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大喜,金榜题名乃其一。当今社会,一纸录取通知书便是无数考生魂牵梦绕的题名金榜。收到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无疑是幸福的,而等待无果的失落也实在是每一个落榜者不足为外人道的……从小到大,我们也只听说过录取通知书,哪听过未录取通知书?但是,近日,在高考录取工作接近尾声之际,出现了一股清流,给炎热夏季中的师生和家长们带来一阵清凉。这股清流就是深圳的香港中文大学给未能录取的同学们准备的那份通知书-——“未录取通知书”。 热点探究 据悉,今年,广东和浙江两省共有2366名考生报名参加深圳香港中文大学的综合评价测试,其中1293人通过入学测试,获得志愿填报资格。但两个省一共录取了236名学生,录取比例为1:10(其中广东省录取人数151人,浙江省录取人数85人)。而未被录取的考生,他们将收到学校一封“未录取通知书”:内有校长徐扬生写给落选考生的一封信和一本印着深圳香港中文大学logo的紫色笔记本,笔记本上还印有徐扬生书法作品“天下无难事亦无易事,人生有苦时方有乐处”。 对于写信缘由,徐校长如此解释:“这样做是对所有信赖我们的高三学子及家长们的答谢!”我们会一直等待“有缘人”有一天走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期盼他们成为我校的硕士生或博士生!或许这就是那句“人生路漫漫,如果有缘,我们将来仍可重逢”的意义。 据了解,这一做法其实去年有过实行,只是并没有引起如今年这般大的反响。今年,很多家长和同学通过邮件、微信平台发了很多的感想给学校和徐校长。甚至,有一位浙江学生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表示,他会复读一年再与学校结缘,校长劝说不要如此冒险,但该学生仍表示心意已决明年会再次报考。
热点反思 “未录取通知书”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但被人称为“史上最走心通知书”,甚至有落榜考生为此复读,并称“校长等我,明年我还来!”感动之余,我们也应该反思。 ——“未录取通知书”为啥让人感动? 历年高考人们千盼万盼的都是录取通知书,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个性化上做文章,着力体现学校的特色、优势、内涵和实力,展现大学的开放姿态、创新精神和人文魅力,常会带给人们新鲜、喜悦、激动和期盼。名落孙山难免让人失望、遗憾,“未录取通知书”何以让人感动、震撼?究其根源或在于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反馈和尊重诉求。 按照常识和惯例,录取程序启动至结束,在相应时间段没接到录取通知书就意味着未被录取,发“未录取通知书”压根儿没这个必要。港中大的别出心裁看似多此一举,恰恰触动了大家的神经末梢,获得志愿填报资格、参加了校方的综合评价测试,谁都希望得到回音而不是从此石沉大海,还可能有人担心会不会被疏漏,此举也就由此变得顺理成章。 广东和浙江两省今年共有2366名考生报名参加港中大(深圳)的综合评价测试,1293人通过入学测试,最终录取288人,绝大部分人都在“未被录取”之列,但校方还是不厌其烦、不计代价发出近2100封“未被录取通知书”,“象牙塔”不是高高在上,对众学子的渴求没有不屑一顾,背后的亲民情怀和互动善意,让人感到接地气、有亲和力。 “未录取通知书”的意义显然不仅在于打破了约定俗成的“规矩”,而且所有人录取与未被录取的知情权都受到尊重和满足,不再只有金榜题名者获得鲜花和掌声,落榜者也能得到问候和安慰,更从细节上凸显出大学应有的兼容并包精神,正因为如此,面对“未录取通知书”,人们收到的不是失落,而是感动和敬畏,是不被忽视和冷落的获得感。(范子军)
评议范本1?
