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境创设 | 做环境是让老师忙起来了,还是让孩子忙起来了?环创7连问,看看你中招了几条?

 昵称35206196 2016-08-22




1b+老师说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幼儿园的教师,从开始(甚至还未开始)幼教职业生涯的第一天,就被要求着必须进行环境创设。


虽然幼教的经费持续增长,对环境创设的追求的样式不断变化,但在不断升级的环境创设行动中,似乎有些东西被仍然留在了原处,甚至找不到它原本的出处。
是什么呢?
也许,我们可以停下手中的活计,问自己几个问题,来帮助自己找回那些最初的、原本的东西,让它们来反思、并指引我们的热情。

加1b 老师个人微信号:youshikoudai001

参与一起分享,传播正能量~



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
7个教师需要提给自己的问题
或设置透明色隐藏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幼儿园的教师,从开始(甚至还未开始)幼教职业生涯的第一天,就被要求着必须进行环境创设,并且,在将来的无数个与幼儿相处的日子里,继续花费无可计量的时间用于“环境创设”。但是,对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集体行动,似乎正在呈现着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发展状态。


在幼教的经费得到了保障并持续增长以后,对环境创设的追求的样式在不断变化,但在不断升级的环境创设行动中,似乎有些东西被仍然留在了原处,甚至找不到它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停下手中的活计,问自己几个问题,来帮助自己找回那些最初的、原本的东西,让它们来反思、并指引我们的热情。(大量的环境创设的行动淹没了行动的依据。)
它们即不是那么地“原则性”,又不是那么地“操作性”,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将两者自然连接起来。


提问1:我是真的相信环境对儿童发展有作用吗?

我相信,对于这个提问,我们会获得很多具体的回答。

比如,教师通常会回答,幼儿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经验与知识、与人交往的技能、在与环境和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探索以发展认知与能力,等等,甚至也会用一些相关理论。也会有老师很认真地举出自己工作中的经历或经验。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后半部分“环境对儿童发展有作用”(这已经是无数的研究和理论已经证明了的),而在于前半部分“我真的相信吗?”。或者说,更具体的提问可以是:“我真的相信我创设的环境对我班级的孩子发展有作用吗?”

对于这个提问,也许就没有那么多教师会给出明确的回答了,很多教师会说“不清楚,不知道”,甚至于“没想过”。


教师“做的那些环境”与幼儿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吗?教师们在学习理论时接受“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幼儿良好发展”,但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创设环境,真正体验到并接纳这个观念的教师似乎并不多。


如果教师“不知道”或者“没想过”她创设的环境是否促进了班级幼儿的发展,我们几乎不能期望她提供的环境是理想的。

此时的环境创设,虽然仍然可以是教师努力的行为,但是很有可能异化为“依照原则打造的”“老师假想但是儿童不明白的”行为。


比如,教师可以对自己的创设的环境讲出若干的道理,例如在区角里张贴了详细的系鞋带的图示、提供了系鞋带的玩具,但是孩子并未学会系鞋带,反而把材料弄得一团糟,搞得教师很头痛。

又如几个孩子面对教师提供给他们玩城隍庙游戏的“五香豆”(一些橡皮泥封装在贴有“五香豆”图片的塑料袋里)莫名其妙,孩子们说“这是老师做的五香豆”,“不知道五香豆是什么样子”。


我想,面对这样的结果,如果老师们问问自己这个问题的话,也许就会对自己的做法产生质疑,或许由此开启后续思维和实践的入口。

所以,老师们需要经常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并尽量去看见“自己的环境创设行为”是否带给儿童影响,以及产生了哪些实际的作用。

如果缺乏这样的过程,教师就不可能建立“环境教育”的观念,也并没有在真正贯彻“环境创设”的原本意图。


提问2:幼儿园环境是怎么发生教育作用的?

回答这个提问似乎并不难,我们会很自然地给出许多的例子。

但是,在这许多可能的过程和答案中,老师们是不是曾经思考过这些紧密相关的问题:

  • 环境的教育作用怎样才能更为有效地发挥?

  • 哪些教育必须要通过环境的创设才能充分达成?

