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哈阳灌区的前世今生

 云游看天下 2016-08-20


        当你走进位于大兴安岭东麓诺敏河与嫩江即将交汇处的西岸,你会立刻被一个山与平原相接、光与影相映、水渠纵横、沃野平畴的百里灌区所驰魂夺魄,这个地方就是黑龙江垦区西部的明珠——查哈阳农场自流灌区。



                                                   @微风  作品


         2006年8月,我曾陪同一位北京来的水利专家参观考察查哈阳灌区的水利设施、渠系分布情况。他初步断言,查哈阳灌区所涵盖的水利知识,一个水利本科大学生需要学完前三年全部教材才能获得。

查哈阳灌区的主水源诺敏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腹地斯木科的大诺敏山,一路上汇集毕拉河、格尼河,奔腾400公里,在查哈阳人民勤劳的手中欣然西下,以年均5.2亿立方米的流量流进美丽的查哈阳农场,使这里成为闻名遐迩的东北四大自流灌区之一,被誉为“鱼米之乡”。于是有了一首民谣:宁舍爹和娘,不舍查哈阳。

        这里曾有过昂昂藏藏的鹤唳,也曾有过呦呦咬咬的鹿鸣。美丽富饶的肥田沃野,也曾引来豺狼的践踏、虎豹的掠食。这里太多太多的故事,让人沉重、让人振奋、让人光荣!


                                              周宪义作品

        1939年,日本侵略者为解决百万关东军的军粮问题,实施了一个“大查哈阳计划”,这就是当年日本人讲的“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查哈阳”的来历。

         而后,他们从日本山形、福井、熊本等7个县组织十个集团性的武装开拓团、一个女子勤劳奉仕队,共3778人,入垦甘南县东北部的查哈阳地区,并强抓中国劳工15万人,企图开辟嫩江右岸诺敏河以西、雅鲁河以东、内蒙古金界壕以南、齐齐哈尔梅里斯区以北的中间地带为产粮区,总面积为735万亩,其中水田258万亩,这些开拓团鏖集查哈阳地区,总部设在现在的平阳镇,后迁入现在的查哈阳农场场部。

        为了开发水田,他们从山东、河北等地抓来15万名劳工,修建水利工程,在诺敏河四方山河段修拦河闸,挖40米宽、4.5米深总干渠37公里,引水进入查哈阳灌区,可灌溉水田65万亩。为了解决春季诺敏河枯水期水田渴水的问题,1941年,开拓团在位于甘南县东北约70公里的太平山附近,筑坝拦截嫩江支流黄蒿沟下游作为补水工程,取名为黄蒿沟蓄水池,1943年竣工(解放后1958年重修时,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杨易辰根据该水库在太平山脚下,提议更名为太平湖水库,寓意永世太平)。


                                              刘玉峰   作品

        在修建渠首拦河闸、主干渠、黄蒿沟蓄水池三大主体工程期间,中国劳工的劳动时间夏季是早晨3点钟出工、晚上9点收工,每天劳作18个小时,吃的是发霉、带沙子的玉米面及一半是谷子的小米,还有长绿毛的玉米米查 子和高粱米,到了后来所谓的“大东亚圣战决战时期”,就开始吃橡子面(柞树种子,人吃后胀肚),劳工们白天在泥水中挖土、挑土、打石头,晚间睡在四面透风、阴暗潮湿的席棚或帐篷里,饥寒交迫,病累交加,劳工尸骨遍野,血泪盈壑。

据幸存的当时曾在甘南县平阳镇满洲拓植会社当汽车司机的徐宝山回忆:查哈阳农场水利工程每年都在三四月间开工,此时,这里的气温还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对那些来自关内、突然到这寒冷的东北的劳工们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他们在冰冷的土地上搭起一个个席棚,铺上点柴草,就在上面睡觉。席棚四面透风进雪,劳工们冻得浑身打颤,彻夜难眠。一次,他到施工现场送物资,看到很多劳工挑着沉重的土篮,一瘸一拐,咬牙皱眉,十分艰难。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是脚趾被冻烂了。

