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生产是一个多工序、连续化、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过程,涉及到“三多”:即机台设备多,操作工人多,半制品、成品数量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会对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原料和能源消耗以及安全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时甚至会产生重大的后果。因此,在目前纺织产品整体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通过生产运转管理的“精、细、实”,实现优质、高效、安全、低消耗的生产是保持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从2007年以来,公司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技术改造,我们的设备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关键设备都具有在线检测功能,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运转一线的用工数量也大幅度地减少。表面上看似乎生产运转管理比以前简单得多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完成产、质量任务,对操作技术和棉纺基本知识掌握的依赖程度也比以前降低了。但从近几年的生产实践看,仅仅依靠设备的先进性不足以实现优质、高效、安全、低消耗的生产。相反,我们各级管理人员还必须结合先进设备的特点,跳出传统纺纱生产的管理模式,制定适合先进设备特点及产品特色的运转管理方法和要求,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落实到每个员工。 通过近几年的摸索和总结,针对不同的设备、不同的纺纱工艺、不同的产品,从原料的选配开始到成品的包装和装卸运输,我们都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在原料的搭配和使用上,我们逐步细化到能根据位置明确原料的产地和包号。通过前后道的定台供应和半制品的不同标识可以对产品质量进行追溯。通过改进半制品的容器、周转工具,减少擦毛、碰脏的现象。通过集体换棉条来消除由于棉条包卷引起的长粗、长细疵点。所有这些都是要求我们各级运转管理人员从细节着手,把我们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去。只有把这些细小的工作都做好了,才能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现代化、高速、高产的设备要取得最佳的运转效果,要求我们在管理精细化上下功夫。每一台设备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关,什么时候落纱,什么时候做清洁,以及清洁的部位、方法、频率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在动态的生产运转过程中,根据原料、品种、车间生活状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并且落实到每一个员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主机设备生产高效率,产品质量稳定,高峰电最大限度避开,生产现场井然有序。 精细化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数据说话。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运转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培训,让他们学会利用在线检测的数据去分析、判断机台的运行情况,从数据中找到科学的结果。在梳棉、并条、络筒、气流纺、涡流纺等设备上都有反映机器效率、断头次数、运行时间、条干水平、各类疵点数量、报警种类和次数等关键数据,这是以往的棉纺设备所不具有的。我们必须通过培训学习,掌握并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让它们为生产管理服务。通过这些数据,员工和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判断影响产、质量的因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稳定质量,提高产量。有了制度、标准和工作内容、方法,那么对于运转管理来说,关键在落实。因此,各级生产运转管理人员对各项管理措施和内容必须层层落实不打折扣、不走样。对布置的工作,制定的制度、措施一抓到底,不留死角,一级检查一级,落到实处。否则,最好的制度、方法,如果执行不到位,一切都是空的。 在设备越来越先进,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生产运转管理人员千万不要有过分依赖于设备的智能化而忽视棉纺生产基础管理的思想。相反,由于先进设备的大量使用对运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对运转管理人员自身的要求,还是对各工序一线操作员工都是如此。只有我们在运转管理过程中真正做到“精、细、实”,才能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性能,实现优质、高产、安全、低消耗的目标。 在设备越来越先进,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生产运转管理人员千万不要有过分依赖于设备的智能化而忽视棉纺生产基础管理的思想。相反,由于先进设备的大量使用对运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对运转管理人员自身的要求,还是对各工序一线操作员工都是如此。只有我们在运转管理过程中真正做到“精、细、实”,才能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性能,实现优质、高产、安全、低消耗的目标。作者:吴建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