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国运一家运一命运 李世瑜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这位两宋词坛上杰出的女词人,其独树的“别是一家”的清丽词风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及骚客。她是我国古代女性中最负盛名的女才子之一。然而,她的婚姻生活却有喜又有悲,极不寻常,这直接影响了她的词作,反映了她至诚的情愫与不向恶人屈服的可贵人品。
李清照一生结过两次婚,两次婚姻却给了她截然不同的人生体味。李清照第一次婚姻是在她18岁(有说21岁)时丈夫是官居宰相之位的赵挺之的儿子太学士赵明诚。虽然这次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门第撮合,但却真正给李清照的一生留下了难忘的回味,直到女词人的凄苦的晚年,仍时时萦怀追味,哀思不减。 李清照出身于艺文世家,其父亲李格非与当时的廖正一、李禧、董容号为“后四学士”,极有文名;其母王氏又是状元王拱振的孙女,亦颇知诗文和笔墨之事。清照在父母的熏陶下,自幼便极有才藻。其夫赵明诚系书香门第,所承家学匪浅,且极有才赋。他除酷爱收藏法书、书籍、名画、古玩等,是一位有名的金石考据家之外,还极善诗词歌赋。小夫妻共同的生活志趣,点燃了两人心头炙热的爱情火花,他们婚后的生活是十分融洽、美满的。这一点在李清照写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以前的词作中就多有反映,成为其早期词作多写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夫妻畅游欢饮的快乐使她写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样的名章。丈夫远出,临别时短暂的伤悲又促使女词人倾吐出“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蝶恋花》)这样爱意绵切的至情之作。此外,像“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和“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细重”(《蝶恋花》)这样的千古佳句,均深切地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深眷恋。这是两颗爱心碰撞后的结晶,是清照对这次的成功婚姻的忠实记述,是爱的深沉表白。正式这种深沉的爱,才能给李清照夫妇的生活与创作以巨大的动力。一次,女词人以《醉花阴、重阳》一词函致明诚。明诚赞叹不已,遂起创作之意,苦思三昼夜得词五十余阙。而清照也从明诚那里学到了许多古物鉴赏知识。共同的志趣,将两人的心紧密地连在一起,须臾不离,这正是爱的伟大力量使之所然。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徽钦二帝北狩,清照夫妇为避战祸相继南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明诚在赴任的途中客死建康(今南京),这对此时已是46岁的李清照无疑是以巨大的打击。国事如麻,亲人病逝,从此,女词人心意伤悲,致使其晚期之作渗透着凄切的悲凉。 李清照的第二次婚姻是在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其间,女词人流寓江南,在饱经孤独离愁之苦后,找到了久散的弟弟李远,这使清照憔悴的身心得到几许安慰。这时,清照暂时徙居临安(今杭州)。正是此时,半老徐娘的女词人再嫁给自称是明诚同学的监军审计司张汝舟。是年,清照已是48岁的人了。 这次婚姻是极其不幸的,给李清照的后半生留下了惨痛的记忆。张汝舟并非爱清照。而是为明诚遗下的大量古玩、书画和许多无价之宝而来。充满甜蜜幻想的女词人经不起“如簧之说”与“如锦之言”的诱惑,而她委身于张汝舟了。张汝舟在人财到手后,立显市侩面目,肆意虐待并欲加害清照。此时,清照悔恨“偎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材”,为捍卫自己正当的生存权力,结婚仅三月的她奋起反抗,毅然不顾宋代《刑统》的:“妻告夫,虽属实,亦应徒刑二年”的苛律,她勇敢地告发了张汝舟玩忽职守,欺骗朝廷,贪赃枉法的行径,使恶人得到惩罚,被免职贬为柳州编管。清照在明诚挚友綦崇礼的仗义执言下仅受9天铁窗之苦便获释。然而,这次不幸的婚姻却在女词人的心灵上留下了惨痛的阴影。此后,她联想国破家亡,前夫的情意,常是以酒排忧,以泪洗面,词作中渗着大量凄苦印迹。伤怀独酌的晚期之作,表达出清照对国破家亡的伤痛和流离漂泊的晚年生活的哀鸣,充满国事的哀叹和人生的深沉感悟。李清照在财物丧失贻尽之后,晚年过着颠沛流离的凄苦生涯,孤独无依,极为困顿,精神上备受折磨,一代词宗终于在江南寂寞的旅途中结束了她充满悲喜交织的一生,终年约67岁。 李清照的婚姻、命运是与大宋的国运及家运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深刻印证了”国破家亡”理规,让我们为中华历史上这位千古女词人感叹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