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要漂泊?

 噢特慢哒哒哒 2016-08-21


  • 本文为哲学人生网(ID:zxrsnet)原创文章,作者:青阳

  • 转载请带上以上信息,视为授权转载



 

最近的一本关于漂泊的书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我要漂泊?为什么家乡对我来说是不够的,大上海是不够的,大中国是不够的,身边至亲的父母、亲戚、朋友对我来说都是不够的?外面的月亮真的比家里的圆吗,在外面获得的快乐真的是家里不能给的吗?

 

回想那么多次 在希思罗、戴高乐机场独自用两只螳螂爪那么细的胳膊推拽着两个二十八公斤的大箱子爬楼梯,独自踏上三小时巴士加十二小时飞机再加三小时巴士的旅程,想到这些,我还会渴望再次独自漂泊吗?一次,妈妈从杭州送我到浦东机场,她把我其中一个二十八公斤的箱子拖到机场酒店门口时,叹了口气:“哎,一个女孩子……”

 

漂泊,我还是渴望的,看着那两个大箱子,与其去想它们给我的负担,我只记起它们给我的警示:生活只需要两个箱子的物质。至于要不要独自就不确定了,因为现在身边的他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十二岁小学结束时,虽然只是去了一个小时以外的城市,但是人生的第一步跨了出去,以后就是渐行渐远,总是在离开,因为那个离开之前的自己变得太熟悉,太熟悉以至于我已经看不到她了,或者说已经不屑去看了。那个太熟悉的自己,那些太熟悉的地方、人和文化让我觉得太过于亲密,太彼此束缚,太让人窒息。我需要在我和他们之间,我和自己之间放置一段距离。我需要更多的空间去发现,跳出了我的安乐窝,跳出了世俗的眼光可触及的范围,我会是怎么样的我;离开之前的那个我有多少成份是我,又有多少成份是那些人和那个文化所需要的我。

 

一次次的漂泊是想将自己从大脑的牢笼里解放出来。《了凡十四训》里说,大多数的人都受命运的控制,只有明理的人才能掌控命运。不去漂泊,大脑里的理只有半条,我知道是不够的。在我出生的文化里,我仅有的这半条理可能是无可置疑的,所以我不会去争辩,就顺着它过下去了。漂泊中,我才发现连这半条理也不是全宇宙通用的,我用不着固执;还有很多陌生的、被别人固执着的理是不用在条件反射下就去否定的,是值得好好去思辨的。

 

一次次的漂泊是寻找宝藏去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中的小牧羊人得到神秘的启示要去埃及寻找宝藏,他离开家,跟从自己心灵感应到的预兆步向远方的金字塔,旅程长达数年,期间他经历了强盗,变成出色的水晶推销员,遇见美丽的沙漠女子,在沙漠中成家,离开妻子和沙漠继续向金字塔前进。当他历经沧桑找到金字塔时,却发现宝藏不在那,而是在他多年前出发的那个地方。于是他踏上归程,回到原点,宝藏已经找到,就是他带回来的故事、智慧和全新的视野。虽是回归到原点,但他早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他,所以他的世界也早已不在是原来那个世界。

 

目的地在哪里并不重要,它可能在远方,也可能就在起点,也许有一天我会回到十二岁离开之前的老家,也许永久地停留在了海角天涯的某个地方,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宝藏我已经在积累了。曾经听到过一位大叔说,你们读了那么多书,最后还是做生意,还不是和我们没读过书的一样。其实这句话好比是对着一个周游了全世界的人说:你从这里出发,虽然看了那么多地方,最后还是回到这里,还不如哪里也别去。

 

乔治?桑塔耶纳说:从熟悉的环境里跳向不熟悉的环境的过程中有很多智慧可寻;它让我们的大脑保持灵活,让我们更幽默,消灭我们心中的偏执念想。德国对我来说还是个很新鲜的环境,因为语言不通,外面的世界好像对我上了密码一样,拒我于千里。在国内,在英语国家,我很独立,可是在这里事情通常有Jonas带着我办理,我享受着什么事都不用管的安逸。可有一天早晨一醒来我感觉到被危机围绕,原来是温水煮青蛙中的温水变热了。我要跳出来,不要我的漂泊因为你而结束,要和你保持一点距离,一点足够让新的朋友、新的文化、新的语言、新的自己挤进来的距离。就这样,对新环境的探索又开始了,从独自去买面包开始。于是,以前只跟Jonas打招呼的卖面包的女孩子成了我的朋友了,这个城市里原来没看见的也都看见了。

 

带着全新的视野回到离去之前的世界,那个世界并没有变,但是我对它更加地了解。我对它的感情变了,变得更真挚,更珍惜了,都是因为那段距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

 

从前一直以为漂泊是为了寻找自己,但很可笑,如果自己要通过寻找才能找到,那正在寻找的这个人是谁? 现在我很清楚,无论哪个阶段的我,那的的确确都是我,否定不了的我,既然我就在这里,又何谈寻找,漂泊是让我更好地接受了自己。

 

一直以为我像脱了缰的野马一样到处奔波是在寻找某个答案,但现在我很清楚,没有答案,没有任何一个文化任何一个国家有我想要的答案。所以,漂泊对我来说不再是为了寻找答案,而是为了问更好的问题。

 

漂泊不只是让漂泊者心灵上受益,对于很多由于各种因素只能像一棵树一样扎根在原地的当地人来说,漂泊者和旅行者简直就是活动着的明信片,描绘着外面的世界,冲击着他们来自当地媒体的对漂泊者的国家的固有概念,触动他们原本不知存在的好奇心,于是,更多的漂泊者产生了,原来自认为作为欧盟国家的人连护照都不需要的捷克朋友想去中国了。

 

就像漂泊者回归到原点后用新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世界,发现了原来被忽略了的美,当地人也从漂泊者全新的眼光里重新看见自己的世界里的美和价值。由于我的惊羡,我的德国婆婆再一次意识到了她那已经居住了三十年的公寓是多么的优雅。也是透过我的眼光,Jonas认识到他是多么幸运地出生在这么一个充满古韵和鸟语花香的小镇,不然,这些他早就忘了。就因为我在火车里不断用相机摄取窗外的景,拍了左窗拍右窗,火车里埋头看电脑的当地人才也开始将目光投向窗外他们可爱的土地。

希波的奥古斯丁说,如果把世界比成一本书,那些没有漂泊过的人只读了一页。那么,也可能是出于本能地想要在有生之年再去窥探几页,我们才不断地向往远方吧。

  

作者:青阳。公众号:Dresden德累斯顿的日子。


哲学人生网(ID:zxrsnet)创办于2013年,创始人为张志刚先生 。张志刚先生是一位喜欢思考和专研的80后青年,对柏拉图、叔本华、尼采、卢梭、孔子、老子、庄子等中西方哲学家、思想家的著作都有深入的研究,对佛学文化更是有独到的见解,曾创办了哲学人生网(zxrs.net)和哲学人生论坛,吸引了数万哲学爱好者,取得了巨大成功。哲学人生网微信公众号在此基础上创办,吸引了大批的优秀订阅者,如今已经成为百万人的心灵栖息地。关注哲学人生网,带你走进心灵自由的乐园,享受人生智慧的大餐!这里有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故事



哲学人生网

ID:zxrsne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