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4美学概论-4

 风虎神韵114 2016-08-20
54美学概论-4

在深受禅宗影响的中国美学中,“心是照亮美的光之;而是最空灵的,正是在这个空灵的“心”上,宇宙万化;?总结: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消解了实体;不自心,因色故有”消解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那么美在哪里?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也是艺术的;的规定,是“情景交融”;?但是“情”与“景”不


在深受禅宗影响的中国美学中,“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这个“心”不是实体性的,

而是最空灵的,正是在这个空灵的“心”上,宇宙万化如其本然地得到显现和照亮。

总结: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消解了实体化、外在于人的“美”,马祖道“心

不自心,因色故有”消解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五、美在意象

那么美在哪里?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也是艺术的本体。而给予“意象”的最一般

的规定,是“情景交融”。

但是“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欣合和畅、一气流

通。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朱光潜、宗白华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

“意象”的思想,物,是一个创造。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

——英国诗人勃莱克《天真的预言》

“中国人不是象浮士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

表现了无限。……”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

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宗白华

(一)相关概念的分析

1.意象与西方语言中的“image”

和我们所说的“意象”比较接近的是西方现代诗歌流派中的“意象派”所说的“意

象”,以及法国哲学家萨特所说的“意象”。

“意象派”诗人所说的“意象”,是一种刹那间的直接“呈现”,一般都缺乏深度。

2.意象与形式(form)

按照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奇的归纳,“形式”一此在西方美学史上至少有五种不同的

涵义,其中和美学关系比较密切的是前三种。

(1)形式是各个部分的安排,与之相对的是元素、成分或构成整体的部分。

(2)形式是直接呈现在感官之前的事物,与之相对的是内容。如诗文的音韵是诗的

形式,诗文的意义是诗的内容。

(3)形式是某一对象的界限或轮廓,与之相对的是质料。如文艺复习时期的艺术家

重视素描,不重视色彩。

三种涵义的“形式”与“意象”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一,“形式”是对客体的描述,而“意象”则是情景交融的感性世界。

第二,“形式”是现成的、实体化的,而“意象”则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是非现成、

非实体化的。

第三,“形式”这一概念的前提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而“意象”的前提是“天人合 一”的思维模式。

3.意象与形象

“形象”是我国当代文学艺术领域中通用的一个基本概念。

一般把“形象”解释为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是通过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

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动具体的图画,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形”与“象”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4.意象与现象

“现象”,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传统西方哲学理解的“现象”,与“本质”、实体

相对的“现象”。

另一种含义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指显现活动本身,又指在这显现之中

显现着的东西。

张祥龙认为,现象学说的这种现象本身就是美。他关注的是现象的“非现成的微妙发

生性”(不是现成地被给予的,而是被构成着的)和“悬中性”(并没有一个实体化的对象, 不偏执于某一实在形态)。

与“意象”的相通之处: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是非现成化的,是不能脱离审美活动,

是对物理世界的超越。

不同之处:意象世界是带有情感性质的世界,而现象学的“现象”并不包含这层含义,

甚至是排斥。

胡塞尔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因为,没有经

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5.和美相对立的概念

美的反面,就是遏止或消解审美意象的生成,遏止或消解美感(审美体验)的产生。 就是审美上的冷淡(麻木),就是陷入实用利害关系的欲念之中。

美和不美的界限,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就在于能不能生成审美意象,也就在于王

夫之所说的,能不能“兴”(产生美感)。

(二)意象的分析

审美意象的最主要的性质有以下四点:

1.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

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

……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临近时的战栗。

——海德格尔

这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就是审美意象,也就是美。

审美意象首先是一个感性世界,他诉诸人的感性直观。

但是这个感性世界,不同于外界物理存在的感性世界,因为它是带有情感性质的感

性世界,是有意蕴的世界。

正是从感性和意义的内在统一这个角度,杜夫海纳把审美对象称为“灿烂的感性”。 2.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 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彰”就是生成),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审美活动是一种意向性活动。是“我”与世界的沟通。在审美活动中,不存在那种没有“我”的世界:世界一旦显现,就已经有了我。 这就是审美体验的意向性:审美对象(意象世界)的产生离不开意识活动的意向性

行为,离不开意向性构成的生发机制,人的意识不断激活各种感觉材料和情感要素,从而构成(显现)一个充满意蕴的审美意象。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一段对话: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有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而被照亮,被唤醒,从而构成一个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美的世界)。意象世界是不能脱离审美活动而存在的。美只能存在于美感活动中,这就是美与美感的同一。 ? ? ? ?