        夏季,气温上升了,对于苦难的劳工本是一个好过的时节,可是日本人为防备劳工们逃跑,工棚内一个窗户也不留,潮湿、闷热,草铺底下的冰雪化为泥水,加上阴雨天席棚上到处漏水,多数劳工都生疹、长疥,搔痒难熬,令人窒息的气味使人透不过气来。有一次,徐宝山到工地看到许多劳工在大热天还穿着开花棉袄,有的披着掏出棉絮的袄片,有的用洋灰袋子围着下身。当时,徐宝山感到很奇怪,心想他们来时怎不带些单衣服呢?经交谈才得知,他们多是山东、河北一带的人,是被日本人或者是工头连抓带骗装上闷罐车运到拉哈车站的,家里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人究竟去了哪里。

        一入深秋,天气剧变,在严寒的气温条件下,有的劳工竟用麻袋片和草袋片披裹在身上御寒,那种凄惨的景象令人泪下。劳工生病,根本不给医治。工地大夫本来就是工头的爪牙,看病不是为了医治,而是为了断定真病还是假病。如果他们认定是“假病”,就免不了遭到工头的一顿毒打。如果发现了重病号,认为已无劳动价值,他们就唤来几个爪牙,把他拖到“万人坑”让狼狗活活吃掉。

有的劳工忍受不了这种非人的生活,稍有不满情绪,就被扣上“思想不良”、“反满抗日”的罪名,不是减少伙食量,就是加大劳动量,并进行重点看管,还用各种酷刑加以折磨。皮鞭抽、木棒打是家常便饭,灌辣椒水、坐老虎凳也屡见不鲜,并让供出“同伙”。发现逃跑的,抓回来后就被打得皮开肉绽、骨断筋折,惨不忍睹,轻者半死,重者当场毙命。

        有人做过统计:1941年到1945年,15万中国劳工有5万余人死于非命,平均每天死亡34人,开凿的人工渠平均1公里就有500名劳工成为冤魂。太平湖南侧的一个山坳里,就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万人坑”,至今仍白骨累累。

        东北解放后,查哈阳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1947年9月,查哈阳农场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诞生。 同年12月,嫩江省建设厅厅长王文、副厅长金树原及省财政厅秘书高国范3人受省政府的指派,率领省行政干校财政、行政两个班12名学员和4名水利技术人员共赴查哈阳筹备建场,着手修复、续建这里的水利工程,翻开了农场建设史上的第一页,查哈阳灌区从此获得了新生。

        尽管日本侵略者逃离前把所有工程建设资料和图纸焚毁无遗,尽管很多未完工程已是一片废墟,但英勇勤劳的查哈阳人从未间断灌区水利工程的续建,至今已累计投资5亿元。1962年,省水利一处重点施工,维修加固太平湖水库;2000年,国家再次投资5200万元对太平湖水库消险加固。如今的太平湖水库已是集防洪、灌溉、养鱼、旅游功能于一身的国家大二型水库,成为这一区域小有知名度的旅游景区。

        放眼太平湖水库,千米库堤似蛟龙横卧南北两山之间,1800公顷的水面波光粼粼,湖在山中,云在水中。乘舟湖上,畅游于青山碧水之间,欣赏着怡人的湖光山色,倾听着场内白马山的神话传说和具有800年历史的金长城的故事,沉醉于微风簇浪、鱼跃船头的精彩画面,畅想湖边垂钓、林间野炊,身临其境的感觉油然而生。


                                                    刘玉峰作品

        1966年,查哈阳渠首水源工程上马。由省水利厅设计院负责重新设计,省第一工程处负责施工,在日伪时期残留两孔的基础上续建成9孔拦河泄洪闸,全长96米。横空出世的拦河闸是灌区的引水枢纽工程,被农场人称为渠首工程。它由进水闸、拦河闸、泄洪的固滩三部分组成,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分之三的工程为解放后完成。1998年大洪水时,渠首工程经历了每秒7800立方米洪水流量的考验。

