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毒怎么了?没毒的还叫药物吗?!

 永远回归大自然 2016-08-21

最近两三年,或是最近好几年,很多报道啊、文章啊都号召大家要“远离中医药”,原因是“中药其实是有毒的”,不是“无毒无副作用的”,看到这样的文章我都要在心里哀叹一下,有毒怎么了?

“是啊,有毒怎么了?”有一天不小心说出来的时候,旁边人可急了:有毒吃了会死人的!!!好吧,再加上那蔑视的眼神和明显发怒的语气,我的气势就弱了很多,“其实有毒并不意味着要死的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还好不是很熟的人。可是,我究竟应该怎么说明白“有毒其实没什么呢?”

首先是百度百科,“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进入机体后,能与肌肤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作用,进而干扰和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等等,好像不行,前面重要的“一定条件啊”“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作用啊”“病理状态”啊什么的一定没人看,当看到“危及生命”的时候大部分人也许已经不淡定了,肯定不会接下去看什么“聚集”啊“致毒机理”什么的,反正就是对人有危害就是了,耍那些文字游戏干啥。

好吧,既然“毒”暂时说不通了,那我说说“毒”的对立面——“安全”好不好,这个就轻松多了。然后就看到这么一句话“理论上安全性是指无危险性或危险性达到可忽略的程度。而实际上不可能存在绝对的无危险性。”纳尼?这不是跟初中所学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一个意思吗?我们在一直运动我承认,可是我们一直处于“危险”中还能不能好好玩耍了,安全性只是“社会可接受的”危险性,怪不得寻找安全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呢——扯远了。评定“可接受的”危险性,需要知道药物到啥时候才开始起作用(最小有效量),到啥时候就开始对人产生损害了(最小中毒量),到啥时候就开始杀人了(最小致死量),然后在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就是“可接受的”危险性,也就是“安全范围”。举个例子,一个药物一次0.1g开始发挥作用,到20g开始对人产生危害;另一个药物5g开始发挥作用,可5.1g就开始致死,你说谁更加安全呢?对于药理学家来说,第一个药物18g以下,第二个药物5-5.08g之间都是可接受的“危险性”。小编我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可是又认真复习了一次毒理学啊——心满意足地准备合上书的时候在前言看到了这么一句话“物质本身并非毒物,只有在一定剂量下才变成毒物;毒物和药物只是剂量的不同”。汗,怎么现在才看到前辈的这句话。如今我可以稍微高声一点回应了:有毒怎么了?没毒的还叫药物吗?何况中医从来没有标榜中药“没毒副作用”啊,而是一直强调“是药三分毒”。真正学药学的人才不会用“有毒”来攻击中医药呢,那岂不是太不专业了。

中药既然有毒,为啥不做“安全性评价”,为啥不做药理毒理试验呢?于是好奇的我又想问一句“为啥必须要做呢?”小时候,你也没接到过各种食物的安全性报告,你也吃得挺欢的啊;现在随处可以搜到烟草啊、毒品啊什么的危险性报告,可是很多人照样甘之如饴不是?其实不是中药人不做安全性试验,现实是现在的中药科研太多的人都在做药理毒理试验,说中药不做“安全性”试验的人请在知网随便输入一个中药名字查看近十年的文献即可。不过,作为一个半专业人士,我其实还是想无奈的再问一句“为啥必须要做呢?”

安全性评价需要用到的那些药理毒理关于“量”的数据,尤其是最小致死量啊、半数致死量啊、绝对致死量都是拿老鼠做的,那么得到的“安全范围”数据也就都是针对老鼠的!选择老鼠的原因很简单,哺乳动物,五脏俱全,最主要的是繁殖速度快。非要较真的话,也有拿豚鼠、兔子、狗啥的进行试验的,很有钱很奢侈的实验室会选择猴子,那绝对是生物试验顶级配置了。反正公开情况下是没人敢说自己的安全性评价是在人身上做的,毕竟现在不是在“二战”期间。毒性作用是有选择性的,对老鼠有毒不一定对人有毒,反过来也一样;有些是表现不同的损害作用,也许对老鼠只是胃口不好,可是对人就是引起幻觉,毕竟老鼠是不太告诉你自己有幻觉了。这就是为啥很多的药物都是在临床试验阶段(临床试验就可以在人身上试了)被撤下来。这还是在临床阶段能够发现的,有些是受试验条件的限制发现不了的。比如之前的毒理试验没有涉及“致畸”试验(就是对孕鼠肚子里小宝宝的损害),所以才会有“反应停”事件;再比如,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是两年,最长也就是7-10年,那10年以后呢?没有人能告诉你10年以后会怎么样,何况现在的商业利益下哪有药物试验会花10年的时间做毒理,我们现在再回头看看10年前的药物还有多少存在市面上就知道了。

不过以上这些还不完全。我们在健康的老鼠和健康的人身上试验安全的药物最后是要用在病人身上!因为我们觉得健康的动物一定比患病动物的耐受力强,可是却忽略了健康动物的药效和患病动物药效的差别。就像是我们用哄听话孩子睡觉的策略去哄一个正在生气哭闹的熊孩子,在我感觉就是碰运气的成分更大一些。所以说嘛,“安全性评价”除了名字也无法完全保证“安全”,只是现在我们只会这样做“安全性评价”而已,听着似乎很无奈,但这确实是事实。

华夏祖先没有靠牺牲动物生命的试验,但通过自己世代的努力也辨别出了可以作为药物和可以作为食物的植物种类,以及他们的药效和毒性特点,记载在了历朝历代的药物书籍里面。如果只是因为这种努力的方法我们不知晓、不了解,甚至仅仅是因为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方法不一样就全盘否定,不知这算不算某种程度上的“歧视”古人——真正信仰科学的人客观严谨,却也不会如此武断。因此,“中药有毒论”和“中药无试验论”并不是证明中药该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证据,也无法说服我“远离有毒的中医药”。

现在,我可以更加自信地反问“有毒怎么了?没毒的还叫药物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