3.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

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1)“如所存而显之”

所谓“如所存而显之”,是指在意象世界中,世界如它本来存在的那个样子呈现出来了。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意象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在中国美学看来,我们的世界不

仅是物理的世界,而且是有生命的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与自然界融合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

但是由于人们习惯于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看待世界,因而这个生活世界、这个原本的世界,往往被掩盖(遮蔽)了。为了揭示这个被遮蔽的真实世界,人们必须创造一个“意象世界”。

中国美学所说的意象世界“显现真实”,就是指照亮这个天人合一(人与天地万物一

体)的本然状态,就是回到这个自然的境界。

但要想显示真实(自然)的本来面貌,必须通过人的创造。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

正是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了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照亮了世界的本来面貌(澄明、去蔽)。

(2)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人的精神家园——

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生生不息、充满意味和情趣。

人类精神家园的失去——

在世俗生活中,我们习惯于用主客二分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上一切事物对于我们

都是认识的对象或利用的对象。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就有了间隔。长期处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中,人被局限在“自我”的有限空间中,失去了自由。

如何寻找人的精神家园,追求自由—— ? ? ? ?

西方哲学家、文学家特别是近现代的很多思想家都把寻找精神家园作为自己文艺创

作或理论探索的终极追求。

返回人生家园的道路就是超越自我,超越自我与万物的分离,超越主客二分。 ? 美(意象世界)就是这种超越,美(意象世界)是情景合一,是对自我的有限性的

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另一方面,也是复归,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是回到自然的境域,是回到人生的家园,因而也是回到人生的自由的境界。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3)真、善、美的统一

这个统一只能在审美活动中实现。

“美”:是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真”:照亮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生活世界(人生),存在的本来面貌,即中国人说

的“自然”。

“善”:意象世界给予我们一种爱的体验,感恩的体验,激励我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

情操,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不是狭隘、直接功利的“善”,而是在精神领域提升人生境界的“善”。

4.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即王夫之所谓“动人无际”,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

使人产生美感(狭义的美感)。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美感”这个概念的内涵,在美学书中也常常用其他一些概念来表述,如“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等等。这些概念各有不同的侧重,也各有自己的局限。在这里使用“美感”这个概念。

一、美感是体验

(一)美感不是认识

过去一段时间内,国内美学家讨论美学理论问题,把审美活动看作是一种认识活动,

因而都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来对其进行研究。

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是认识论的模式,但美感并不是认识。

张世英指出,在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的看法,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以自我为主体,以他人他

物为客体。这种关系叫做“主客关系”,又叫“主客二分”,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是“主体——客体”结构。其特征是:

1.外在性。(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是外在的)

2.对象性。(世界万物处于被认识和被征服的对象的地位)

3.认识桥梁型。也就是通过认识而在彼此外在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以

建立主体客体的对立统一。

另一种看法是把二者看做血肉相连的关系,没有世界则没有人,没有人则世界万物

是没有意义的。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人——世界”的结构。可以借用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命题来表达。这种关系的特征是:

1.内在性。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是内在的。人是一个寓于世界万物之中、融于世界

万物之中的有“灵明”的聚焦点。

2.非对象性。人与物的关系不是对象性的关系,而是共处和互动的关系。人是万物

的灵魂,但不等于认定人是主体,物是被认识、被征服的客体。 3.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美学界过去把审美活动看作是认识活动,从而把审美活动纳入了“主体——客体”的结构模式。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审美活动的本性。审美活动并不是要把握外物验来把握“生活世界”的活生生的整体。这个“生活世界”的整体,最根本的是人与世界的交融。 如果把美感(审美活动)变成认识活动,美感(审美活动)就不再是美感(引起审美愉悦)了。 即使在面前的是一件艺术作品,如果采用科学认识的眼光(主客二分的眼光)去看它,那进行的也还是认识活动,而不是审美活动(美感活动)。 (二)美感是体验 伽达默尔:“体验”是一种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关联的经历。 “体验”的特点: 1.直接性。“所有被经历的东西都是自我经历物。” 2.整体性。“这个统一体不再包含陌生性的、对象性的和需要解释的东西”,“这就是

体验统一体,这种统一体本身就是意义统一体”。

美感和这种“体验”是什么关系呢?伽达默尔的回答是:“审美经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

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

王夫之从印度因明学中引进“现量”的概念,用来说明美感(审美活动)的性质。 ? 1.“现在”:就是当下的直接的感兴,不需要借助过去的知识或逻辑的分析演绎作为“中

介”。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心目之所及”,这是体验的最原始的含义,就是当下的直

接的感兴,就是“现在”。

王夫之强调美感的直接性,受到禅宗的影响。禅宗强调当下直接的体验,强调刹那

片刻的真实。

——“现在”是“瞬间”,“瞬间”的感知如何能有一个意义丰满的完整的世界??

——也正因为这样,人生

才有了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而不致成为过眼云烟。

审美体验就是“现在”,是最真实的,照亮本真的存在,“现在”有一种“意义的丰满”。

2.“现成”

指通过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世界。

审美直觉是刹那间的感受,它关注的是事物的感性形式的存在,它在对客体外观的

感性观照的即刻,迅速地领悟到某种内在的意蕴,不依赖抽象概念。

王夫之:“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审美直觉之所以能显现事物(生活)的活生生的整体,是因为它不仅包括感知,而

且包括想象。

对想象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意识中对一物的原本的摹仿或影象。是再生性的。 ? 一种是指把出场的东西和未出场的东西综合为一个整体的能力。是原生性的。正因

三亿文库3y.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54美学概论等内容。

12345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