,有湖笔、宣笔(又称徽笔)、蜀笔等。 湖笔(浙江湖州):亦称湖颖,被誉为“笔中之冠”。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 湖笔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元代初期,享誉全国的著名笔工冯应科就是湖州人,他制的笔与赵孟俯的字、钱舜举的画,并称为“湖州三绝“。 湖笔的“三义四德”: “三义”( 指制作技术):精、纯、美。 “精”指拣、浸、拨、梳、结、配、择、装72等道工序一丝不苟;“纯”指选料严格细腻,以“千万毛中选一毫”的态度进行;“美”指形、色及配合的笔杆、刻书、装潢等高度统一。 “四德”( 书写效果):“齐、锐、圆、健”。 “齐”指笔头饱满浓厚,吐墨均匀;“锐”是笔锋锐尖不开叉,利于钩捺;“圆”指圆转挥扫自如;“健”指健劲耐用,不脱散败,有弹力而显书者笔力。 明代方以智认为一支好笔必须具有有“心、被、柱、副”。与《笔经》里说的“桀者居前、毳者居后,强者为刃、耎者为辅”道理一致,也就是一支笔头,心内要有锋,心外要被以颖毫,心内的顶峰处要有最好的颖毫作柱,副是指辅助衬托的毫毛也很讲究。 现在生产和经营湖州笔的笔庄中,牌子最老、历史最长、声誉最高的要数“王一品”笔庄,创建与清朝乾隆六年。传说,乾隆年间,湖州一位姓王的笔工,每年都要携带一批毛笔随应试的举子进京,兜售毛笔,某年一位考生用了他所制的一支羊毫笔答题,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中了状元,于是人们称他的笔是“王一品笔”,这位笔工后来在湖州城里开了一家“王一品斋笔莊”,名声越来越大。湖笔历来以选料精良、制作精细而闻名。大多以江南山羊毛为原料,选择柔、细、白、嫩、富有弹性的毛。这样的毛,从每只山羊里平均只能挑选出二三两,被用作笔锋锋颖的又只有六钱左右,可见好的湖笔在原料上的精选程度。一支笔的制作,要经过将近100道工序后,才可达到尖、圆、齐、键的要求。可惜,市面能见的所谓“王一品笔”多为滥竽充数。 宣笔:自秦到唐宋制笔主要集中在宣城,唐宋时宣笔中的“诸葛笔”名满天下。宣州地近宋金边境,在元兵入寇前的一二百年间,已有部分笔工南迁至宋都临安左近的湖州。明清时湖笔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宣笔。宣笔种类中以“石獾”“宣州紫毫”“纯紫尖毫”等硬毫笔及“长颈鹿”“鹤颈”“笋锋”等长锋羊毫笔最为著名。 蜀笔:宋代地处西南的四川成都一带,也集中了不少技艺精湛的笔工,可惜久已不传。 蒙笔:侯店毛笔产于河北省衡水市侯店村,古称蒙笔,又称“蒙恬精笔”、“侯笔”,古称象笔。 太仓毛笔:河南孟津平乐镇太仓村的“太仓毛笔”。太仓毛笔制作历史有据可查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长康毛笔:长康自古属湖南所辖,故长康所产毛笔称为“湘笔”。长康镇被称为“湖湘笔都”。 按笔毫的性能分,大致有柔毫、硬毫、兼毫等。 柔毫笔:毛柔软,弹性相对较弱。最常见的是用白色山羊毛制作而成。还有用青羊毛、黄羊毛、鸡毛制作的,其中以鸡毫最为柔软。软毫笔优点是吸墨较多,笔锋容易铺开,便于表现粗细、浓淡等,写出的点画丰满,圆转如意,适于表现圆浑厚实的点画。短处是不善用笔者,笔画无力、字体臃肿,也因毫软,较难驾驭。 羊毫造笔,大约是南宋以后才盛行的,而被普遍采用,却是清初之后之事。因为清一代讲究圆润含蓄,不可露才扬己,故柔腴的羊毫能达到当时的普遍要求而被使用。羊毫的柔软程度亦有差异,若与纸墨配合得当,能表现丰腴柔媚之风格,且廉价易得,毫毛较长,比狼毫笔经久耐用。常见的有大楷笔、京提(或称提笔)、联锋、屏锋、顶锋、盖锋、条幅、玉笋、玉兰蕊、京楂等。 硬毫笔:刚性、弹性强,主要选择硬度和弹性较强的动物毛制成,常见的是用黄鼠狼毛制作的狼毫笔。狼毫笔就字面而言,是以狼毫制成。前代也确实以狼毫制笔;但今日所称之狼毫,为黄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广义上接近黄鼠狼毛性能的毛皆可称为“狼毫”。黄鼠狼仅尾尖之毫可供制笔。属性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缺点与紫毫相似。 狼毫以东北产的鼠尾为最,称“北狼毫”“关东辽尾”。狼毫笔比羊毫笔力劲挺,但不如羊毫笔耐用,价格也比羊毫贵。常见的品种有兰竹、写意、山水、花卉、叶筋、衣纹、红豆、小精工、鹿狼毫书画(狼毫中加入鹿毫制成)、豹狼毫(狼毫中加入豹毛制成的)、特制长峰狼毫,超品长峰狼毫等。 紫毫笔是取野兔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南北方的兔毫坚劲程度不尽相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以北毫为尚,其毫长而锐。