  • 哪些教育虽然可以通过环境来影响,但仅靠环境的自然作用,效果并不大

这是一个力求客观判断并选择环境创设路径的提问。


环境最擅长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发生作用。环境是塑造行为方式、态度、情感的最主要渠道。环境是在真实的场合下检验我们的教育”是否“行得通”的最强标准。孩子们从环境中知道,什么是真的、假的、什么是重要的、不重要的。


例如,我们教育孩子过马路要遵守红绿灯的信号规则,但是他们发现在真实生活中人们并不需要遵守,所以孩子们会自然习得“老师教的只是说说而已,不是那么重要” 。

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教育,一定是需要环境的参与才能发挥作用的,环境中的制度执行、榜样分外重要。


环境虽然在幼儿的认知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比起教师和幼儿的直接互动,也许要稍逊一筹。

所以,如果希望它在幼儿的认知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通过创造一种呵护好奇、选择、鼓励多样化尝试的氛围来达成,而不是教师预设若干“题目”给幼儿去操作。但是,教师关注的、和“做”得更多的,恰恰是后者。


提问3:我经常在创设的是什么类型的环境?

我们通常把环境分为两类,一是由空间、设备、材料等构成的硬环境,二是不同特征的氛围构成的软环境。

这两者之间,毫无疑问,硬环境的创设是教师必须去“动手做”的。硬环境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直接介质,受到重视是理所应当的。


但我们不妨把硬环境稍微再具体化一些,可以分为空间规划、设备提供、材料组合等。在教师的工作中,“创设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基本上等同于“布置墙面、提供材料”。

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规划和调整幼儿学习与生活空间,基本是教师的关注盲点,教师在这方面所受到的训练非常少。这也是在很大程度上班级之间环境品质差异的最大影响因素。


比如,在一些教室里,虽然都有若干的区域,孩子们在做着各自的事情,教师们会发现,有的班级里孩子们在局促的桌面上玩着乐高和拼图、小心翼翼地绘画。因为仅仅材料和盛具就占据了桌面很大的面积。

有的孩子被要求端着水杯靠墙根站立着饮水,因为饮水区拥挤孩子们容易相互碰撞……这不仅仅是空间狭小造成的,而是“环境缺乏与活动需要的匹配”造成的。


我们通常会设想一个区域里可以“静止的”容纳几名幼儿,但是并未认真考虑幼儿在真正活动时实际需要多大的空间,以及活动的过程和方式的余地。环境是为幼儿活动和教师工作服务的,不考虑活动真实的需要,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也影响活动的品质和效果。


另一方面,虽然“软环境”受到教师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如何将营造舒适、宽松的心理环境落实下来,却还停留在比较有限的思考上。


比如,班级里拥有了一个似乎挺令人满意的图书角,空间合适、光线明亮、还有符合幼儿能力和兴趣的、便于取放图书。但是,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到到图书角去阅读?

其实,孩子们也许尚未在班级的日常活动中,被潜移默化地影响而理解“图书区是个很有趣的地方,老师和小朋友都喜欢阅读”。


这绝对不是教师每日提醒幼儿“你可以去图书角看看书、找找答案”就能达到的。这时也许需要在班级里建立一些“制度”,比如每天都请幼儿从图书角挑选一本图书,由教师念给全体幼儿听,围绕故事讲讲自己的想法。或者,教师每天都用几分钟在图书角里陪伴几个孩子阅读。这些看不见的“制度”环境,比空间、材料、和标识,更能够传递态度和价值。


我们往往忙着创设“看得见的环境”,容易忘记思考如何建立“看不见的环境”,包括这两者之间有机的联系。经常对自己提这个问题,有助于教师在这两者之间寻求联系和平衡。


提问4:环境是让我忙起来了,还是让孩子忙起来了?

无可争辩的事实已经在告诉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着实已经成为了老师们的“心头之痛”。

幼儿教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准备环境、提供材料等工作上面,在这方面的付出远远超过和孩子们待在一起,以及观察孩子。并且,这似乎是一件永远也看不到头的事。教师们似乎都无可奈何地在忍受着幼儿园教师这份需要“无休无止地环境创设”的职业。

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环境创设就是需要教师如此忙碌到职业倦怠吗?显然并非如此。


懂教育的教师明白,环境是提供给幼儿学习和发展机会的平台和空间,让他们在环境中拥有大量的可变化的、非常规的活动可能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要通过这个途径培养教师自身成为“粉刷匠、装修工和手工艺人”。


环境创设,是一项基于幼儿发展和课程需要来规划、设计和提供与之相匹配的若干条件的过程。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索环境创设的要求:环境是让幼儿动起来了,还是让教师自己忙起来了?


