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君主大多数英明有为,也有少数暴戾之人,当然更多的开国之君是二者的结合体。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开国君主,他通过自己的武功创立了一个长达170多年的王朝,但是晚年却异常暴戾,还创造了一个残忍的“子贵母死”的制度,成为很多妃子的噩梦,最终他被自己的儿子弑杀,他就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拓跋珪大器早成,身为代国皇裔的他16岁就重建了代国,利用前秦的混乱发展壮大,后来改国号为魏,立国之后与周边的各种少数民族势力做斗争,统一了北方大部,史称北魏。拓跋珪如何建立魏国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他晚年期间皇位更迭过程中的故事。 拓跋珪早年英明神武,为北魏开疆拓土,俨然一代明君的样子。但是渐渐的他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在登基之后,他创立了一个“子贵母死”的残酷制度,即要立哪个儿子做太子,太子的生母必须被处死,这是仿效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的先例,而且道武帝拓跋珪将这个作为国策固定了下来,成为悬在北魏妃子头上的一柄达摩利斯之剑,妃子们都不敢生儿子,即使生了儿子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但是如果没有儿子或者儿子不得势,自己的地位也很难提高,总之十分尴尬。 到了晚年,拓跋珪日渐暴戾,而且由于经常服食一种叫做“寒食散”的药物,导致精神有点异常,所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动辄对大臣、近侍进行殴打,甚至有时候会自己挽起袖子去殴打大臣,所以身边的人都对他敬而远之,生怕哪天遭到不幸。他有两个儿子,长子拓跋嗣被立为太子(母亲被处死了),次子拓跋绍,但是他们父子三人之间关系十分不好,拓跋珪经常对两个儿子打骂、训斥。 终于有一天,小儿子拓跋绍爆发了。事情的起源是拓跋绍的母亲贺兰夫人犯了错,拓跋珪要处罚贺兰夫人,贺兰夫人赶紧叫儿子来救自己,可是拓跋珪脾气那么火爆,儿子怎么能够救得了母亲呢?于是,同样暴戾的儿子拓跋绍恶向胆边生,纠结自己的卫队,冲进皇宫,匆促迎战的拓跋珪被儿子一刀斩杀,一代开国之君就这样惨死在自己儿子的手中。 当然,杀了自己父亲的拓跋绍也没能得到一个好下场。太子拓跋嗣因之前逃出城外躲过一劫,后来在支持自己的大臣的帮助下,杀死了弑杀自己父亲的弟弟,后即位称帝,他就是魏明元帝,明元帝孝顺且有作为,是北魏一位承前启后的帝王,他的父亲拓跋珪是北魏开国君主,他的继承人拓跋焘则是太武帝,也是北魏著名的明君。 拓跋珪一世英雄,晚年却脾气暴戾,最终被儿子弑杀,导致了北魏皇室上演了一出子弑父、兄杀弟的惨剧,还好最终胜利的明元帝是一个开明君主,将北魏皇室的这次变故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没有对北魏的实力造成太多的损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