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漕运之崇明人与舟山的历史贡献

 小瓷猫 2016-08-23

13世纪中叶,北方历经唐末、五代、宋、辽、夏、金、蒙古长达数百年战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刚刚建立起的元朝为稳固政局,需要大量粮食。元世祖忽必烈采用海上漕运的办法南粮北运,使将近全国各行省总额二分之一的江浙行省,以及闽广地区征收的粮食都成功调运到大都(今北京),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大都已积储了丰盈的粮食,稳定了元初的经济政治大局。

  而在元代的漕运中,今之上海崇明岛和舟山群岛人,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奠定基础,本文就此作些探索和论述。

  一、上海崇明人在元代漕运中的地位和贡献

  忽必烈统一全国后,疆域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之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至鄂霍次克海,领土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刚刚建立起的元朝为稳固政局,需要大量粮食。江浙行省占了4494783石,将近全国各行省总额的二分之一。

  当时,江浙一带的漕粮从扬州沿古运河北上,途中装卸三次,十分不便。至元十九年(1282年),通过大运河运到大都的粮食迟迟不到,正当忽必烈和他的大臣们一时想不出办法之时,却有两个人向元朝廷进言:“从海路运输江南米粮。”从此,开拓了海上漕运之路。

  这两个人一个叫朱清,今之上海崇明岛人,另一个叫张瑄。据《新元史》等史料记载:朱清,崇明姚刘沙人。他“身长八尺,貌如彪虎”,先是和母亲捕鱼为业,后受佣于沙民富豪杨氏家。因不堪主人奴辱,愤恨之下,“夜杀杨氏,盗其妻子财货去”。随后,他“亡命集党,为之渠魁,操舟贩鬻私盐,兼事于摽盗”成为海盗。朱清贩私盐入吴淞江,到嘉定新华镇换米,遇嘉定县八都新华村(今上海川沙高桥附近)人张瑄,两人“结为兄弟”。据史料记载,朱清、张瑄因生活所迫当海盗,率领部属在海上活动了十五六年,非常熟悉南北海路,能在不可渡越的“料角”险滩、危湾行船,畅通无阻。

  至元十二年(1275年),朱清、张瑄受降于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攻陷临安后,朱清、张瑄等人曾受命将南宋的档案、图表、祭祀器具等库藏,从崇明由海上运至直沽。至元十九年(1282年),朱清、张瑄的海运漕粮的建议,得到了当朝皇帝忽必烈的允准。至元十九年(1282年),朱清、张瑄和总管罗璧等人奉忽必烈之命在今之崇明、太仓一带,督造60艘平底船(即“沙船”)。同年12月,在他俩的主持下,漕船在今天的江苏太仓浏河装粮,大船装载1000石,小船装载300石,60艘平底海船共装运漕粮4.6万石,每船置监运漕粮水兵16名。船队浩浩荡荡出发后,经扬州,过海门县以东的黄连沙咀和万里长滩,然后向西北航行,到达淮安、盐城县,再往北行,沿着漫长的海岸线一直北上,在今天的山东荣成地区折转向西航行,到达登州古港,继续西行进入今天的天津海河口。

  由于这条航线出长江口后便往西北方向的沿海岸行走,浅滩、暗礁众多,航行十分危险,全程计13350里,路程很长。第二年3月才到达京都。这一次运粮4.6万余石,海难损失粮食将近0.4万石。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忽必烈任命朱清为江东道宣慰使、张瑄为淮东道宣慰使,同时兼领海道都漕运万户。这年海运粮食150余万石,走原先路线,然而沉舟粮食竟高达24.5635万石,相当于16%的船粮为大海吞噬。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朱清等人以“此路险恶”,决心“踏开生路”,新辟海路。改进后的航路具体走向是:自刘家港出海,粮船过了长江口以北的万里长滩后,转向东北往大海深处驶去到青水洋,此后乘东南风,航行三昼夜过黑水洋,再得东南风行一昼夜,到成山角,最后到达海河出海口。这条航路启航改至夏季,一路可乘季风,又可顺着西太平洋黑潮暖流北上,航行加快,约半个月时间就可到达终点,且海难损失的粮食由上年的16%降至3%,收效显著。

