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响母猪产程因素的研究进展

 有君生活 2016-08-20

母猪分娩无论是对于母体还是新生胎儿都是一种应激反应,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内,母猪经历了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和生理变化(子宫收缩、胎盘脱落等)(Algers 和 Uvn?s-Moberg, 2007),极易造成新生仔猪的死亡。在所有的死胎中,大约75% 死于分娩过程中,而新生仔猪中约8%因分娩过程缺氧而死于子宫中,且此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分娩后期。母猪产程是指分娩出第1 头仔猪至最后1 头仔猪产出的时间间隔,产程过长是其死胎及弱仔的主要原因,当母猪产程低于1h死胎率无显著变化,高于1h 死胎率显著增加(Vallet,2009),有学者报道当母猪产程为3~8 h 死胎率从2.4% 增加至10.8%(Friend,1962),Borge等(2005)也报道产程大于3h产死胎率将增加2倍,产程延长引起的高死胎率不仅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引发了动物福利等诸多问题。通常情况下母猪每分娩一头仔猪的时间平均为15.2~22.4min,每窝的分娩时间为156~262min, 但是许多猪场的母猪产程达到6~8h,甚至更多,其导致的结果是最后产出的仔猪因缺氧而窒息死亡,即使仔猪能够存活,这种窒息还会导致新生仔猪的活力不高(即弱仔),进一步导致出生后10d内的死亡率升高,后期生长速度减慢(Herpin等,1996)。此外产程过长还会导致母猪难产且易感染子宫炎等疾病(ClaudioOliviero,2010),使分娩舍管理难度和成本加大,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分析影响产程的因素及机理,探索出缩短产程的措施对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对近年来影响产程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养猪生产者解决母猪产程过长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一、品种:

品种显著影响母猪分娩的努责过程(van Dijk,2005)从而影响产程,但与此也有不同报道。有报道证明在母猪分娩出第1头仔猪后遭受急性环境应激会使血浆中催产素明显下降、分娩迟滞(Lawrence,1992),研究表明与梅山猪杂交的后代母猪及梅山母猪与欧洲品种母猪相比具有较短的产程、仔猪出生间隔,而荷兰长白母猪具有较长产程(van Dijk,2005),这可能由于梅山母猪胎盘中的血管分布能控制胎儿的生长并可防止子宫拥挤使胎儿初生重小且在分娩时具收缩性使初生仔猪很少因为窒息或缺氧死亡(L. Canario,2006)。从国外引进的大约克夏、杜洛克、长白、汉普夏等瘦肉型品种母猪和国内新培育的母猪, 均较当地母猪产程长约1~2h, 此原因可能与其适应性、不同品种的母猪在分娩开始时所遭受的应激程度不同有关。

二、胎次:

胎次对母猪产程影响的报道不一致。胎次对产程及仔猪出生间隔没有显著影响(Oliviero,2010;Fa和Friend,1981;Fahmy和Flipot,1981),与其他研究结果相反(CroninG M,1993;von Klocek C,1992;Borge,2005)。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因试验所用高低胎次的母猪比例不同(Oliviero,2010)。尽管报道不一致,但所有报道都显示随着母猪胎次增加,母猪产程有明显延长趋势。在巴西猪场,胎次大于4 的母猪死胎率显著高于胎次为2~3的母猪。高胎次母猪产程延长的原因可能是高胎龄母猪过肥或老化的子宫在分娩过程中肌肉收缩协调能力减弱(Pejsak, 1984)。Oliviero(2010)也报道限位栏饲养的高胎龄母猪产程延长明显。而第1胎母猪产仔死亡率也较高,比2~5胎母猪高3.5 倍,这可能是由于青年母猪产道不够大引起分娩困难造成的(Pejsak, 1984; Cutler等,1992)。

三、妊娠期:

母猪妊娠期一般为112~115d,平均为114d,妊娠期与产程显著相关且具有较长妊娠期的母猪产程较短,其与每窝死胎率呈负相关,妊娠期缩短会导致产程延长(van Dijk,2005),每窝死胎数增多(Zaleski 和 Hacker,1993;Leenhouwers,1999), 这可能是由于较长的妊娠期使产道有充足的时间恢复并为分娩做好准备,从而有利于分娩。

四、窝产仔数与初生重:

窝仔数与初生重呈显著负相关,与产程显著相关,窝仔数越少产程越短(Fahmy 和 Friend,1981;Fahmy 和Flipot,1981;andSommer等,1982;van Rens,2004),窝仔数越多初生重越小,仔猪出生间隔有所缩短,但产程仍然较长(De RothL,1976),而初生重越重的仔猪越不利于分娩,但Weber和 Troxler(1987)的研究认为窝仔数与产程无关。当窝仔数大于12 时,其木乃伊胎率比窝仔数小于10 的母猪高达14.5 倍(Borges,2005)。

五、饲养环境(限位栏或圈养):

限位栏饲养母猪产程及仔猪出生间隔长于圈养母猪(C. Oliviero,2008 ;Claudio Oliviero,2010),但Fraser 等(1976)与此报道不一致。限位栏饲养母猪使母猪行为受限,无法发挥衔草作窝行为,且使母猪催产素活性降低(Oliviero 等,2008),血液中催产素较低等,因此与圈养母猪相比产程延长。

六、疾病因素:

当母猪感染上乙型脑炎、细小病毒伪狂犬病等繁殖障碍疾病时, 妊娠中期或后期, 胎儿死在母猪的腹中, 往往数小时产出一头由腐烂胎衣包着的死胎或木乃伊,有的产程长达3~4 d, 甚至更长的时间。

七、便秘:

便秘越严重的母猪产程越长(Oliviero,2010),分娩期前后母猪常出现便秘,便秘会因日粮纤维过低、日粮成分突然改变而更加严重。由于严重便秘母猪的大肠、直肠内容物较坚硬,对母猪产道造成较大的物理阻力,从而导致母猪努责困难,延长分娩时间(Cowart, 2007)。便秘引起的不适及疼痛可能影响分娩时的激素形式,研究发现持续便秘引起的疼痛会增加内源性阿片释放,导致母猪体内催产素下降,从而使子宫收缩无力(Bicknell 和 Leng, 1982; Douglas等,1995; Brown 等, 1999), 另一些研究显示便秘的肠道会导致内毒素穿过受损的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影响分娩时的内分泌调节(Smith, 1985;Martineau 等,1992),从而影响产程。

八、背膘:

许多研究都表明肥胖母猪不利于分娩, 背膘水平是母猪是否肥胖的反映, 背膘越厚的母猪越不利于分娩。McCracken(1999) 和Russell(2003)研究试验所用母猪平均背膘厚为(14.5±3.6) mm,母猪平均背膘厚高于17 mm 的平均产程为(385±197)min(n=48),而低于17 mm 的产程为(230±103) min(n=124),这可能是因脂肪含量高影响脂溶性的类固醇特别是妊娠素与雌二醇比例,此比例对催产素受体活性有重要影响,而催产素受体活性异常会削弱母猪分娩时的努责力量。

九、总结:

现代规模化养猪场经常会遇到母猪产程过长而带来巨大损失,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改善这一难题的思路与方法,比如选择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管理、合理营养搭配、增加母猪的运动量、注重预防保健和改善母猪体质是缩短母猪产程从而降低损失的根本出路。

本文选自《猪业科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