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我便是我 周建设其人其画(史穆
2016-08-20 | 阅:  转:  |  分享 
  
我便是我
--周建设其人其画
--史穆

书画作品,往往是作者情咸的一种流露。唯有火一样的热情,才有火一样的笔墨;有海一样般的胸怀,才有海一般的气势。中国古代有:“画如其人”的说法,试看周建设其人其画,方知此非妄语也。
他,出生在一个书画世家。幼年的周建设,就以其逼真的描摹才能和遒劲的柳体书法见称于世。
然而,画家的情怀,岂能满足于机械地钩摹描画和刻板地状物类形?他要寻找一种能寄托思想,个性,能宣泄心臆胸襟的艺术形式,以表现山的沉雄,海的壮阔、渔民的犷达、农父的勤劳,即要抒写大自然的苍浑之姿,人世间的浩然之气。苍天亦解人心愿,幸运的是,在一个天赐机缘里,他考进了浙江美术学院研修班,步入了梦寐以求的艺术殿堂。于是,他有机会接触书画界的名家高手,有眼福饱赏古今名作,青藤、八大缶翁以及当代的齐白石、藩天寿等大师的写意花鸟使他心醉,使他意狂。传说孔夫子初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当年周建设看画,何尝又不是这样?尽管他所学的专业并非中国画,但他心中所隐藏的是中国画的灵犀,内外交融,一点即通。意之的向,情之所系,心摹手追,寒暑不易。十几年来,秃笔虽未成家。废画何止三千。在他笔墨日趋娴熟,挥毫略可达意,在渐东城中崭露头角的时候,不觉已过不惑之年,眼角眉梢渐生鱼纹,一头黑发已处于“自然灾害”。人们常叹周建设的绘画才能,而其砚边耕耘,删繁就简之苦思,旁人安得知!一艺之成,其难如斯。
清人郑板桥有两句好诗“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道出了学习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原则。周建设学画绝不愿因循守旧,步入后尘,而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磊。”他自刻一方闲章:“我便是我”。勉励自已要有自家面目,不画别人葫芦。读周建设的画,往往精神为之一震,耳目为之一新,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磅礴的气势,激起人们积向上,奋发图强的意志和力量。
当然,在审美领域中不该排斥优美的原则。有人爱听美女合唱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人爱听铜琵琶,铁檀板伴奏的“大江东去”、各有所好、各随其便。但优美也好,壮美也好,新时期的文艺更应该给人以健康、向上的美感,给人以激励和振奋。周建设的作品,可以说是融合了普通人的意志和情感,散发着时代的新鲜气息。
周建设为人热情豪爽、豁达健谈。与人交结不论身份地位,故其交游也广。于书无所不谈,无论儒、释、道、杂及各种流派,均喜涉猎。他以为,当今的艺术家不应该是一个迂儒,而应该是吞吐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的学者。蓄之既厚,其发也速。60年代,周建设的作品已脱颖而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著名画家关山月先生看到他的花鸟册页,十分先赞赏,欣然在扉页题上“如火如荼写豪情”八个字。但周建设本人却叹笔墨不能尽如人意,仍孜孜不倦,追求不息。倘能一如既往,继续奋进,何愁不能攀登大写意人物画的艺术高峰!迎接他的,将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献花(0)
+1
(本文系周建设国画...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