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林 | 来不及看你们最后一眼,逝去的漓水人家。

 观水观澜 2016-08-23

早就听说过,
漓江上有一群没有土地,
长期以水为伴,以船为家的人。
但直到这次动身去往桂林前夕,
翻阅网上流传的一篇文章:
《最后的漓水人家》,
我才体会到,
船家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多彩,
同时了解到,他们正被裹挟于
一场声势浩大的“上岸工程”之中。
为了确保有机会探访到这些船上人家,
我联系了桂林市政府的有关部门,
却被告知,他们基本都已经上岸,
逐个去找很不方便。
一切似乎为时太晚,
我也就此打消了这个念头。

来到桂林的第二天,
经熟人介绍,
我认识了徐旭霞,
一位桂林地区的资深导游。
比起本名,
她更习惯大家叫她的网名:落霞。
和她交谈的过程中,
我惊讶地发现,
原来她就是前述文章的作者!
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巧合。
谈及有关船家的话题,
落霞的眼神变得有点复杂,
话匣子大开。
她的家乡桂林市平乐县,
被称为“漓江最后一公里”,
以它为分界,
再往南去就是桂江了。
安居于平乐县的船上人家,
曾经一度成为当地的盛景。

和大部分船家后人一样,
她是被“大姐”带大的。
此“大姐”非彼大姐,
指的是以竹筒为主体,
底部有个竹制坐板的容器。


行船时,家里人需要合力撑船。
妈妈会先把落霞喂饱,
然后用背带把她绑好,
放在悬于船舱里的“大姐”上。
“大姐”跟着船徐缓地晃动,
是落霞儿时最温暖的摇篮。
船上人家有一套自己的语言,
口音独特,难以模仿。
每当船民们打渔归来,
此起彼伏的船歌,
便会响彻整个江面,
俨如流动式的大型歌会。
那些动听的旋律,
原生态的船语和唱腔,
至今还在落霞的耳边萦绕。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船上人家的饮食文化,
自带逐水而居、就地取材的特质。
落霞对平乐船家的酿菜情有独钟,
其以瓜类、花类、果类等为皮,
以糯米、花生、肉和鱼为馅,
用料之讲究,
品种之繁多,
风味之鲜美,
让我光用听的,
就已垂涎三尺。
长达数百年的水上文明洗礼下,
漓江的船上人家,
在信仰、劳作、生活、习俗等方面,
始终保持着自身群落的特殊风貌。
其实,早在40多年前,
政府就不断设法“归化”这群人。
他们大多积极响应号召,
还成立了漓江公社,
自行解决住房问题。
落霞一家也是在那时上的岸。
如今,政府将同一计划的目标定为:
其做法与当初最大的区别在于,
迁居者可以获得一笔补助金。
总让落霞牵肠挂肚的韦阿姨,
便是这次接受政府安置的一员。
原本住在岸上的她,
嫁给了船上人,
于是几十年未曾落地。
落霞抓紧最后的机会,
在龙船坪拍摄船家时,
登上了韦阿姨的船,
用几句地道的船语,
瞬间拉近了和她的距离,
与她成为忘年之交。
其后短短两个月内,
韦阿姨默默看着自己的船被拉走,
默默开始重新适应陆上生活。
韦阿姨得了甲亢,
不敢动手术,也没钱治,
身体一直比较虚弱。
她的老伴多年前过世了,
所以她和一同上岸的朋友
当起了邻居,相互有个照应。
她现在租住的房子很小,
连窗户都没有,
夏天可想而知有多热。
屋里为数不多的老物件中,
最能带给韦阿姨慰藉的,
是那块从她船上拆下来的板子。
正如落霞所言,

本次清理整治行动的完成,

代表着桂林成为继南宁之后,
又一个实现江面无住家船的广西城市。
这项新鲜出炉的政绩工程背后,
不知浸着多少船家辛酸的眼泪。
有人会说,政府的初衷没错:
众多船家制造的生活垃圾,
对漓江的水质污染严重,
破烂的船只,影响城市形象。
而相信也有人和我持同样的观点:
这些不足以成为全面取缔船家的理由。
通过适当的引导、管理和包装,
上述问题是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的。
桂林之行,一路奔波。
绕城的漓江旁,
载客码头比比皆是。
小型的人力竹筏,
大型的动力“游轮”,
布满整个江面,
游人们尽享美景,
好不热闹欢快。
然而,
我眼中的漓江,
空荡荡的,
好不热闹,
好不欢快。
那些逝去的,
有关船家的一切,
纵然无比珍贵,

却再也回不来了。


特别鸣谢:凌世君老师,落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