其实,教师们也经常发现,自己拼命思考设计并制作出的环境与材料,孩子并不感兴趣,即便在要求下去选择和参与了,也花不了几分钟孩子们就全无兴致、心不在焉了。这显然让教师们很有挫败感。让“老师辛辛苦苦而孩子无所事事”的环境是不正常的,也显示出教师在环境创设上的误区。

我们期望尽量在创设环境时为幼儿多做一些,准备充分一些,而事实往往是,教师做得越多,幼儿能做的越少。


也许,解放教师,而让幼儿忙碌起来的途径有三条:

一是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思考哪些是幼儿可以自然参与的,与幼儿的活动完整结合的,尽量将幼儿卷入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决定的让幼儿决定,幼儿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让幼儿贡献他们的力量;

二是思考环境创设好之后,能够为幼儿提供哪些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置身其中乐此不疲,而不是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后就被动等待和无所事事。这需要积极地预期和分析幼儿在环境中的活动可能性,并且保留出一定的幼儿生成活动的空间。

三是适当降低空间和材料的结构化程度,让幼儿有拥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使用空间和材料的自由。教师只需要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关注幼儿和环境材料发展和变化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对环境作出调整。


经常对自己提提这个问题,教师们可以学习着思考和平衡“环境为谁发展提供机会?究竟谁是环境的主人”。


提问5:互动的环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互动,幼儿园教师使用的高频词。创设与幼儿互动的环境,“让环境说话”等等,也是教师们耳熟能详的语句。互动,基本是教师环境创设的基础和最终的要求。


于是,教师们就真的这样去做了,除了布置“主题墙”张贴幼儿的活动照片、作品以外,还包括将那些幼儿直接操作的材料费力地张贴在墙面上,为墙面可能想到的各处添上文字和标记,有的还用上了多媒体的“智能化”的设备,因为它们真的会说话,告诉孩子们该干什么……环境真的就这样与幼儿交流互动起来了吗?


并非如此。

如果我们创设的环境都是在要求和告诉孩子“这样做”,并不说明两者在互动。


在一些时候,环境因为教师人为设计的因素,而变成能让幼儿探索一些事先预定的任务,得到一些预设的结论。这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互动”,但这往往是比较表面的、费力不讨好的。


幼儿园的环境,因为幼儿施加的活动,而给幼儿心理体验上、思维上、动作上带来不确定的结果,并且,激发和维护幼儿持续的尝试和选择,才说明环境在与幼儿互动。


例如,一个泥地上的水坑,吸引幼儿反复去踩踏,幼儿在体验凹陷的地面的同时,感受不同力度踏下而产生方向、大小不同的水花……环境诱发和维护了幼儿自主的探索,这些探索可以是偶然的,而更多的是相互联系的一系列行为。因为它不断激发和挑战着幼儿的认知经验和技能,孩子可能不断发现和思考、不断纠正和验证。

又如有些小姑娘喜欢毛绒动物玩具,因为她可以假装成不同的角色对它讲不同的话,可以在她不想说话的时候用来怀抱陪伴她给她安慰,可以在她需要它坐下或睡下时非常配合她……毛绒玩具在不同的时候对她的情感、动作、想象有回应。


环境是否能有逻辑地回应幼儿的活动,满足幼儿的需要,让幼儿的活动产生意义,这才是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真正的追求。

有一次我看见几个男孩在一起搭建轨道积木,可是一会儿他们就停了下来。因为,他们发现轨道中的滚珠在老师那里,而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人去问教师要来滚珠。滚珠——这套轨道玩具存在逻辑意义的主要配件——缺失了,整套玩具对幼儿的意义也就戛然而止了。孩子们无法验证轨道是否能走得通,搭建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了,至少无法在原有的意义上进行下去了。


人际环境创设也类似。如果一位缺乏与幼儿交流技能的教师,总是在孩子征询她的意见时回答“你做得真棒”,孩子很快就会不再主动征询她了,因为教师与孩子的互动不具有“回应性”,并未真正回馈给幼儿非特定的、具体而个性的信息,诱发幼儿持续的关注和行为调整。


教师创设的环境,要具备因为幼儿活动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的逻辑性,从而满足环境对于不同幼儿的意义。

如果我们认为这点很难做到,不妨换个思路,充分利用自然世界的环境和条件,而不要施加过多人为的控制因素。利用周围环境中自然的逻辑来影响幼儿的行为和思考,应该成为一条化繁为简的创设环境的基本思路。


例如,提供给幼儿捡来的石头玩垒高,石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孩子们的探索就会产生若干不可预知的条件和可能,每个幼儿的探索过程都是独特的,这自然就破除了教师假想的对幼儿行为的期待,允许幼儿和环境真正互动起来。


提问6:在我提供或创设的环境里,允许孩子干些什么?

