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顽童讲枪械 143 ★日本关东军的反坦克杀手锏

 我行我素wxws 2016-08-21

       反坦克步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问世的,主要就是那个时代,步兵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所以反坦克步枪应运而生。世界上最主要的反坦克步枪一般都在欧洲国家, 因为一战和二战期间大规模的坦克战大都发生在欧洲。但是在日本却也有一款鲜为人知的反坦克步枪,这款反坦克步枪的鲜为人知主要是因为它的产量很少,加之日军也没有遇到什么大规模的坦克战的压力,所以使用的也比较少。九七式反坦克步枪的研制,很大程度上是专门针对当时苏联的强大装甲力量的。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1931年,关东军策划并实施了九·一八事变,进而逐步占领东北全境。次年3月,由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登场,实际上日本已经控制了东北三省,并以此为基地,继续对中国进行侵略。苏联担心日本将借机北进,也调集了大量部队驻防远东,防范日军的攻击。日本一直对苏联在远东强大的装甲集群心存忌惮,但自身的装甲兵、航空兵和炮兵力量相对薄弱,加之侵华战争正在加紧进行,所以其对于苏联一直处于守势。当时日本已通过秘密渠道得知苏联正在研制新型反坦克步枪的情报,为与之相抗衡,同时为一线步兵增添大威力武器,以便及时对装甲车辆进行有效攻击,从昭和10年(1935 年)6月起,日本陆军技术部开始着手研制新型反坦克步枪。
      日本在研制新枪时把威力放到了首要位置,因此对于口径的选择十分重视。由于得到的情报声称苏联正在研制的反坦克武器口径为20mm,为了能够在威力上与之相当,日本也将新口径定为20mm,并专门研制了一种20× 124mm新弹。但不知是日本人的信息渠道不可靠,还是苏联人事先散布了假消息,苏联定型的反坦克步枪最终采用了一种新开发的14.5×115mm枪弹,该弹战后成为一代新兴的大口径机枪弹。
  日本的20mm口径反坦克步枪在加紧研制之中。1935年12月20日,日本陆军技术部要求小仓兵工厂试制两支样枪,其中首支样枪于次年3月完成。但新武器的技术指标一直拖到1937年7月才最终确定,在此期间,对初始设计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反复检验。最终,新枪被要求在日本陆军步兵学校和骑兵学校进行实用性试验,试验于1938年2月完成,该枪被认为是适合实用的产品,并要求尽早配备。反坦克步枪完成研制的时间是1937年,按日本的纪年法是神武天皇纪元2597年,因此该枪的型号被定为九七式。整个研制过程前后历时两年左右,可以说进度相当快,这也反映了日本军方的迫切心情。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的口径已经达到了步兵能够携行的身管武器的极限,处于枪、炮两类武器的临界点上。长期以来,对这种武器究竟应该算枪还是算炮,意见并不统一。至少在日本方面,是把它当作一种单人操控的轻型火炮来对待的,日文资料中一直称其为“九七式自动炮”。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开膛待击,由单人操作使用,7发双排双进的直弹匣供弹,瞄具为机械式,表尺射程1000m。该枪实际射速为7~12发/分,初速750m/s(九七式穿甲曳光弹),初速870m/s(九八式高爆曳光榴弹)。战斗全质量为59kg,在350m距离上可以贯穿30mm镍铬合金钢装甲板,在700m距离上可以贯穿20mm镍铬合金钢装甲板。全枪由枪管组件、机匣组件、自动机组件、复进机组件、枪托组件和弹匣六大部分组成。
  闭锁块为一个整体加工的部件,形状复杂,中间前部有与枪机后部连接的导槽,后下部
  枪托组件比较复杂,主要由枪托、缓冲机部件、瞄准系统、两脚架、小握把/发射机组件和后驻板组件组成。枪托组件上部沿纵向加工有与机匣配合的导轨槽,用于引导枪身在枪托组件上沿着导轨前后运动,并通过压缩缓冲机内部的螺旋簧,使得后坐力明显降低。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枪托外形类似于九七式车载机枪,抵肩部位外罩蒙皮,内部填充有缓冲材料。枪托顶部装有肩托板,射击时可向上扳起,起到支撑射手身体的作用。枪托前部安装有贴腮护板,一方面方便射手瞄准时贴腮,另一方面避免射手头部过于靠右而被后退的机匣撞伤。九七式反坦克步枪的准星座下方及枪托前方均焊接有一个方形连接座,连接座上制有通孔,可以安装日本特有的前后携行架。这种携行架有点像担架的弧形把手,携行时抬住把手即可。类似的携行架在九二式重机枪上也有使用,不过九七式的后携行架在射击前必须取下,否则射手无法据枪射击。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采用普通的机械瞄具。由于弹匣设在机匣顶部,为射击时不致挡住瞄准线,故该枪瞄具偏向枪身左侧设置。准星座为顶部带平面的突起弧形,两侧设置了开有方孔的护翼,中间用燕尾槽固定有准星。准星截面为三角形,可以左右移动。照门安装在枪托组件后部左侧并向外突出,基本与机匣尾端齐平,中间加工有可供瞄准的觇孔,通过旋转右侧的调节轮可以左右调节。
