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到底会变得有多热

 老沈阅览 2016-08-22

              

  全球气温上升1℃,不少林荫、田野就会变成干枯的荒漠;增加2℃,众多珊瑚礁就可能消失;升温3℃,夏季时北极圈将失去积雪,亚马逊雨林会逐渐枯萎;提高4℃,威尼斯等沿海城市将被完全淹没……
  立秋已过,晴热高温势头却依然未减。气象研究显示,地球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1906年至2005年间,全球地表气温平均上升0.74℃,其变化幅度已超出自然变动的范围。如果不积极采取全球性行动,到本世纪末,我们将生活在一个热浪滚滚、气候多变的“可怕世界”。
  地球到底会变得有多热?这些灾害性后果,真的会发生吗?对中国而言,各种绿色、低碳减排方案中,哪种措施最为可行?

  “2100年至少升温4℃”

  英国《自然》杂志曾刊文称,到2100年,地球可能至少升温4℃。对人类来说,2℃是地球升温的“警戒线”,4℃则会是“灾难性的”。
  世界银行更是连续3年发布专题报告,提出控制全球气温升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最新一份名为《降低热度:直面气候新常态》的报告中,编撰方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直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到本世纪中叶,地球大气系统温度将比工业化前高出约1.5℃,酷热等气候变化影响可能难以避免。
  从历史数据来看,地球温度并不是简单地呈直线上升,而是处在若干年上升、若干年平稳或下降的波动中,但总体看是上升的。约5500万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最快的温度上升。那段时期,地球两极海面的平均温度高达10℃,而今天那里的平均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10℃的“高温”使得当时地球两极没有冰,甚至生长着标志性热带植物——棕榈树。
  之所以会出现快速升温,原因在于大量甲烷从海底逃到大气中,促进了温室效应。那么,当时出现了什么诱因呢?科学家提出了两种观点:一个是火山喷发,一个是彗星撞击。
  当前,地球的情况与5500万年前有相似之处。特别是,现在地球所有化石燃料被燃烧后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等同于那个时期的温室气体含量。这是否意味着,5500万年前的“极热”就是未来地球变暖的极限?有科学家开发了一个模拟地球气候的计算机模型,给出的一个预测是,到2200年,全球温度比工业革命前至少上升7℃。

  温室效应是否会失控

  不过,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了一个理论机制的存在,即“失控的温室效应”。理论上,升温后的地球会释放更多温室气体,导致变暖效应加剧。一旦这种自动供给机制被启动,那么温度上升将变得无法阻挡。
  例如,冰雪融化会把常年冻土地带暴露出来。一般来说,白色平滑的冰雪更容易反射太阳光,而深色地表更容易吸收太阳热量。同时,冰雪融化后的地表水,会蒸发到大气中,而水蒸气也是一种温室气体。
  再如,占据地球约四分之三面积的海洋,具有减缓气温升高的作用,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溶解在海洋中。但是,变暖后的海洋能够容纳的二氧化碳量会大大减少,这就意味着大气中留有的二氧化碳相对更多,捕获的热量也随之增多。
  虽然这一现象在地球上还未上演过,但在离地球最近的邻居金星身上曾经出现过。金星与太阳的距离更近一些,所以它最初的温度也高,所有液态水都被蒸发到空气中,因此也就没有地方存储二氧化碳了。现在,金星表面平均温度为462℃,96%的大气为二氧化碳。这导致金星成为太阳系中最炙热的行星,甚至超过了离太阳更近的水星。
  那么,人类自身的活动会不会引发一场“失控的温室效应”?研究推测,目前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400ppm(毫克/立方米),若要引发“失控的温室效应”,浓度需增加到30000ppm。
  如何理解这个规模呢?以化石燃料为例,如果我们烧掉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二氧化碳的浓度可能会上升至3000ppm。这也就是说,需要燃烧10倍的地球化石燃料,才能触发“失控的温室效应”。不过,地球上没有足够多的化石燃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还有其他潜在的温室气体来源,如前面提到的“不安分”的甲烷。

  生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旦地球快速升温,我们的生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降水格局的变化和酷热天气的增加,会给农业生产和地区粮食安全带来极高风险。如果全球升温1.5℃至2℃,那么约旦、埃及和利比亚作物产量下降幅度可达30%。
  更严峻的挑战是海平面上升。2万年前,地球温度比现在冷4℃,冰盖覆盖了加拿大和北欧。自那时以来,地球升温4℃。仅仅这4℃,就融化了欧洲和北美的冰原,使海平面上升几十米,并淹没了那里的浅岛。所以,全球温度如果再上升4℃的话,将给地球带来怎样的后果,也许不难想象。
  此外,高温除了会带来一系列暑热疾病外,还会对人类情绪带来明显影响。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天气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唐代诗人杜甫在《夏夜叹》中就曾感叹:“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意思是说,夏日高温的蒸烤下,人变得烦躁不安,心情不畅快。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体内有一种名叫松果腺体的物质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人体内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情况变化,以致影响人的情绪状态。
  一个有意思的推测是,人类社会将有可能成为一个以素食为主的世界。随着气候变暖和海洋日益酸性化,海洋鱼类将越来越稀少。农田边上可以养一些家禽,但由于没有大片土地可以用来开辟牧场,因此除了以沙漠灌木为食的山羊等外,大多数牲畜饲养会受到限制。当然,人造肉技术的发展,也许可以缓解这一压力。

  发挥地球储碳库功能

  目前,人类更主要的精力,毫无疑问还是用在如何阻止温室效应加剧上。国际社会已经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降低二氧化碳含量的两大途径,即工业上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与工业直接减排相比,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因此,许多国家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对中国而言,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节能减排、缓解温室效应的必经之路。二氧化碳排放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即二氧化碳排放=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单位能耗排放量。从分析公式可知,要降低排放,首先要限制人口的增长,其次要降低单位GDP  能源消耗量,再次要降低单位能耗排放量。
  目前,我国的人均GDP仍然不高,人均GDP  提高是刚性的要求。但另一方面,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因此,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含义不仅是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更迫切的是全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尽可能做到“吃干榨尽”,使单位GDP的碳消耗逐步降低,实行零基排放。
  (部分资料引自《科学之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