从“未录取通知书”看人文关怀
在这封信中,校长首先对参加评测的同学表示感谢和未能录取的遗憾,希望在人生的未来有缘重逢。校长还鼓励学子们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祝福他们前途似锦。数百字里,洋溢着温情、鼓励,读来令人倍感温暖。一座大学的人文情怀,在这别具一格的信里格外动人。
这些年来,大学的人文关怀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人们呼吁:大学不应是冰冷冷的官僚机构,大学应该对师生有温情和关怀。这种声音的现实背景,是我国大学在数十年变化甚微的行政管理制度下,人文主义气息逐渐变淡。人们频频回想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的“精气神”,频频接触到海内外著名大学的独特气质。对比之下,国内不少大学的“大学精神”,确实失落很久很久了。大学是一个社会人文气息最浓重的地方,连大学都失落了,社会又如何从富裕走向文雅呢?
何为大学的人文关怀?总结有几点:尊重自由探索精神、尊重并努力培养独特个性、关爱大学共同体里的每个个体,并且将这种精神贯穿到教学、服务、行政工作中去。“未录取通知书”,就尽显了大学对每个学生的关心爱护——对未能顺利入学的学子都能如此细腻体贴,对自己学生还会差吗?
国内各级高校都在努力与“世界接轨”,各种“一流”“知名”“接轨”之声,不绝于耳。然而,论文发表量、经费多少、就业率……这些,都不是一所真正杰出的大学的底蕴,这些都只是一所杰出大学人文底蕴显现出来的表面成绩。但是,建世界一流大学并不能只看表面成绩,还需要慢慢积累人文关怀底蕴。当然,国内一些高校也正在细节上下功夫,努力培养人文精神。例如,陕西师范大学坚持给学生签发老教授用毛笔手写的录取通知书,其中的人文气息、文化底蕴,让人赞赏。大学犹人也,培养人文精神正是固本培元、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的必经之路。但愿我们的大学能有更多类似的温情,但愿大学里人文气息能越来越配得上“世界一流”!(汪慧君)
评议范本2
一封未录取通知书,冲淡多少功利心
人生四大喜事,金榜题名乃其中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国人历来是很功利的,范进中举之类的老梗就不用说了,前几年也还有少年成绩优异,被国内一些县政府、教育局组织人马抬着轿子游街的,让人恍惚之间不知今夕何夕。再近一点,拿正在举行的奥运会来说,有官员就直言,失败就是失败,没拿第一是没有发言权的。这话听着刺耳,倒也是国人真实心态的反映。从这个角度说,一些学生和家长对港中大这份别出心裁的“未录取通知书”予以好评,甚至有学生反馈因此受到激励,表示还要复读来年再考,港中大实在是要为有这样一群忠实和友爱的粉丝感到欣慰,知音也。
所谓真诚,绝不只是单方面投入感情就行,还要对方能感受到,否则结局恐怕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事实上,关于此事,在一片叫好声之外,我在网上也看到了不少恶言,有网友就说明明没被录取,还要给人家寄一封通知书,这不是拿人开涮、让人白高兴一场吗?怎么说呢,徐校长要是听到这个,怕是要喷出一口血。换做是我,倘若收到这样一封通知书,我一定只会对这所学校平添好感——一来,它证明我曾经被心仪的学校所重视,赶考一场,本来就要讲一点缘分;二来,作为一份稀有之物,几十年后拿出来给孙子们看,也算是年轻过的证明。
更让我赞赏的一点,还在于这封通知书虽是纸质,本身却蕴含着一定的互联网思维。如今很多人都在讲互联网思维,什么用户立场、粉丝黏性,而“未录取通知书”不就是这个角度的一种实践吗?我招生,你报考,最终“生意”不成,感情由此却可以留下,万千少年的青春梦想,不至于因为招生名额有限而不活生生割断。这对一个有志于在内陆提升美誉度、拓展优质生源的高校,无疑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过去人们讲“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个观念到了现在,遭到越来越多人的驳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品牌营销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亚于教学质量本身,理想状况是二者齐头并进。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项创新,尤其在教育领域,都要充分考虑其对受众的影响,因为对于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孩子来说,这些举措往往是示范性的。我以为,若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感受到向上的力量,绝不可以哗众取宠,故作妄言,否则于人于己都有害而无利。(柴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