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封号失联,请长按下面二维加小编好友,朋友圈很精彩、很有料! |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
编辑:新参考(ID:xincank)责任编辑:接吻鱼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数字“6”向您推荐一组平时看不到的文章! 一家门户网站登出一篇文章,题为《日本人民群众希望日系车退出中国市场》,文章中采用了网络风格式的描述:“日本人民群众发飙了,要全部退出中国市场,让中国人民群众再也买不到日系车。”
这篇文章引起跟帖如潮,貌似在日系车退出中国市场的问题上,日本网民与中国网民的观点达到了惊人的一致。
细究消息来源,文章中所谓的“日本人民群众”,是“在日本居住、就职于民营企业的股长以上级别的2827名管理人员”,其中,“有15%的受访者希望撤出在中国的业务”。
算一下,2827人中的15%是424人,他们是否等于“日本人民群众”?
在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上,今年1至6月份,乘用车销量与市场份额的前五名是:国产自主品牌第一,473万辆,42%;德系车第二,215万辆,19%;日系车第三,170万辆,15%;美系车第四,130万辆,11%;韩系车第五,80万辆,7%。
仅仅今年上半年,中国又产生了170万个日系车的车主。追溯到早已失去踪影的“大发”,日系车进入中国长达30多年,累计日系车车主可能多达数以千万,现在几千个中国人跟帖也赞同日系车退出中国市场,他们是否就能代表中国网民?
作为日本车企,肯定不会轻言放弃中国市场,作为中国的日系车车主,肯定还需要获得售后服务。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早先发动机都采用日本货,现在已经有了自主设计的发动机,但是仍然需要采购一些日制的零部件;早先变速箱特别是主流车型的变速箱几乎都采用日本某家公司的产品,现在这种局面仍然没有改观,虽说现在也有了自主设计的变速箱,但是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假设日系车退出中国市场,仅仅是假设,对于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究竟是福是祸,关键取决于他们是半退还是全退,半退指整车退,全退指整车与零部件一起退。
假设半退,日本车企把整车的中端细分市场拱手让出,却又向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提供零部件。他们肯犯傻吗?
假设全退,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搞了20多年还没有搞定变速箱,日系车退出后就能立马搞定,我们有把握吗?
假设日系车退出中国市场,仅仅是假设,根据目前的竞争格局,德系车和美系车一定会笑不动了,德系车和美系车都是处于整车的中高端以上细分市场,他们可能会形成双寡头的垄断局面,他们之间也可能会决出一个最后的胜者,美系车被驱逐了,德系车一家独大,到了这般地步,德系车会倾力向下蚕食中端细分市场;以后再把前后碟刹改成前碟后鼓,以后再把后独立悬挂改成扭梁式悬挂,以后卖多少钱都不用担心竞争对手了。
包括日系车在内,所有的车企都是不厚道的,商家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感召基本上没用,对他们进行严格监管基本上也没用,指望考进公务机关的文科生去监管各个技术领域的行家里手,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唯一有用的办法让商家充分竞争,也就是让车企互相撕杀。
这就是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意义,这让中国消费者多了一个用脚投票的机会。
日系车是日货的一种,一些中国网民希望日系车退出中国市场,可能是出于一种抵制日货的情结。关于日货问题,笔者家庭的上一辈人好几位都上过战场,小时候,听一位持伤残军人证的叔叔说,八路军缴获“三八枪”后会分配给枪法好的战士,“三八枪”也是日货的一种,八路军的态度是把日货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而现在一些愤青的态度是想把日货一砸了之。
一些日本人希望日系车退出中国市场,推测他们是感到害怕了,当然,他们不是害怕中国的愤青,而是害怕中国的民企。近些年来,一些中国民企无情挤兑日系产品,诸如华为一类公司,让日本手机在中国市场上几乎消失了,诸如联想一类公司,让日本笔记本电脑在中国市场上成为非主流存在;诸如中国台湾的鸿海(富士康)收购了日本夏普,在日本社会引起了震动。
顺便一提,目前中国各大品牌智能手机的国产化率很高,但仍然是国际采购的产物,其中的摄像头与闪存很多都来自于日资企业,一些愤青是不是可以考虑先把自己的智能手机也砸了,改用功能手机?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市场,不是之一。无论德国车企、日本车企还是美国车企都不敢掉以轻心,目前美国车企已经在人工智能控制上发力,而中国本土的一些车企在混动方面与外来和尚处于同等的走跑线,日系车会不会像日系家电一样在中国市场被逐步挤出,一切皆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