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疫苗,为何得不偿失

 永远回归大自然 2016-08-21

现代人从小就按照程序接种各种各样的疫苗。我们被教导,接种了疫苗就可以预防恶性病的发生,所以在大部分人的眼中,疫苗就是“安全卫士”,所以恨不得只要出了新疫苗都接种一下,好让自己“百毒不侵”。不过,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其实疫苗本身就是“毒”,而真正防病的是你自己。

这就要从疫苗的原理说起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一般有两种防病的形式,一种就广撒网,就是所有看着不是自己身体的东西和认为对身体有害的东西都打击消灭一下。不过,有些微生物在跟人类的长期角力中慢慢熟悉了这种方法,就会采用伪装等办法骗过身体。于是身体出来了第二种重点捕捞,就是只要是得过一次的疾病,吃过一次亏,就记住了这种疾病,然后当微生物再次来的时候,就能不被欺骗而迅速布防。现代免疫学就是利用人体的这种本事来开发疫苗。原则就是能够让身体吃一次亏,而这次亏又对于身体的危害比较小,这样当真正的疾病来的时候就能够迅速调动身体的免疫系统了,就像给身体一个模拟训练一样。免疫学家也真是聪明,要不给身体一个微生物的“尸体”看看(灭活苗),要不给身体一个微生物的“萌版”瞅瞅(减毒或灭活苗),要不就是给身体讲讲微生物的“传说故事”(类毒素苗或是基因工程苗),反正就是给个教训提个醒罢了,而有些身体比较敏感的人就会被吓了一跳,这就是疫苗的不良反应。

于是,给身体的教训与实际的疾病战场有多相似就成了疫苗保护效果的关键因素。有些微生物比较懒,几百年也不变化一下,整个家族也就那么一个人,所以靠着疫苗轻轻松松就被消灭了(如天花);有的微生物喜欢团队作战,每次派出不同的成员作战,而且成员之间还有很大差别,人类就来不及研制所有的疫苗(如流感病毒),于是就挑里面麻烦的种类重点攻破(如禽流感、甲型流感);有的微生物与时俱进,每次出现不是换个面孔,就是改变一下进攻策略,这时人类研究疫苗的难度不仅大大增加,而且即使研究出来,也不一定好使(如RNA病毒),所幸的是这类病毒由于经常变,其致病力也不那么稳定。还有一类最麻烦,就是直接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这就很难研究疫苗了,这就是为什么目前HIV病毒疫苗还未突破的原因。不管怎样,疫苗对于身体都是一种异物,只是为了预防恶性病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如果只是为了预防季节性流感而注射疫苗意义就不是太大了,一个是你根本不知道这个秋季人家派了哪个队员来,赌错了就白注射了,而且为了防伤害有限的流感让自己的免疫系统草木皆兵,似乎有点得不偿失。(由于人种的差异,黄种人对于流感的抵抗性很强,而白种人得流感是会死人的,所以西方人致力于研究各种流感疫苗也就很好理解了。)

因此,除了一些已经确定疗效的传统疫苗外,新疫苗的注射最好还是先分析一下风险因素比较好。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总得来说,还是照顾好免疫系统的“正气”比较靠谱,否则即使注射了疫苗,还是防不胜防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