  两脚架能够向后收折,并能调节高度。两脚架底部焊接有钢板冲压而成的驻板,增大了与地面接触的面积,以防止两脚架陷入松土或雪中。驻板上开有4个透气孔,以防在湿软地面架枪时因真空吸附作用造成两脚架难以抬起。
  小握把/发射机组件安装在枪托组件的下方,小握把的外形设计比较简单,但整体式的大型扳机护圈和扳机很引人注目,前者的设计是为了在寒冷地区戴着厚手套时照样可以正常使用,而后者则是因为该枪的扳机力很大,用一个手指难以扣压到位,这种较长的扳机可以确保用握持小握把之手的2~3个手指来扣动。
  后驻板组件是九七式上的一个非常特别的设计,它安装在小握把后面、枪托下部,向后倾斜,用途是射击时支撑枪身后部,起到进一步稳固枪身的作用。后驻板的旋转座有前、中、后三个位置,前是向前倾斜,中是竖直向下,后是向后倾斜,一般都是用最后一个位置,而向前则会由于受到小握把的阻挡,实际是旋转不到位的。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采用双排双进弹匣供弹,弹匣由钢板冲压焊接而成,可装7发枪弹。这种弹匣体积尺寸较大,平时是放在专门的携行箱里携带,使用起来也不够方便。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使用专门设计的20×124mm弹药,常用的有九七式穿甲曳光弹、九八式高爆曳光榴弹、一〇〇式穿甲曳光弹、一〇〇式高爆自炸曳光榴弹以及空包弹、训练用惰性弹等辅助弹种。其中九七式穿甲曳光弹和九八式高爆曳光榴弹是早期弹种,前者主要用于射击装甲和有防护目标,后者主要对付软目标。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在使用时,首先需要选择和构筑发射阵地,然后将前、后携行架取下,将两脚架和后驻板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并固定好。副射手打开防尘盖,装入弹匣。当目标出现后,射手装定表尺,并后拉拉机柄到位,使枪机处于待击位置,瞄准目标后即可进行射击。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枪托组件中设计有缓冲机,当枪弹击发后,在火药燃气推动弹头前进的同时,枪管/机匣组件在枪托组件上向后滑动压缩缓冲簧,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后坐力,再加上高效能的膛口装置以及后驻板的应用,九七式反坦克步枪的后坐力极大降低,即使是身材普遍矮小的日本士兵也能控制自如。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在步兵部队中长途运输时,每3匹马携带两挺分解后的该枪,另一匹马携带140发弹药(装在20个弹匣内);在骑兵部队中,则用两匹马分载一挺该枪,另一匹马携带140发弹药。在战斗过程中,一挺全备状态的九七式反坦克步枪则由2~4名士兵用携行架携带,可以一前一后双人携行,也可以两前两后4人携行。标准的一个战斗分队由9人组成,其中4人负责携行枪械,另外4人背负各装有5个弹匣的弹药箱,其中1人还携带一支三八式步枪用以自卫,此外还有1名负责指挥射击并携带构筑阵地所用工具的分队长。由于该枪的设计初衷是用以防御苏军装甲力量,主要考虑在寒带使用,所以还配套研制了安装在前携行架下部的雪橇滑板以及雪上固定工具,但实际应用中并不常见。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的生产自1938年正式开始,最初在小仓兵工厂第二制作所制造,由于应用面较窄等原因,其产量并不大,而且1942年以后产量进一步减少。九七式反坦克步枪的总产量很低,总共只制造了约400挺,开始主要装备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部队,但实战纪录不多。这是因为在侵华战争中,作为对手的中国军队装备水平较低,坦克和装甲车辆使用很少,九七式反坦克步枪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在和苏军的较量中,特别是在诺门坎战役中,九七式反坦克步枪的表现并不好。1939年5月和8月,日、苏双方在诺门坎地区相继发生了两次大规模冲突。苏军充分发挥炮兵和航空兵的优势,特别是出动了大量装甲力量,给了以轻装步兵为主的日军以毁灭性打击。仅8月20日的总攻,苏军就投入524辆BT系列和T-26坦克,另有装甲车385辆。而日军的各种战车防御炮只有约40门,实战效果也极为有限。尽管BT-5/BT-7坦克的装甲厚度只有10~15mm,但在开阔的草原上,面对苏军压倒性的炮火优势,日本射手根本没有多少在九七式反坦克步枪有效射程内开火的机会,倒是步兵、工兵利用集团装药和燃烧瓶进行的近距离攻击给苏军坦克造成的损失更大一些。战争后期,九七式反坦克步枪还少量装备过太平洋守岛部队。
 