  但是新航路如果遇到“顶风而上”的情况,需要一个月以上才能到达目的港。于是朝廷命海运千户殷明略对漕运航路再作改进。殷明略改进后的新航线,仍从刘家港启运,由长江口出海以后即直接向东进入黑水洋,经由黑水洋直接向北航行到成山角,再转向西航,仍由渤海南部以达界河口。这样,南段航路全在远离海岸的黄海较深水域,完全避开了近岸浅险海域,安全系数大为提高。风向顺利时只要10天左右便可航毕全程。据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的漕运记录,海难损失的粮食,占起运粮食总量的百分比已降至2%左右。这条航线后人称为“殷明略航线”。

  除了朱清、殷明略,据《新元史》卷一百八十二?传第七十九记载的一个故事讲:在大元王朝海运漕粮中和朱清一样的功臣———昭武大将军、海道运粮正万户黄真,信武将军、海道运粮副万户刘必显,昭勇大将军、海道运粮副万户徐兴祖,海道运粮副万户虞应文,都是崇明人。还记载,朱日新、范文虎、柏良弼、黄成,俱海运千户,佩金符,俱为崇明人。

  海运漕粮的成功,仅十几年就使忽必烈建造的元朝新首都———大都积储了丰盈的粮食,稳定了元初经济政治大局,为以刘家港为基地的北半球航线的勃兴奠定了基础,从而为进一步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开导了先路。

  同时,元代海上漕运的成功,开启了上海的勃兴之路。首次海运完成2年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乌泥泾镇太平仓建成,“峙粮二十万石”,为华亭县漕运粮食的中转之地,并开仓河与乌泥泾相通。在计乌泥泾镇二十六里后来成为县治的上海镇已是“有市舶、有榷场、有酒库,有军隘、官署、儒塾、佛仙宫观、甿廛贾肆,鳞次而栉比,实华亭东北一巨镇”。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元至元二十八年秋七月己未(公元1291年8月19日)“分华亭之上海为县”,这一日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由此可见,在元代漕运的开拓史中,崇明及崇明人具有崇高的地位,并作出了杰出贡献。

  二、舟山在元代漕运中的地位和影响

  舟山群岛,位于上海崇明岛之东南部,背靠沪杭甬,面向太平洋,北邻日韩,南控闽台,为中国东海岸之中枢及海上航路之要冲。古人云:“枕山面洋,层涛喷涌其间。”“众山环屿,群港四达”,自古有“海角天涯”之说

  从地缘上说,崇明与舟山,尤其是嵊泗列岛,关系十分密切。据记载,宋元期间,嵊泗的大、小洋山岛等岛屿,行政归属于今之上海崇明。因此,崇明岛对海上漕运之贡献,应包括部分今之舟山人。

  当然,在元代漕运的“南粮北调”中,刘家港是江南漕粮的主要起运港。但是,俗话说得好:“两广熟,天下足”,在我国产粮大省中,除江浙两省外,还有两广和福建。当时,两广与福建的粮食,通过漕运,穿越舟山海域,到达刘家港后,再往北走,到达元朝大都。因此,在元朝的漕运中,舟山群岛是必经的航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宋元时期兴起的福建湄洲岛妈祖信仰,也以漕运为载体,传播到舟山群岛,并且一路北上,传播到上海及江浙沿海,直至山东、天津等地,成为最为兴旺的航海神与护海女神。

  无疑,宋元时期,舟山已有妈祖信仰,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据清康熙《定海县志》记载,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舟山本岛有神庙165个,供奉天后的36个,占神庙总数五分之一多。其间,以建于宋元时期的普陀沈家门天后宫、建于清朝的定海天后宫、岱山高亭天后宫等,最具规模。

  若以毗邻崇明的洋山岛为例,就有一个妈祖信仰文化圈。例如,大洋岛上有个天后宫,位于大洋岛东部,俗称“老宫”,供奉天后妈祖。小洋岛上也有个天后宫,建于宋元时期,是嵊泗列岛的七大庙宇之一。大洋岛附近还有个圣姑礁,圣姑礁上有个圣姑庙,俗称“圣姑娘娘庙”,可说是世界上最牛的天后宫。此庙高耸礁上,双檐盖顶,黑瓦黄墙,形似亭阁,又似古堡,造型十分独特。尤其是此礁最高点为16.7米,而当潮水涨平时,庙基离海平面仅5米左右,这在全世界的妈祖庙中,是海拔最低的一个。并且历经了数百年风吹浪打而保留至今,实属罕见。

