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周岁的UC,为什么想“抹掉”浏览器三个字

 汗血宝马6 2016-08-23

点击加载图片

2007年1月9日,3300 多天之前,乔布斯发布 iPhone,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产品。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事。其实,那天,乔布斯还宣布了另一件象征意义很强的事——30岁的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 Inc.)改名苹果公司(Apple Inc.),去掉“电脑”二字。可以说,这是对苹果品牌的一次升级,“以反应该公司将业务重点转向消费电子领域。”

品牌更名通常不具备实际意义,很容易被过度解读,但有时候却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是对外界的宣告,更是对内部人的提醒。2016年8月21日晚,朋友圈里几位来自UC的好友,开始转发公司12周年的预热内容,其中一位写道“每一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十二年不容易”。

十二年不容易。2004年8月,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面对强大的俄罗斯队,先输两局的情况下上演神奇逆转,拿下冠军。12年后,又是中国女排,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赢得冠军,刷爆了朋友圈。

同样诞生于2004年8月的UC浏览器(早期叫UCWEB),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已经12岁“高龄”了。最近,听说UC浏览器准备更名为UC,去掉“浏览器”三个字。从而在新的生命周期里,超越“浏览器”,做些儿不同的事情。

这是件小事,也是件大事。几个月前,UC浏览器在 App Store 中的分类,从“工具”转到“新闻”,令很多人感到诧异。但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是UC对行业大势的判断。一向擅长布局的阿里,意识到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秒变化:从信息匮乏时代,大部分人通过浏览器和搜索引擎查找信息;到了信息爆炸时代,大部分人捧着手机,没日没夜地“刷”信息流。

总之,人变懒了,必须用强大的算法,让人们感觉到自己懒得合情合理,在“刷刷刷”之间,依然与世界同步。

雷军说的更直白一些,“手机最后大家争夺的是用户时长,如何让用户看到好的内容,大家都是在做这一件事。”

创立小米之前,从金山退休的、功成名就的雷军,花时间最多的一家公司就是UC。作为UC的董事长,2008年到2010年间,几乎每次公开演讲都会为UC打广告。毫无疑问,UC是天使投资人雷军的代表作,他在 iPhone 诞生之前就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价值,也因此为之后做手机埋下了种子。

作为一家代表性的技术创业公司,除了雷军这位贵人,UC在更早时期还遇到另一位贵人——网易的丁磊。同在广州,早年渊源不浅的丁磊在用过UCWEB之后,曾对UC的两个创始人何小鹏和梁捷开玩笑说,“以后我可以在马桶上看新闻了。”

点击加载图片

在马桶上看新闻,是用户最朴实的梦想。成为马桶之友,则也是产品开发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坐在马桶上的时候,人们需要最轻松的阅读/观看体验,但凡让用户感到着急的产品都会被抛弃。手机上网的早期,有了UCWEB这样的工具,就可以在狭小的屏幕和缓慢的GPRS网络下,做到快速打开网页、最早刷出NBA文字直播的比分。十二年后,环境改变,有无数个产品“声称”自己有最丰富的内容以及最懂用户喜好的内容推荐系统。究竟谁能成为人们的手指最愿意点开的那个图标,比拼更加激烈。

没错。成为“马桶之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UC来说,从浏览器到资讯阅读平台,最初的梦想,成为连接人与信息的平台,其实没有改变。这一回,因为它经过了12年的产品和技术磨炼,又抱上阿里的大腿,拥有可以洞悉用户“本色”的、来自阿里系应用矩阵的丰富用户画像数据。这些组合在一起,成为UC超越浏览器、超越工具产品的能力储备和信心来源。

今天看起来,从主品牌中“摘掉”浏览器三个字,对UC来说仍然是件需要魄力的事情。但12周岁的UC,过去从不缺乏自我变革的勇气,如今更不缺乏走在时代前列的实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