       同世界上其他的几种20mm口径反坦克步枪进行列表对比可以发现,九七式的诸元相对比较均衡,不论尺寸、全枪质量还是威力,均属于中等水平。但若与当时苏军装备的两种14.5mm反坦克步枪相比,九七式的体积和质量均要超出很多,同时结构更加复杂,但穿甲能力却不如苏制14.5mm碳化钨心穿甲弹(100m处可垂直穿透40mm铬镍钼合金钢装甲板,300m处可垂直穿透35mm铬镍钼合金钢装甲板)。不过九七式反坦克步枪还配用了高爆榴弹,在对普通车辆、轻装甲及无防护目标的杀伤后效方面占有一定优势。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从行军转入射击状态所需要的步骤较多,准备时间过长,不利于快速反应,占用人员编制也较多。就总体而言,九七式反坦克步枪的设计优点包括:一是有专门的后坐缓冲装置,外加膛口制退消焰器和后驻板的应用,其后坐力得以减小,射击比较稳定;二是专门设计的无凸缘弹药,底缘直径较小,弹壳容积大、装药量大,弹头种类多,适合对付不同目标。不过,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是全枪构造复杂,零部件形状特殊,加工量大,成本高昂,当时一挺九七式反坦克步枪造价是6400日元,而三八式步枪仅需约80日元,相差近80倍,因此难以大量装备;二是瞄准基线较短,长时间使用后容易造成射击偏差,并且准星座、照门突出枪身左侧过多,容易因磕碰而损坏;三是导气系统结构复杂,调整不方便,维修保养也很繁琐;四是对射手的训练要求较高,射击前构筑阵地和据枪比较麻烦,不利于快速捕捉目标。
  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一国之力,日本仅用两年多时间,就研制出九七式反坦克枪步及其弹药,工业实力不容小视,而且设计和加工质量相对较高。同时,该枪的设计并未完全照搬别国现成的设计,而是根据本国实际,融入了很多个性元素,比如缓冲机构以及枪身的浮动设计(枪管/机匣组件可整体后坐)等,都颇具特色,并取得了实际效果。但尽管如此,由于其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实战应用效果不好,对当时苏军的坦克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其在历史上只是匆匆一现。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为日本帝国陆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一款量产的反坦克步枪。


       2016.03.17.

      孤独的老顽童

      本期介绍在网络电台 [考拉FM] 枪械解读栏目第143期播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