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建设舞龙头 ——我州水电资源开发工作札记 记者徐英梅 甘南是一块风水宝地,不仅充满着希望和生机,而且境内蕴藏的丰富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尤其是近年来的水能开发,更为甘南经济的腾飞注入新的活力。以水电开发为龙头,带动百业兴旺,为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使州委、州政府提出的“1422253”战略付诸实践。 甘南这片4.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水电资源得天独厚,是甘肃省名副其实的水电资源富集区之一。全州“一江三河”拥有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61万KW,技术可开发量247.902万KW,目前已开发10.16万KW,占技术可开发量的4.1%。白龙江流域干支流可开发量有87.148万KW以上;洮河流域干支流可开发量有72.118万KW以上;大夏河干流可开发量7.456万KW;黄河玛曲段可开发量有81.18万KW。然而,多少年来,这些令甘南人骄傲的资源优势,白白从我们身边流过,并未引起重视,更谈不上开发利用,相应的这些优势也未给地方带来更多的实惠。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兴修水利的号召下,让水能为人们造福的意识在甘南大地上开始萌动,一座座仅供照明、磨面、带动小型工业等的小水电站建起在部分江河之上,为改善当地人生产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规模小、发电量低,严重制约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率也不尽如人意。 时序更迭,到20世纪,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水电资源开发摆上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十五”期间,尤其是本届州委、州政府立足当地,把水电资源的全面开发作为辐射带动全州经济的着力点,制定了《关于加快甘南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了“以水兴电、以电强州”的发展思路,做出了狠抓水电资源开发,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2004年下发了《关于甘南州水电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并把“水电资源开发实现新跨越,装机规模及开发率大幅提高”作为2004年至2008年要抓的“十项重点工程”和实现的“十大目标”之一,明确了水电开发的奋斗目标。 水电,这个深藏了千百年的能源,被人们的激情和智慧焕发出来,并且随着人们的期待和设计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使我们的各项事业日益辉煌。自州委、州政府“1422253”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州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多元化投资等方式,使各类资金不断涌入水电资源开发领域,水电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期,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能源保证,使水电业逐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支柱产业。截至2005年10月,全州已开工建设的水电站有30座(含九甸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69.29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27.95%。2005年新开工电站10座,装机容量7.99万千瓦,到年底,建成水电站14座,装机容量5.126万千瓦,“十五”末全州累计建成水电站122座,装机容量为15.286万千瓦,水电开发率达到6.18%,前11个月,全州先后引进水电开发合同项目近30个亿。 对我州水电资源开发广阔的前景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州委书记陈建华在今年全州水电资源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讲话时,风趣地算了一笔对比账。他说,240万千瓦的水电站开发出来,产生的利税是7亿多元,税收是5亿多元,这一项资源开发我们甘南将来就达到5亿多的税收,而去年底全州大口径财政收入才是2亿多元。所以,水电开发给各县市和州上做出的贡献、给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将会是巨大的。应该说州委提出的“1422253”发展战略中把水电资源开发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而且也符合当前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顺应了全州各族人民的愿望。 回顾我州水电开发建设的历程,水能开发成为振兴我州经济的立足点和突破口,主要得益于“七个坚持”。即:坚持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坚持全面规划、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讲求效益的原则;坚持各流域梯级开发,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坚持水电站建设同江河治理、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水电开发与电网建设一起上的原则;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坚持内引外联,内外资一起上,独资、合作、股份制等形成了水能资源全方位开发,全社会大办水电的新格局。 