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赢就谈“女排精神”是种病

 昵称nNk4T 2016-08-21

文|凯风

 

 

八年前,郎平率美国队在北京奥运击败中国队,彼时的网络,汉奸、卖国贼之类的骂声不绝于耳。八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女排在里约绝地反击,此时的网络,“女排精神”一时间铺天盖地。

 

世间冷暖,舆论翻脸,莫过于此。

 

正如“女排精神”每隔几年都会被热炒一番,女排胜利说是“女排精神”的胜利,女排失利则被认为“女排精神”的失落,似乎从头到尾,起决定作用的都是“女排精神”——成功属于“女排精神”,失败则是“女排精神”不再。

 

精神这种东西,最是虚无缥缈。“集体精神”这种东西,更有打鸡血的效果。任何成绩,一旦通过集体精神的加冕,似乎就成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财富,每个人都能与有荣焉。不仅公众乐于饮用这碗鸡汤,企业也善于从淋漓的汤水中刷存在感,宣传系统更是不会忘记这一宣示集体精神、逆转奥运形象的机会。

 

女排精神到底指的是什么?如果是拼搏和团结,那就完全没有必要以女排作为前缀,女排有拼搏,游泳队也有拼搏,体操队也有拼搏,何以唯有女排成了精神?


女排之所以在当初成为一种精神,是因为三十年前体育草创时期,需要女排精神作为激励;然而时过境迁,“女排精神”逐渐空壳化,变成一个单纯的道德符号,成为三大球中唯一存在的精神重担。


时至今日,人们仍在大谈“女排精神”,是不知今夕何夕。这种道德加冕,是把胜利和失败都简单化,也是最不经过大脑、最轻而易举的一种总结,更是对女排背后真正努力方向的捧杀式忽略。

 

女排胜利从来靠的不是鸡汤。换言之,中国女排这一次的绝地反击,与其说是“女排精神”的胜利,不如说是女排专业能力和职业化尝试的胜利。与其说是女排精神,不如说是郎平模式。

 

郎平整个执教生涯,都带有显著的职业化特征。当初从体制出走,再到美国任教,都是基于职业化所作出的选择;而后回归中国,在恒大女排为中国女排联赛注入职业化血液;其后,中国女排伦敦奥运失利,郎平回归国家队,女排为了突围,排管中心赋予郎平对于用人的绝对话语权,少了体制掣肘,郎平得以在女排推行大国家队模式、建立复合型教练团队、改变国内联赛赛制等改革措施。

 

换言之,没有郎平,没有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尝试,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的绝地反击就失去基础。只依靠虚无缥缈的“女排精神”,是完全支撑不起这一次又一次的绝境逆转。羽毛球队有拼搏,体操队也有拼搏,游泳队也不乏拼搏,但这掩盖不了各方利益掣肘、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

 

显然,与其奢谈女排精神,不如多谈郎平模式。郎平模式说起来一点都不复杂,无非就是职业化和专业化,少些官僚的掣肘,少些地方利益的掣肘,少些宏大精神的加冕与绑架。如同广州恒大在足球职业化中的尝试,李娜单飞在个人职业化的尝试,郎平模式才是可持续、可复制的。

 

不要一赢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这句话是郎平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