        1969年和1970年兵团时期,当时的查哈阳农场分为50、55、67三个团,隶属生产建设领导。五师(现在的九三管理局)在此期间两次组织全师力量到查哈阳进行声势浩大的水利大会战。第一次历时75天,第二次历时半年。恰在此时,历时3年半的渠首工程也宣告竣工,至此,查哈阳灌区的整体轮廓形成。

        最大一次的整修续建是1998年。当年的7月27日,3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查哈阳灌区,来水量是排放能力的24倍,冲毁灌区大小水利工程245座,其中包括日伪时期修建的以十字交叉立体输水工程为代表的22个关键工程。在国家、省和总局的支持下,灌区人民发扬北大荒精神,开展了一场全民性的灾后重建大会战,在严寒的冬季坚持施工。短短的7个月中,他们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修复供水的关键工程,确保了第二年春季生产的正常供水,创造了当年恢复生产、当年夺取丰收的壮举。

        渠首是灌区的源头,连接渠首的是27.3公里的主干渠(当地人称北大河),蓄势而出的诺敏河水喷涌着从进水闸流进平缓的主干渠道,变得柔情起来,这一动一静别有洞天。顺渠而下,两岸白杨挺立,绿柳婆娑。每至分干渠时,必修一叠水闸,调高水位,使主干渠的水能流到分干渠,另一方面也放缓水流,减少渠道冲刷。

         沿主干一路走来,遇一叠水,经七联(二叠水),过联合电站(三叠水),迎面而来的是1998大水过后重建的排灌枢纽“十字桥”。这是主干由东至西来水与太平湖排灌渠由南至北来水的交汇处,整个工程从空中看就是一个大大的“十”字,通俗地说就是一座水的立交桥。两股来水各行其道、互不干扰,颇显匠心。令人惊叹的是,如果需要太平湖来水向西分配,只需落下该枢纽工程的闸门,太平湖来水蓄到一定高度就自动汇入主干向西流去。

        查哈阳灌区设计科学,排灌有序。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毛渠5级渠系,渠道共8193条,总长度6282公里,比万里长城还要长。灌区内各种水利设施建筑物4613座,有人粗略地计算过,如果把灌区动用的土石方累计修成1米高、1米宽的土石坝,能绕赤道一周。


                                                     刘玉峰 作品

         我们感慨灌区的过去,干渠曾盈满了中国劳工的血泪;我们感叹灌区的今天,百里灌区如诗如画、流金淌银。正是因为有了灌区所在,1997年查哈阳农场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全国首家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 2004年查哈阳农场成为全国首批32个产粮大县(场)之一,2006~2011年连续5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产粮先进单位。2012年,查哈阳灌区拓展到距离场部40公里之外的长吉岗管理区,该区“旱改水”11万亩,至此,农场水稻发展到68.5万亩,粮食总产达到了11.64亿斤,占垦区粮食总量的四十分之一,可供一个200万人口的城市吃上一年。

         1998年,在大连举办的世界华人食品博览会上,查哈阳大米喜获金奖,2011年,“查哈阳大米”再传佳音,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成功,查哈阳大米因灌区而生,查哈阳农场因灌区而兴。


                                             
                                                     刘玉峰作品

          回望查哈阳灌区,历尽沧桑近八十载;展望查哈阳灌区,北国江南好风光。对于查哈阳灌区,即使穷尽我心中的词汇,也难以恰如其分地对她描绘和赞美,仅用一段诗话权表真情:


 百里灌区画中行,

绿波银光走巨龙。

干支斗毛朝日暖,

桥闸涵坝晚霞红。

何惧旱涝吞兼吐,

谁管风云淡复浓。

流水潺潺吟碧野,

稻花香里报年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