近年来,为了达到“水电资源开发实现新跨越,装机规模及开发率大幅度提高,到2008年全州水能资源开发率达到24%以上,新增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以上”的奋斗目标,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水电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在征用土地等各方面让利于客商,方便客商,对向客商提出不合理要求,造成不良影响者,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州上加强了对招商引资企业的资质审查,在项目招商引资后实行限时制度,一年以上没有投资建设的给予提醒,两年还没有落实有效投资渠道的视为自动放弃。水电资源开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州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和高耗能产业的崛起,形成了包括黄金开采、硅铁冶炼、水泥制造及农副产品、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目前,全州各县市水电及相关产业的税收占到了财政收入的30%以上。同时还促进了全州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顺利实施,城镇电炊户和农牧村以电代柴节柴措施的推广实施,有效减轻了日常耗能对森林和植被的依赖性,全州近两年因使用电能减少生活用薪近20万立方米。 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系统积极贯彻水电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等方式,以“梯级开发、量力而行、择优建设”为宗旨,使各类资金不断涌入水能资源开发,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在加快阿拉山、俄吾多、鹿儿台、达拉河口、尼傲加卡、两河口等在建水电站的同时,跟踪落实已签约项目,2004年至2005年开工建设了虎家崖、安果尔、扎那、木西河、缠坪沟、腊子口二级等水电站。同时,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认真做好引资项目的前期和储备工作,加大了宣传推介力度,做到了开工建设一批,建成发电一批,论证储备一批,形成了良性的水电资源开发体系。 为了进一步经济、合理、科学地开发水电资源,州上通过两年来的积极争取,省发改委已批复了“白龙江干流尼什峡至沙川坝河段梯级开发调整规划”和“洮河古城以上河段水电补充规划”。目前,省发改委已委托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黄河干流玛曲段梯级开发规划优化工作,预计今年6月底前将完成该河段规划报告。 支流规划方面,目前省工程咨询中心甘南分中心已于近期对《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干流(桑科——土门关段)水能梯级开发规划报告》进行了评审。 随着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水电站开发建设项目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继续保持水电资源开发的强劲势头,州发改委就项目的核准工作,多次向省发改委进行了专题汇报请示,根据请示精神和我州的实际情况,依据有关规定,拟定了《甘南州水电站建设项目核准程序》,并由州政府以州政办发(2005)196号文件印发执行,为进一步加快水电资源开发提供了程序保障。在重点水电项目建设中,仅州发改委一方面积极向上汇报争取水电项目建设资金,共争取到国债资金3400万元(阿拉山1000万元、俄吾多1100万元、鹿儿台1300万元),同时及时掌握阿拉山、俄吾多、鹿儿台、达拉河、尼傲加尕等在建电站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进展顺利。截至目前阿拉山电站、俄吾多电站已建成发电,鹿儿台电站年底实现首台机组发电,其它在建重点电站也都按计划进度进行施工建设。另一方面对符合条件的水电站项目,根据批准(核准)权限,积极上报争取,虎家崖、多儿、安果儿、晓河等电站均已按计划开工建设,同时大庄、多松多已上报省发改委进入项目核准阶段,沙川坝、花园、代古寺及赛吾多电站省发改委已批准开展前期工作。 通过多方努力,依托丰富的水能资源,围绕《甘南州水电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开发农村水电站项目,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水电业成为全州经济的支柱和龙头产业。在全国水能资源可开发量人均只有0.077千瓦,全省也只是2.19千瓦,而甘南的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到了3.2千瓦,均高于全国、全省人均水平;且全州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了100%、96%和97%,“十五”期间,成为了我州水电建设史上的黄金时段。 州水电局局长杨志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成绩代表过去,面对未来我们更有信心,根据州委、州政府确定的“1422253”发展战略和州政府的“十大目标”要求,我州在“十一五”期间,力争有58座新建和扩容改建水电站开工建设,装机容量80万千瓦,投资68亿元。到“十一五”期末,累计全州建成和在建水电站201座,装机容量167.44万KW,占全州可开发量的67.54%,总投资152.72亿元。预计建成发电的水电站154座,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110万千瓦,水电开发率达到44.53%,实现年销售收入11亿元,实现利润2.7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78亿元。 这些数字表明了我州水电事业的发展前景,从中可以窥见我州“水电资源开发实现新跨越,装机规模及开发率大幅提高”的目标指日可待。 |
|