白居易紫毫笔乐府词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将紫毫笔的特性描写的非常完整。 因只有野兔项背之毛可用,其值昂贵,且豪颖不长,所以无法书写牌匾大字。紫毫笔挺拔尖锐而锋利,弹性比狼毫更强,以安徽出产的野兔毛为最好。 其它还有用鼠须、鹿毛、猪鬃、豹毛等制作。 鼠须笔的优点是锋利劲峭,写出的线条点画流畅锐利,锋芒显露,很有精神。 据传说,《兰亭集序》就是用鼠须笔写成。不足之处是若不能较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就容易把线条写得单薄僵硬,菱角过分突出。 兼毫笔:用柔毫、硬毫合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在一起制作而成,软硬适中,刚柔相济。刚柔程度、弹性皆介于柔毫、硬毫之间,应用范围很广。最常见的是用山兔毛与山羊毛合制而成的紫羊毫笔。 根据两种毛的大致比例,分别称为七紫三羊、五紫五羊、三紫七羊等。另外还有用山兔毛与黄鼠狼毛合制成的羊狼毫笔。紫羊毫比紫狼毫软些,羊狼毫的软硬在这两者之间。各类兼毫笔特性依混合比例而不同。 兼毫种类有调和式、心被式。兼毫多取一健一柔相配,以健毫为主,居内,称之为“柱”;柔毫则处外、为副,称之为“被”。柱之毫长,被之毫毛短,即所谓有柱有被”笔。而被亦有多层者,便有以兔毫为柱,外加较短之羊毛为被,再披与柱等长之毫,共三层,所以根部粗,尖端较细,储墨较多,便于书写。当然也有以各人习惯定制某种性能的笔种,当属例外。 按形制及适合书写字体的大小(无统一标准),常见的可分为大楷笔、中楷笔、小楷笔。 最大的称为:揸笔(又称抓笔)。 较大的笔有屏笔、联笔、斗笔(又称提笔)。 比小楷笔更小的是圭笔。 选用毛笔时,应根据字的大小来选取相应的笔。一般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 写屏条、对联用屏笔、联笔,写匾额用提笔。 写榜书和特大的字选用揸笔。 写特小的字用圭笔。一般不能用小笔写大字,宁可用大一点的笔写小一点的字,这样就可避免出现笔势弱,笔划枯瘦之弊病。 按锋颖长短分: (1)长锋笔,锋颖长,锋的腹部柔软,贮墨多。 (2)短锋笔,锋颖短,贮墨少。 (3)中锋笔,介于以上两者之间。 一支好毛笔要具备“尖、圆、齐、健”四个特点(一般按湖笔标准) 1、尖,指笔锋尖锐,不秃。 2、圆,指笔头周围饱满圆润,呈圆锥形状,不偏不瘦,不分叉,没有凹凸不平的感觉。 3、齐,是指在捏扁笔头后,顶端的毛整齐排列,没有长短参差。 4、健,是指笔毛有弹性,笔毛铺开后容易收拢,笔锋提起时,容易恢复原状。 另外,一支好笔的条件还有:笔头齐正,笔杆圆直,笔毛匀细,笔头的根部与笔杆胶接牢固、笔毫入管深【羲之所言;取中山之兔毫,入管一寸(汉寸,约2厘米)】等。 毛笔的使用和保护方法: 一支好笔要注意使用和保护的方法,才能使它在书写时发挥最佳之作用,使用寿命也更长。 1、 新笔使用前,放在冷水或温水里浸泡,使笔头上的胶质溶化,应使笔毫自然地全部分开,不要用手强硬地按搓。同时,制作精良的毛笔一般胶质轻,手指轻柔即可化开。 2、毛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不停地舔墨,舔墨时要让笔卧倒,顺着笔毫的方向进行,要使笔毫四面均匀含墨,将笔锋舔正、舔圆、舔尖,否则会影响书写的效果。 3、毛笔用完后,必须及时洗干净,要将笔毛顺着水流方向轻轻洗,洗净后,轻轻挤掉水分,把笔毛捋(luo)直,然后挂起。 4、用过的笔再用时,应先用清水润湿后在蘸墨,这样写完后,墨容易洗干净。 5、普通的新制毛笔笔尖往往含有胶剂,不利于毛笔存放长久,应该把笔化开,洗掉其中的胶剂后,再晾干存放。 6、羊毫笔应该在笔毛完全干后把笔毫散开存放,狼毫笔就不要散开,宜聚毫如新。 7、俗话说“存笔如蒿(hao)草”,即,笔不宜长久放着不用,否则容易坏掉。 作者简介 冯贤波,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致力于书法、篆刻、国画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作品为日本、美国、以色列、韩国等国内外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本内容来源于微信订阅号“明天视野” 可搜索“明天视野” 或微信号:mtviews 添加关注 同时本平台长期征稿,艺术、人物、旅游、金融等多方面原创内容 投稿邮箱:1711365610@qq.com 欢迎您的加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