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学会运用这五个心理学规律和孩子好好地玩耍

 衆妙之門 2016-08-23

文|守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

有时一言不和,双方就陷入对峙甚至持久战之中

从此不能好好地玩耍

这时

如果父母学习一些心理学规律

可以更有效,更和谐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学规律一:登门槛效应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个饥寒交迫的穷人,来到一富人家门口,对看门的仆人说:“您只要让我进去,在您的火炉旁烤干衣服就行了!”

仆人以为这不算什么,也耗费不了什么东西,就让他进来了。

这个可怜的人进了房门,烤一会火,又请求借他一个锅,以便让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仆人很惊讶,“我倒要看看你怎么去做石头汤?”仆人借给了他一个锅。

这时可怜的人又说道:“既然煮汤就给我一点水吧!”

仆人认为一点水不算什么,便给了他水。

穷人又到外面拾了一块石头,洗干净放入锅里煮。

“可是你怎么也得放点盐吧。”仆人边说边送些盐给他。

穷人看到锅台旁的碎菜叶说:“这些对你们来说也没什么用,送给我吧!”

仆人答应了,又把能够拾到的碎肉都放到锅里。

最后,穷人捞出石头,美美地喝了一锅菜肉汤。

父母学会运用这五个心理学规律和孩子好好地玩耍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是不是有些像中国一句俗话“蹬鼻子上脸”哈。

但是那穷人如果直接要一锅菜肉汤喝,也许就喝不到。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

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在孩子完成要求后获得的成就感中,再提出较高的要求,这时孩子可能更乐意接受。

一个大的目标,分成几个小的目标,分阶段一步一步达成,同时还收获了愉快的亲子关系。

使用本规律注意把握好“度”,适可而止,不然可能真成“蹬鼻子上脸”了哈。

心理学规律二:心理摆效应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做爱地巴的人,每次生气和人起争论的时候,他立即飞快地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

后来,爱地巴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他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哪怕累得气喘吁吁。

当爱地巴老了的时候,仍然保留了年轻时的习惯。有一次他生了气,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行走,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了三圈,太阳都下山了。

他的孙子很不解,问道:“阿公,您一生气就围着房子和土地跑,其中有什么奥秘吗?”

爱地巴说道:“年轻时我跟人争吵生气后,就绕着房和地跑三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跟人家生气啊!想到这里,我所有的怒气都消了,就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劳作;老了生气时,我也绕着房子和土地走三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

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每一种情绪具有不同的等级,还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像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

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转化。

比如,你此刻正感到无比兴奋,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你会因为某种突如其来的外界刺激,立即感到无比沮丧。这种心理现象便是“心理摆效应”。

掌握一些克服“心理摆效应”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调节坏情绪。

父母学会运用这五个心理学规律和孩子好好地玩耍

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有意识地在情绪高涨时完成最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情绪低落时,可以用健身运动或找亲友师长聊天倾诉等方式缓解;

受到情绪困扰时,可以通过让孩子调节自己的认知方式来调节情绪。

因为很多情绪的好坏不是源于事情本身,而是源于对事情的不同看法。父母可以通过帮助孩子改变对事情的看法,从而改善孩子的不良情绪。此时父母不能开口就直接否定孩子,而是先要和孩子共情,切实感同身受,然后再慢慢引导孩子改变对事情的看法,孩子才会更容易发自内心地接受。

心理学规律三:贴标签效应

在二战期间,美国由于战争需要一批军人,可本国兵力又的确不足,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

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没有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

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服从指挥、如何勇敢等。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

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父母学会运用这五个心理学规律和孩子好好地玩耍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总是对着孩子说“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父母所说的“笨蛋”。所以,父母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给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在生活中仔细找出孩子在这方面做到的一点一滴,然后表扬得具体到位,让孩子感受到这句表扬不是空话。然后父母关注什么就会放大什么,慢慢地孩子就成为你一直具体表扬的那个样子了。

心理学规律四: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准备捐款。

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没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父母学会运用这五个心理学规律和孩子好好地玩耍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有表扬,也会有批评。父母批评孩子的目的是教育,不是为了发泄个人的情绪。-批评时不能超过限度,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没完没了地说教,往往让对方产生听觉疲劳,甚至让人极度反感,反而达不到说服目的。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学规律五: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里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

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这一天才给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这样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因此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父母学会运用这五个心理学规律和孩子好好地玩耍

德西效应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 “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等等。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削减了。

在学习方面,父母应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帮助孩子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动机,最终引导孩子树立自己的理想。父母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等,最好不要用与学习无关的物质去奖励。-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