  还有,令人颇感兴趣的是羊山大帝庙,俗称“大庙”。羊山大帝庙,建于小洋岛上,供奉的是位漕官木刻像。庙匾中记叙:“羊山大帝,名李讳,崇明人,官至运粮正使。某年,李讳运漕粮避风至此,值山民食罄,尽发粮赈之,归恐受责,投海自寻。山民感之,建庙奉祀,尊之曰羊山大帝。”由此说明,洋山妈祖信仰文化圈的形成,不仅与独特的海域环境和崇明岛有关,还与“南粮北调”的海上漕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洋乡志》曰:“时江浙闽粵,漕运频繁,大商船贾从南北上,常至本岛下碇。当时,为求海运之方便,亦求航行之平安,福建船户自带木材,在此兴建天后宫,一为祭祀天后,二为储存货物。因此,妈祖信仰盛也!”

  同时,元代海上漕运的拓展,对舟山的商贸繁荣以及海上丝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舟山的金塘沥港,在元代已是海上漕运的起运港。据倪吾芳女士在《定海古代交通与海上丝路》 一文中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因昌国(今定海)‘海道险要’、‘人口倍万’,升县为州,隶属庆元路(今宁波)。”当时,元代的海上漕运航线,从刘家港起运的主要有三条。《中国通史》云:“除上述航线外,从福建至浙江、山东半岛或天津直沽,还有一些海上支线,起运港口另有白茆港(常熟)、庆元路烈港(今定海沥港)和福建长乐港。”这就是说,舟山的金塘沥港,在元代,已是海上漕运的起运港之一。

  《浙江航运史》云:“延佑元年(1314),温州、台州及福建等地运粮客舟,改在庆元停泊,再由海船装粮,从烈港(今定海沥港)入海北运。”其间,当年从烈港一带开发的粮船达147艘。

  另据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岑江港(今定海岑港),去州西北三十里,旧谓之六国港口,南北舟舶,辐辏于此,亦海州之一镇云。”

  据考证,元代的昌国(今定诲)及其岑江港,曾与日本、高丽、安南、缅甸、爪哇等六国互通商贸,经济繁荣。可谓“往来互市,舳橹相接。市井十洲人,宾客半蕃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元代的漕运与崇明及舟山群岛,有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具体的有三个层面:一、在元代的海上漕运中,崇明与舟山群岛,均是海上漕运的主要节点和压舱石。例如,海上漕运的始作俑者及其管理和经营者的首领,大都是崇明岛人。崇明邻近的刘家港,舟山群岛的沥港、岑港、洋山港等,均为海上漕运的起运港,或是中转港及商贸港,为元代的海上漕运顺利进行,作出了重大贡献。若从崇明与江苏刘家港来说,舟山是它们的屏障与门户,其地位也不可或缺。同时,声势浩大的海上漕运之开拓,也为崇明与舟山带来了许多商机,促进了崇明与舟山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从而带动了长三角经济带的形成。

  二、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因元代漕运之兴起,进入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新阶段。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盛于唐宋。元代的海上漕运,在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与意义。例如,舟山的岑港,在元朝称之“六国港口”,即为一例。

  三、妈祖的崇信与传播。妈祖信仰的始发地在福建湄洲岛,现今已传播到我国各地,成为沿海岛民中,包括上海崇明、浙江舟山及山东、天津等地最为崇拜的女海神,并已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然而,妈祖的崇信,为什么传播之这么快、这么广?除其他原因外,元代的漕运提供了重要契机,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为福建的船户,崇信妈祖,福建的漕船又是船高体大的福船,他们除运载粮食外,还随船携带着许多木材,每到一地,为了祭祀和传播妈祖,他们就在该地建造妈祖庙,并举行盛大而隆重的祭祀仪式。就是这样,沿着漕运的海上航路,由南向北,一路北上,广泛传播妈祖信仰,从而在全国各地造成了巨大影响。

最后,我想用一首小诗结束全文。诗曰:“元代漕运兴海上,连樯万艘气势壮。天后崇信布海宇,海上丝路谱新章。”

  (今日定海 金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