幼儿园的活动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展开的。活动虽然是幼儿的活动,但更多时候是教师按照课程的预想而计划好的。

我们创设的环境自然是依据课程规定的需要而创设的。儿童作为在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主体,却难得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想法和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主动站在幼儿的视角,提供符合他们天性和活动需求的环境。这些,不仅出于教育手段性的需要,更是出于人本、人道的立场。


当幼儿园的环境更多地接近幼儿活动的天性,满足他们作为发展中的个体的需要时,幼儿就表现出稳定、愉快、有归属感、主动积极。如果环境总是给予幼儿太多的规则、规定,幼儿就表现出压抑、波动、漠然、被动等。


《生成课程》的一个案例,也许能给教师们一些启示。

几位教师在围绕现有的一块户外游戏场地作信息收集,她们模拟孩子,看看自己能否在这片场地里找到具有以下特征的地方:自己可以躲藏起来的地方、热天可能会去的比较凉爽的地方、可以在上面保持平衡的物体、很可能奔跑的地方、可以安静地坐下来的地方、可以挖洞的地方、可以用来表现音乐的东西、可以用来建造的东西、可以用来数数的东西、柔软的地方、倾斜的平面和杠杆、儿童可能调查的生物、可以一览院子里所发生事件的地方、可以清楚地看到院子外面世界的地方、对自己来说最美的地方、可以放声大叫的地方……(Elizabeth Jones & John Nimmo 著,周欣、卢乐珍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教师始终思考并努力创设一个“儿童友好”、机会丰富、允许幼儿自发和满足需要的环境,幼儿将获得更有品质的教育。


提问7:环境创设的性价比如何?值不值?

虽然环境创设需要设计、购买、制作以及布置、调整等环节,必定要有一定的成本与付出,但是,教师们也越来越感觉到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上的“硬软花费”越来越多了。

这当然不是仅仅说在环境创设上的材料更高级带来的花费更多了,同样还包括教师花费在上面的时间、精力更多了。付出地越多,反思带来的收获,教师们自然会问自己一个值不值的问题。


关键是,教师获得的回答大多是“不值”。对比自己做的那些“环境创设”,真不如把这些时间用在组织孩子活动、观察孩子上。

既然不值,教师们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地创设下去呢?

其中的原因很多。职业的责任感,幼儿园制度规定、甚至于园长或者专家的一句话,等等。当环境创设被外在的原因绑架了以后,自然就会产生毫无意义、缺乏标准的“做环境”。


比如,教室门口的家园联系栏,衬上彩色底板、镶上和谐的边,选择不同的字体,利用多种废旧包装盒添上各种装饰物做成家长留言箱,还要想出尽量亲切的语句,按照要求分配好版面分别贴上相应的内容……但是,却没有人问过,因为疾病预防的原因家长现在不送幼儿进教室了,没有人看为什么要继续做?(或者有人问过,园长说还是继续要做,还需要在网络上另作一套。)


班级教室里,那些家具的封面、包边、打底配色……连茶杯箱也要跟着活动主题穿上“蓝印花布衫”。更别说教室具体的一个个区域、一面面墙了……都是老师一笔一画、一剪一钉的手下功夫。而且,各种主题、中外节日、社会热点……甚至商业化的幼儿游乐场所,也要照样搬进教室来呈现一番。似乎总也不停地更换。


但是,有多少老师真的用心观察过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究竟是怎么活动的。创设环境后较之前,幼儿的表现发生了有什么有价值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有意义吗?也许,老师们都忙得没有时间去想一想。她们不得不想的是,用什么方式去填满教室空间,然后,继续用不同的方式来替换它。


有多少环境的创设与调整与观察到的幼儿的学习和活动相关?我们始终带着模糊的“为了促进幼儿发展”的意识在创设环境。把时间、精力和经费,用在有思考的探索上,即使过程曲折,我们也要去寻找意义和价值。


有时候,当看着孩子们面对着新鲜的环境,却不知所以地问老师“怎么玩”,当看到幼儿在卫生间的水龙头前偷偷地但陶醉地玩水,老师们可能会受到触动,但是这触动也许就是一瞬间。


这7个提问,只是一些引子。也许,在有意义地创设幼儿园环境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习着问自己更多的问题,并且尝试着找到心中认可的答案。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